場次 |
日期 |
題目 |
主講人 |
職稱 |
備註 |
1 |
2018/01/10 |
重思「財產」於台灣原住民脈絡:多元主義理解的邀請 |
陳怡萱 |
澳洲麥考瑞大學地理規劃學系博士生,本所105-106年訪問學員 |
|
2 |
2018/01/17 |
一位排灣族的竹占師兼祭師研究 |
余明旂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專案研究助理,本所105年臺灣原住民訪問研究者 |
|
3 |
2018/01/31 |
從布農族的族語探討靈觀 |
胡雲妹 |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研究生,本所105年臺灣原住民訪問研究者 |
|
4 |
2018/02/21 |
被制約的演出:吐瓦魯對臺的表演文化外交 |
馬哲詩 |
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太平洋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本所訪問學員 |
|
5 |
2018/03/07 |
美好的言語與面容:社會我與真實我 |
黃從仁 |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
|
6 |
2018/03/21 |
社會認同整合的歷程與結果 |
鄭紀瑩 |
新加坡管理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 |
|
7 |
2018/04/11 |
Made in Japan?台灣嬰靈相關信仰的日本傳來說再考:以苗栗龍湖宮為例 |
陳宣聿 |
日本東北大學文學研究科宗教學博士生,本所106年訪問學員 |
|
8 |
2018/04/25 |
從手機解讀人類行為:以日夜作息為例 |
林煜軒 |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主治醫師兼助研究員,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 |
|
9 |
2018/05/09 |
好「有fu」的原住民部落:旅遊地「氛圍」與遊客具身性經驗探索研究 |
林明 |
國家教育研究院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 |
|
10 |
2018/05/23 |
誰是雪巴人? |
李安峰 |
峰碁攝影國際有限公司攝影師 |
|
11 |
2018/05/30 |
Culture on Trial: Rights and Rule-Crafting Processes in Taiwan's Indigenous Courts |
Christopher Upton 歐啟祥 |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人類學系博士生,本所106年度訪問學員 |
|
12 |
2018/06/06 |
災難塗鴉(catastroffiti):原住民災後空間的塗鴉民族誌調查 |
胡哲豪 |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生,本所107年臺灣原住民訪問研究者 |
|
13 |
2018/06/27 |
Bunun人觀默會於傳統文化與當代信仰之個案研究:以台東布農族信仰一貫道為例 |
温毓禎 |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後研究員,本所106年臺灣原住民訪問研究者 |
|
14 |
2018/09/12 |
泛溢的遺產:安順地戲遺產化過程中的跨地域連結與社群性 |
洪伊君 |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研究生,本所106年碩士班研究生論文寫作獎助者 |
|
15 |
2018/09/26 |
中國大運河遺產化的論述轉向 |
蔡書瑋 |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地理學系博士候選人,中央研究院106年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候選人 |
|
16 |
2018/10/17 |
性別政治:哈尼村寨與中國現代性的遭逢 |
陳雅珣 |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本所106年碩士班研究生論文寫作獎助者 |
|
17 |
2018/10/31 |
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的履踐式行為空間策展:「剝奪」作為文件展的實踐 |
Biung Ismahasan彼勇.依斯瑪哈單 |
英國University of Essex大學策展學研究中心策展學博士候選人,中央研究院107年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候選人 |
|
18 |
2018/11/14 |
邊境工廠的異文化相遇 |
卓浩右 |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106年度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候選人 |
|
19 |
2018/11/28 |
製造連結:21世紀日本底層社會的自立生活 |
洪譽文 |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生,本所106年碩士班研究生論文寫作獎助者 |
|
20 |
2018/12/19 |
The Deal to Different Culture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aiwan: The Case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s Education |
高橋萌 Moe Takahashi |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大學社會學研究科社會學博士生,本所107年度訪問學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