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研究以來,一直探索於很基本的生命議題,即是如何在現下瞬息萬變且自我中心化的社會中,得所安身立命,而有最佳化的人我平衡。起先,我們還是從北美正向心理學的角度切入,但逐漸發現,追求正向自我價值感,可能僅是治標不治本、甚至引發執著且帶來破壞性的影響。是以,我們轉回具有東方特色的心理療癒思維,包含佛學正念、自我離心化、中庸思維、以及心理位移書寫…多管齊下切入。整體而言,我們嘗試從建構出一種「自我弱化」但非懦弱,而是富有靈活性與韌性的心理狀態,從而以此臻至最適心理彈性與人我關係(可參考「國科會人文島嶼訪談」和「研之有物訪談」)。
另一方面,台灣社會與文化展現益趨多元而豐富,然而在這樣的變動下,個體在面臨不同訊息時,其內在心理與外在行為會有何改變,抑或如何對這些訊息進行有效調節甚至整合?進而產生更佳的創意表現與適應方式。在這部分由新移民學童和家庭文化距離對創造力之影響,以及人境多樣性交互效果之機制予以切入之。
一、自我中心之緩解:投入研究以來,一直探索於很基本的生命議題,即是如何在現下瞬息萬變且自我中心化的社會中,得所安身立命,而有最佳化的人我平衡。起先,我們還是從北美正向心理學的角度切入,但逐漸發現,追求正向自我價值感,可能僅是治標不治本、甚至引發執著且帶來破壞性的影響。是以,我們轉回具有東方特色的心理療癒思維,包含佛學正念、中庸思維、以及心理位移書寫…多管齊下切入。整體而言,我們嘗試從建構出一種「自我弱化」但非懦弱,而是含有韌性的心理狀態,從而臻至最適心理彈性與人我關係,由此衍伸相關聯之研究方向:
1. 佛學正念(mindfulness)之機制與效果探討(Chang, Huang, & Lin, 2015; Chang et al, 2018; Chen, Wu, Chang, 2017; Chang, Chen, Chang, 2018; 張仁和、林以正、黃金蘭、2011;張仁和,黃金蘭,林以正,2016)
2. 自我離心/抽離(self-distancing or decentering)之展現可能以及機制探討(Chang et al, 2014; Kao, Su, Crocker, Chang, 2017;張仁和等人,2016;張仁和,2021)
3. 中庸思維的歷程以及效果分析(張仁和,2010;張仁和、黃金蘭、林以正、2015;張仁和、林以正、黃金蘭,2015)
4. 心理位移書寫之人稱特性與療癒效果之相關分析(Chang, Huang, & Lin, 2013; 張仁和,2021;張仁和、林以正、黃金蘭,2010;張仁和、黃金蘭、林以正,2013;黃金蘭、張仁和、林以正、程威銓,2014)
二、文化訊息多元性的整合:台灣社會與文化展現益趨多元而豐富,然而在這樣的變動下,個體在面臨不同訊息時,其內在心理與外在行為會有何改變,抑或如何對這些訊息進行有效調節甚至整合?進而產生更佳的創意表現,在這部分嘗試切入的角度如下:
1. 新移民學童和家庭文化距離對創造力之影響(Chang et al., 2014; Chang, Su, & Chen, 2015)
2. 人境多樣性交互效果之可能展現與機制探討(Chang et al., 2015; Chang, Su, Chen,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