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中研院民族所

專任研究人員
首頁 > 本所人員 > 專任研究人員
黃智慧 (Huang, Chih Huei)
助研究員
研究室:R2607
電話:02-26523450
在本所任職期間:1992年9月迄今
研究概述

自從到所任職以來,我的民族誌田野工作以日本、沖繩及台灣為主要區域。在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受到啟蒙訓練後,負笈日本留學;我的研究課題以日本為研究對象,大量運用日文史料並對台灣各族群進行人類學/民族學田野工作。我對於以族群為單位之族群互動複雜現象具有高度興趣,重視歷史縱深,發掘並檢證多樣史料與民族誌材料,提出理論,解釋台日關係史及台灣複雜族群現象。近來在民族所內組成「行動人類學」研究群,倡議行動參與,關懷弱勢人權處境,期許在實踐過程中擴大並深化人類學知識範疇,將研究所得回饋社會。

多年來我的研究課題聚焦在下列方向:

(Ⅰ)日本沖繩與那國島民族誌研究/重建環「東台灣海」海域文化史。(Ⅱ)當代後殖民現象與「日本觀」研究。(Ⅲ)行動/公共/應用人類學研究與實踐。(IV)人類學史研究及史料編譯分析。

 在上述主題下,迄今累積專書編輯/翻譯,近百篇期刊與專書論文、會議論文與研究報告等成果。近年倡議「行動人類學」理念,努力連結「知識生產」與「社會實踐」二大部門,以此的研究取向所發展實際的組織行動,對於議題與內涵的掌握甚有助益,回饋給台灣社會,豐富人類學內容。相關內容亦請參閱下欄「研究旨趣」所述。

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課題如下:

(Ⅰ)日本沖繩與那國島民族誌研究/重建環「東台灣海」海域文化史主題,本人從1990年代初期開始研究與那國島,20多年來除了在國際學會以日文、英文、韓文發表多篇論文著述獲得學界肯定之外,2016年起參與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與台東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之合作計畫,該研究為台日兩國首度於黑潮流域進行跨領域合作。內容主為實驗性航海,以無動力船從臺灣東部海岸出發,跨越黑潮,航向與那國島。該計畫歷經數度失敗,於2019年終獲實驗成功,成果刊載於國際期刊。該研究從科學觀點,重新審視臺灣與沖繩、日本的關係,結合人文與自然學科領域,聚集了跨國學者與划船行動者,醞釀新的研究群體,進一步展開對環「東臺灣海」諸島族群文化研究。

(Ⅱ)台灣當代後殖民現象與「日本觀」研究之主題,筆者以「戰爭」及「殖民」關係來解析台灣戰後各族群錯綜複雜關係,持續以日文或英文彙整成果出版學術論著。近年嘗試將研究成果化為行動,積極推動族群歷史和解。尤其以受戰爭影響甚鉅之台籍日本兵(含原住民族之高砂義勇隊),台灣日語世代,日本灣生世代、牡丹社事件後裔與沖繩宮古島和解課題等,努力為時代巨輪碾壓下,歷史記憶與文化受壓抑者發聲。近年致力保存日本家屋(俞大維故居、臺靜農故居等)運動,積極推動台北(舊)昭和町銜接歷史的社區運動,結合建築文化資產與歷史和解行動。

(Ⅲ)積極參與非政府組織(NGO)行動,參與原住民與政府之間的法律爭訟案件,扮演受災者與法律專家以及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樑工作。對於人口甚小的原住民族群,運用人類學知識累積,協助邵族等弱勢瀕危族群文化重建。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原住民族受災甚鉅,我透過非政府組織在首次國際兩公約人權審查會上報告土地流失與遷徙危機,並在數件國賠訴訟法庭身為專家證人,協助理解政策底下原漢文化差異,促成監察院關注原住民災民人權困境,2022年監察院做出建議政策改善報告。

 完整履歷、最新著作目錄PDF請參閱個人網站:http://www.etwisdom.com


學歷
  • 日本國立大阪大學人間科學研究科人類學系人類學博士課程終了(1991)
  • 日本國立大阪大學人間科學研究科人類學系人類學碩士(1988)
  • 日本天理大學日語別科畢業(1985)
  •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文學學士(1982)

現職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任研究人員

  • 中研院民族所歷史人口計畫運作委員(2022~)
  • 社團法人台灣故鄉文史協會理事長(2019~)
  • 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和解學研究所訪問研究員(2022)
  • 台灣平埔原住民族文化學會常務理事(2016~2022)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行動人類學研究群〕召集人(2014~2021)
  • 日本天理台灣學會理事(2007 ~ 2010)
  •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會/中國民族學會理事(2004~2007)
  • 日本首都大學東京社會人類學分野客座研究員(2006 ~ 2007)
  •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蘭嶼研究群協同召集人(2002~2005)
  • 日本首都大學東京社會人類學專攻特別研究員(2007.04 ~ 2010.03)
  • 日本豐田財團國際合作研究獎助評審委員(2000 ~ 2003)
  • 日本國立琉球大學社會人類學系客座研究員(1997 ~ 1998)
  •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人類學系訪問學者(1996)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兼任講師(1992 ~ 1995)
  • 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文化人類學科兼任講師(1991 ~ 1992)
  • 日本天理大學親里研究所助手(1985 ~ 1987)
  • 公共事務(一)原住民人權守護:*新北市烏來區高砂義勇隊紀念協會顧問團召集人(2016~)。 *財團法人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董事長(2013~2015)/創會董事(2002~2012)。* 台灣平埔原住民族文化學會理事(2012~2015)。*屏東縣三地門鄉公共事務顧問(2010~2011)。* 台北縣烏來鄉「高砂義勇隊紀念公園」推動委員會委員(2007~2009)。* 屏東縣牡丹鄉「牡丹社事件紀念公園」推動委員會顧問(2007~2009) 。*公共電視基金會原住民族電視台諮議委員 (2006~2007)。
  • 公共事務(二)災後重建文化守護: *小林平埔原住民族文化重建協會創會理事(2010~2012)。*法律扶助基金會原住民(好茶部落、南沙魯部落)國賠訴訟顧問 (2011-2017)。* 台灣原住民族行動聯盟NGO組召集人(2010~2015)。* 魯凱族部落重建聯盟顧問(2009~2010)。*屏東地院民事三地門部落國賠集體訴訟-原民法庭專家證人 (2018.7.27) *屏東地方法院好茶部落國家賠償訴訟-原民法庭專家證人(2014.9.19)。*台北高等行政法院阿禮部落行政訴訟法庭專家證人(2012.2.17)。
  • 公共事務(三)文化資產保存:*宜蘭縣政府宜蘭縣古物審議會委員(2020~2021)。*基隆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2018~2021)。* 新北市政府傳統表演藝術暨口述傳統審議會委員(2017~2018)。* 台東縣世界遺產潛力點推動委員(2012~2014)。*花蓮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委員(2006~2012)。* 台東縣世界遺產潛力點推動委員(2012~2014)。* 花蓮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委員(2006~2012)。* 台北市青田社區發展協會顧問(2003~2007)。

  • 2021
  • 2020
  • 2013
  • 2013
  • 2010
  • 2007
  • 1999
  • 1997

研究專長
  • 社會文化人類學、民族學、日本研究、沖繩研究、台灣原住民研究

研究區域
  • 日本、沖繩與台灣原住民族各族群

著作目錄
    • 2021
      馬淵東一原著,黃智慧主編,李蕙雰、馮秋玉、黃淑芬翻譯,《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三卷,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2012
      小川正恭、石村明子、松岡格、黃智慧共編,《台湾原住民研究》16:69-122,東京:風響社。
    • 2010
      小川正恭、黄智慧、石村 明子共編,《台灣原住民研究》 14:80-129,東京:風響社。
    • 2008
      林美容、郭佩宜、黄智慧合编,《寬容的人類學精神──劉斌雄教授紀念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2004
      山本春樹、黄智慧、パスヤ、下村作次郎共編,《台灣原住民の現在》,東京:草風館。
    • 2001
      〈台湾研究者の論著リスト〉,日本順益台灣原住民研究會編《台湾原住民研究概覽日本からの視點》,頁341–373,東京:日本順益台灣原住民研究會。
    • 2000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與許木柱合編),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1998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三卷賽夏族》(主編),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1996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主編),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2020
      〈Legacy and Aftermath: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thropology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eds.,<I>Japanese Review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I>22(2): 1-6,東京:日本文化人類學會。
    • 2019
      〈消滅危機に瀕する台湾の微小民族の苦境及びその支援と改善策の検討〉,丸山勝譯,《台湾原住民研究》23: 81-110,東京:風響社。
    • 2019
      Yosuke Kaifu, Chih-hsing Lin, Chih-huei Huang, Akira Goto, et al., “Palaeolithic seafaring in East Asia: testing the bamboo raft hypothesis”, <I>Antiquity</I>:93(372): 1424-1441, Cambridge: Antiquity Publications Ltd.
    • 2016
      〈心如春水柔──宋文薰先生與日本〉,《人類學視界》19:10-13,台北: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會。
    • 2016
      〈春水のごとく柔らかに──宋文薫先生と日本──〉,《台湾原住民研究》20:220-223,東京:風響社。
    • 2016
      〈小鄉誌大視野:沖繩與那國島修史事業展現的胸襟與志氣〉,《民族學界》38:155-18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 2014
      〈從「服貿」經濟的盲點,看族群共生的未來〉,《全球客家研究》3:279-299,竹北: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 2012
      〈移動と漂流史料における民族の接触と文化の類縁関係――与那国島と台湾――〉,《東アジアの間地方交流の過去 と現在――済州と沖縄・奄美を中心にして》,稲村務訳,頁365-392,東京: 彩流社。
    • 2012
      〈台湾における日本観の交錯――族群と歴史の複雑性の視角から〉,《地域発展のための日本研究――中国、東アジアにおける人文交流を中心に》,鈴木洋平、森田健嗣訳,頁43-70,東京:法政大学国際日本学研究センター。
    • 2011
      〈南北文化の邂逅地──與那國島における人類起源神話傳説の比較研究──〉,森田健嗣、石村明子合譯,日本順益台灣原住民研究會編,《台灣原住民研究》15:48-78,東京:風響社。
    • 2011
      〈解讀高砂義勇隊的「大和魂」--兼論台灣後殖民情境的複雜性〉,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頁139-174,花蓮縣 :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
    • 2011
      〈八八水災原住民族文化守護:理念與實務之落差〉,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編,《行走西拉雅》,頁131-152,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2011
      "Ethno‐cultural connections among the Islands around Yonaguni‐jima:The network of the‚East Taiwan Sea", OGASAWARA RESEARCH(小笠原研究)37 :7-24,Tokyo: Ogasawara Research Committee of 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 2010
      〈 移動と漂流史料における民族の接触と文化類縁関係──与那国と台湾── 〉,稻村務 譯,《地理歷史人類學論集》1沖縄県西原町:43-61,沖縄県西原町:國立琉球大學法文學科。
    • 2010
      〈舒緩當代的族群困境:十年來我所參與之公共事務省思〉,《人類學視界》5:6-9,台北:台灣人類學民族學學會。
    • 2010
      〈台灣的日本觀解析(1987-):族群與歷史交錯下的複雜系統現象〉,《思想》14:53-97,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 2009
      〈看見希望–八八災後原住民自主重建組織概況〉,《TAHR 報》2009 冬季號,頁14-17,台北:台灣人權促進會。
    • 2009
      〈台湾における日本観の交錯――族群と歴史の複雑性の視角か ら――〉,《日本民俗學》259:57-81,東京:日本民俗學會。
    • 2007
      〈「Aynu=アイヌ」的漢字譯名是「愛努」還是「阿伊努」?──「Aynu民族」漢字譯名的原則性問題〉,《原教界》18:144-147,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 2007
      〈迎向阿伊努民族的春天〉,《原教界》18:40-4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 2006
      〈台湾における『日本文化論』に見られる対日観〉、《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71:146-168、東京外国語大学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所。
    • 2006
      〈植民地期における台湾原住民族宗教研究のながれ――『 官』『学』両伝統の形成と軋轢――〉,木村自訳,《台湾原住民研究》10:137-188,東京:風響社。
    • 2004
      〈戰後台灣的『日本文化論』書物中顯現的『對日觀』〉,《亞太研究論壇》26:94-118。
    • 2003
      〈蘭嶼とバタン諸島の民族的関連性――研究史をふりかえって〉、《CASニューズレター》119:37-40,東京:慶応義塾大学地域研究センター。
    • 2000
      〈南北源流交匯處:沖繩與那國島人群起源神話傳說的比較研究〉,《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9:207–235,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1999
      〈天理教における「人間觀」〉,黃智慧著,天理インターカルチャー研究所編集部譯,《天理インターカルチャー研究所研究論叢》8:1-20。
    • 1999
      〈危機にさらされた民族境界線――九二一大震災後の台湾原住民〉,安場淳、胎中千鶴譯,《台灣原住民研究》4:248–255,東京:東響社。
    • 1999
      〈天理教における「人間觀」〉,天理インターカルチャー研究所編輯部譯,Studies of Worldviews 8:1–20,天理:天理インターカルチャー研究所。
    • 1998
      〈台湾先住民の環境観──ダム建設反対運動の分析から〉,山折哲雄編著《アジアの環境、文明、人間》,頁149–163,東京:法藏館。
    • 1998
      〈漂流関係史料からみた八重山と台湾〉,《台湾原住民族との交流会NEWS LETTER》16:2–7,東京:台湾原住民族との交流会。
    • 1997
      〈沖繩賽龍舟〉,《日本文摘》139:151–154,台北:日本文摘雜誌社。
    • 1997
      〈沖繩獨立論的爆發──復歸日本二十五週年的覺醒〉,《日本文摘》137:130–134,台北:日本文摘雜誌社。
    • 1997
      〈人群漂流移動史料中的民族接觸與文化類緣關係:與那國島與台灣〉,《考古人類學刊》52:19–41,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 1997
      〈日本宗教教育現況評析〉,《教育研究集刊》38:95–126,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 1995
      〈東方海上的另類遭遇──與那國島與台灣〉,《宜蘭文獻》17:1–11,宜蘭:宜蘭縣史館。
    • 1994
      〈長了翅膀的傳說:「莎韻之鐘」的文字書寫〉,《歷史月刊》79: 113-114,台北:聯經出版社。。
    • 1991
      〈天理教在台灣傳教的過程〉,《研究論叢》4:25–44,天理:天理教海外傳道部。
    • 1989
      〈天理教の台灣における傳道と受容〉,《民族學研究》54(3):292–309,東京:日本民族學會。
    • 2023
      "Anthropology's Relationship with Indigenous Peoples", Encyclopedia of Taiwan Studies, Leiden: BRILL.
    • 2022
      〈魯凱族阿禮部落在八八水災後的生態與生業變遷:從一場農委會被原民提起的行政訴訟談起〉,收於郭素秋主編《臺灣原住民農業生態:由史前到現代》,頁292-327,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2022
      〈一九一三年日本與Knazi等泰雅族各群大會戰及高山探險記錄〉,臺灣日日新報社編, 陳怡如譯,《大正貳年討蕃紀念寫真帖》,頁3-34,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2022
      〈川柳で代言する戦後台湾の「日本語人」――李琢玉先生の思い出〉,平野久美子,《トオサンの桜 台湾日本語世代からの遺言》,頁3-8,東京:潮書房光人新社。
    • 2022
      〈日本對台灣原住民族宗教的研究取向:殖民地時期官學並行傳統的形成與糾葛〉,張珣、江燦騰合編,《宗教環境學與臺灣大眾信仰變遷新視野》第一卷,頁69-129,台北: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 2022
      〈官學之外的民力展現:二十世紀早期日治臺灣原住民族群寫真秀逸作〉,成田武司編,《臺灣生蕃種族寫真:附理蕃實況》,頁3-20,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2021
      〈連結「人」與「人」的人類學者:馬淵東一〉,收於馬淵東一原著,黃智慧主編,李蕙雰、馮秋玉、黃淑芬翻譯,1974《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三卷,頁3-2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2021
      〈愛與和平──以和解共築未來的歷史胸襟〉,收於平野久美子著,黃耀進譯《牡丹社事件靈魂的去向》,頁9-15,台北:游擊文化公司。
    • 2021
      〈1910年Gogan泰雅族對日戰役〉,收於遠藤寬哉原著,陳怡如譯,1911《蕃匪討伐紀念寫真帖》,頁3-27,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2021
      〈百年前「理蕃」戰爭的多面性〉,收於遠藤寬哉原著,陳怡如譯,1912《臺灣蕃地寫真帖》,頁3-28,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2021
      〈李登輝精神與台日關係〉,董思齊編,《李登輝學X學李登輝》,頁284-305,台北:釀出版。
    • 2020
      〈台湾における「日本文化論」に見られる対日観〉,三尾裕子編,《台湾に おける<日本>認識宗主国位相の発見・転回・再検証》, 頁 261-301, 東京: 風響社。
    • 2017
      〈「台湾は捨て子」〉,崔吉城編,《ワン・アジアに向けて》,頁28-31,下關:東亞大學東アジア文化研究所。
    • 2017
      〈李亦園先生與臺灣民族學人類學學會的正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懷念李亦園院士》,頁139-14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2017
      〈台灣瀕危族群文化困境及其守護方案探討〉,胡台麗、余舜德、周玉慧編,《跨.文化:人類學與心理學的視野》,頁169-19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2015
      “Ethnic Diversity, Two-Layered Colonization, and Complex Modern Taiwanese Attitudes toward Japan”, editor(s): Andrew D. Morris, <I>Japanese Taiwan: Colonial Rule and its Contested Legacy</I>, pp. 133–153,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 2013
      이동과 표류사료에 나타난 민족간의 접촉과 문화의 유연관게,editor(s):윤용택,이장익,쓰하 다카시編, <I>제주와 오키나와</I>,pp.490-523, 首爾: 보고사。
    • 2013
      〈解讀高砂義勇隊的「大和魂」──兼論台灣後殖民情境的複雜性〉,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編,《第一屆台灣近代戰爭研討會論文輯》,頁128-168,高雄:春暉出版社。
    • 2012
      〈「多元文化」理念的脆弱性:莫拉克災後重建政策思維,法令與組織型態〉,潘英海主編,《再現南台平埔族群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9-72,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 2012
      〈台湾原住民族と八八水害(続)〉,日本順益台湾原住民研究会編,《台灣原住民研究》 第16號,頁69-122,東京:風響社。
    • 2012
      〈台灣における日本觀の交錯――族群と歴史の複雑性の視角から〉,鈴木洋平、森田健嗣譯,法政大學國際日本學研究所編,《地域発展のための日本研究》,頁43-70,東京:法政大學國際日本學研究センター。
    • 2012
      〈移動と漂流史料における民族の接触と文化の類緣關係――與那國島と台灣――〉,津波高志編,稻村務譯,《東アジアの間地方交流の過去と現在――濟州と沖繩・奄美を中心にして》,頁365-392,東京:彩流社。
    • 2012
      〈八八災後台灣原住民族抗爭運動事件簿〉,潘英海編,《展望南台平埔族群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51,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
    • 2012
      〈災後學習之旅──從阿禮(Adiri)出發〉,包基成編,《文化瑰寶Adiri雲端上的部落》,頁12-13,台北:順益原住民博物館。
    • 2012
      〈「多元文化」理念的脆弱性:莫拉克災後重建政策思維,法令與組織型態〉,潘英海編,《再現南台平埔族群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9-72,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
    • 2011
      〈八八水災原住民族文化守護:理念與實務之落差〉,謝仕淵、陳淨寬編,《行腳西拉雅》,頁131-152,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2010
      〈中華民國在台灣(1945-1987)──「殖民統治」與「遷佔者國家」說之探討〉,台灣教授協會編,《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頁 161-192,台北:前衛出版社。
    • 2010
      〈「東台灣海」文化圏の視点から見た與那國の島際關係史〉,與那國町史編纂委員會事務局編,《與那國町史第二巻民俗編》,頁34-51,沖繩:與那國町役場。
    • 2010
      〈ポストコロニアル台灣における重層構造――日本と中華〉,西川潤、蕭新煌編,《東アジア新時代の日本と台灣》,頁159-193,東京:明石書店。
    • 2008
      〈導論〉,林美容、郭佩宜、黃智慧合編,《寬容的人類學精神──劉斌雄教授紀念論文集》,頁1-1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2008
      〈東南亞與東北亞的接合處:環「東臺灣海」海域蘊藏的學術生機〉,林美容、郭佩宜、 黃智慧編,《寬容的人類學精神──劉斌雄教授紀念論文集》,頁485-505,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2008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野久美子原著,潘扶雄譯,《多桑的櫻花》,頁5-6,台北:繆思出版。
    • 2007
      「環「東台灣海」文化圏における島際關係史――與那國島を中心に――」財團法人海洋博覽會記念公園管理財團編, 「沖縄海人文化の系譜」報告書, 頁 7-11,日本: 財團法人海洋博覽會記念公園管理財團.
    • 2006
      〈「戰後」台灣各族群對戰歿者的追悼方式與課題:兼論其與日本關係〉,黃自進編,《近現代日本社會的蛻變》,頁607-633,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 2006
      〈台灣を代言するポストコロニアル柳人―― 恩師李琢玉先生を偲ぶ ――〉, 今川乱魚編,《酔牛 李琢玉川柳句集》, 頁 127-133,大阪: 新葉館。
    • 2006
      〈『戰後』台灣における慰霊と追悼の課題――日本との關連について――〉,国際宗教研究所編,《現代宗教2006特集 慰霊と追悼》,頁 51-75,東京: 東京堂出版。
    • 2005
      〈『絆』というもの〉,台灣原住民族との交流會編,《台灣原住民族との交流會十周年記念誌》,頁25-27,東京:台灣原住民族との交流會。
    • 2005
      〈失散的文化鎖鍊:與那國島的「玉祭」與其周圍諸民族〉,福建師範大學中琉關係研究所編,《第九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頁221-236,北京:海洋出版社。
    • 2004
      〈台灣原住民の步み:2003年を振り返る〉 山本春樹、 黃智慧、 パスヤ,下村作次郎合編,《臺灣原住民の現在》,頁19-29, 東京: 草風館。
    • 2003
      〈ポストコロニアル都市の悲情――台北の日本語文藝活動について〉,橋爪紳也編,《アジア都市文化學の可能性》,頁115-146,大阪:清文堂。
    • 2003
      〈日本對台灣原住民族宗教的研究取向:殖民地時期官學並行傳統的形成與糾葛〉,張珣、江燦騰編,《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頁1-62,台北:南天書局。
    • 2003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ese Attitudes toward Japan in the Post-colonial Period.”,Robert Cribb, Narangoa Li編,Imperial Japan and National Identities in Asia, 1895-1945,pp.296-314,London:Routledge。
    • 2001
      “The Yamatodamashi of the Takasago Volunteers of Taiwan: A Reading of the Postcolonial Situation”, eds: Harumi Befu and Sylvie Guichard-Anguis, <I>Globalizing Japan: Ethnography of the Japanese Presence in Asia, Europe, and America</I>, pp. 222–250, London: Routledge.
    • 2001
      〈台灣先住民が經営する現代の桃源鄉,ブヌン・ビレッジ〉,青木保編,《ホテルからアジアが見える》,頁47–68,東京:海竜社。
    • 2001
      〈台灣研究者の論著リスト〉,日本順益台灣原住民研究會編,《台灣原住民研究概覽日本からの視點》,頁341-373,東京:日本順益台灣原住民研究會。
    • 2000
      〈導読:理解日本人的宗教意識、感悟日本人的心〉,山折哲雄原著、鄭家瑜譯編,《近代日本人的宗教意識》,頁1-10,台北:立緒文化事業。
    • 1999
      〈日本對台灣原住民族宗教的研究取向:殖民地時期官學並行傳統的形成與糾葛〉,徐正光、黃應貴編,《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回顧與展望篇》,頁143–195,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1998
      〈台灣先住民の環境觀──ダム建設反對運動の分析から〉,山折哲雄編,《アジアの環境・文明・人間》,頁149–163,東京:法藏館。
    • 1997
      "A Taiwanes Indigenous Peoples’ View of the Environment-An Analysis of the Anti-dam Construction Movement-",Asian-Pacific Center ed., Views of the Environment in Asian Countries-Their Relationship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pp.83-93,Tokyo: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 1996
      與黃榮泉合著,〈泰雅族與其拼音書寫系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頁9–19,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1995
      胎中千鶴譯,1995,〈台灣に最も近い日本,與那國島〉,笠原政治、植野弘子編,《台灣》,頁287–295,東京:河出書房新社。
    • 1994
      〈鳥居龍藏的生涯〉,遠流出版社台灣館編,《跨越世紀的影像》,頁21–32,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 1993
      〈論天理教的「人的觀念」:神與人之間〉,黃應貴編,《人觀,意義與社會》,頁363–38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1992
      〈宗教與儀式〉,莊英章等編,《文化人類學》,頁65–89,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 1992
      〈二十世紀人類學的啟動者:馬凌諾斯基〉,黃應貴編,《見證與詮釋:當代文化人類學思想家》,頁142–179,台北:正中書局。
    • 2022
      〈官學之外的民力展現:二十世紀早期日治臺灣原住民族群寫真秀逸作〉,收於成田武司原編,陳怡如譯,《臺灣生蕃種族寫真:附理蕃實況》,pp.3-20,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2022
      《臺灣生蕃種族寫真:附理蕃實況》,成田武司原編,陳怡如譯,黃智慧監譯,頁3-20,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2022
      《大正貳年討蕃紀念寫真帖》,臺灣日日新報社原編,陳怡如譯,黃智慧監譯,頁3-34,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2021
      《蕃匪討伐紀念寫真帖》,1911,遠藤寬哉原著,陳怡如譯,黃智慧監譯,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2021
      《臺灣蕃地寫真帖》,1912,遠藤寬哉原著,陳怡如譯,黃智慧監譯, 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2001
      〈我是何人耶〉,王崧興原著,徐正光主編《漢人與周邊社會研究》,頁333–334,台北:唐山出版社。
    • 1994
      〈鳥居龍藏博士與台灣〉,宋文薰原著,遠流出版社台灣館編《跨越世紀的影像》,頁17–20,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編集。
    • 1986
      〈非單系社會之研究──以台灣泰雅族與雅美族為例〉,王崧興原著,黃智慧翻譯,黃應貴編,《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頁565-597,台北:聯經出版社。。
    • 2013
      〈「文化力」の時代:21世紀のアジアと日本〉書評,《台灣人類學刊》第十一卷第二期,pp.216-219,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2021
      《109-110年度新北傳統知識與實踐:三貂角沿海婦女漁撈採集文化普查成果報告書》,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 2015
      《臺灣原住民族自然主權與公權力間衝突解決機制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 2008
      《靖國神社信仰與台灣英靈》,日台交流歴史研究者交流事業活動報告書。
    • 2002
      《環東臺灣海黑潮流域族群之社會與文化》,中央研究院「亞洲季風區高地與低地的社會與文化」主題計畫期末報告。
    • 1995
      李亦園、黃智慧,《日本的宗教教育》,教育部。
    • 2023
      〈從三貂角漁撈採集習俗探究台灣瀕危的「海女・海男」文化〉,發表於「跨界/視域的踐行:胡台麗教授紀念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2023年5月4日。
    • 2021
      〈李登輝精神與台日關係: 克服過往,連結斷層,指引未來〉,發表於「李登輝學研討會」,台灣智庫、李登輝基金會、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協會合辦,台北:交通部集思會議中心,2021-01-16。
    • 2020
      〈八八重建政策造成的原住民人權災難:原鄉何以離棄,永久屋怎能永久?〉發表於「莫拉克風災十一週年論壇,永久屋如何永久?國家人權博物館主辦/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承辦,屏東:禮納里長榮百合國小,2020-08-07。
    • 2020
      〈魯凱族阿禮部落在八八水災後的生態與生業變:從一場農委會被原民提起的行政訴訟談起〉,發表於「臺灣史前文化與原住民人文生態研討會」,中研院史語所‧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主辦, 台北:中研院史語所,2020-08-12。
    • 2019
      〈認識目標地:日本國沖繩縣的「與那國島」〉,發表於「啟航的祝福」史前文化體驗工作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主辦, 台南: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台東:卑南遺址公園,2019-05-25。
    • 2019
      〈沖繩與那國島與台灣東部屈肢葬比較研究〉,發表於「跨越黑潮:台灣東方海洋文化探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分館
    • 2019
      〈八八災後國賠訴訟--國家與惡的距離〉,發表於「一起回家,好嗎? 八八水災 十周年紀念研討會」,台灣平埔原住民族文化學會主辦, 台南: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2019-08-08。
    • 2018
      〈遺落台灣的「殘留孤兒」:日本家屋保存運動中的東亞和解意義〉,發表於「文化存亡興衰的未來挑戰:族群和解/共生的可能」國際研討會,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主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行動人類學」研究群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8-12-08~09。
    • 2017
      〈台北市舊「昭和町」所蘊含的台灣學術史文資價值〉,發表於「「文資爭議何時了?」討論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行動人類學」研究群 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梁實秋故居,2017-10-01。
    • 2017
      〈探索「東臺灣海」蘊藏的學術生機:以沖繩與那國島為中心〉,發表於「暸望與鑽探:東台灣史前海洋文化探索」座談會」,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行動人類學研究群合辦, 台東:卑南文化公園究群 ,2017-04-13。
    • 2016
      〈台日關係中的歷史難題:「戰後處理」與「殖民後處理」〉,發表於「多元視角下的臺灣與日本」學術座談會 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 嘉義民雄:國立中正大學,2016-05-13。
    • 2016
      〈20世紀台灣五大族群的複雜關係:殖民/後殖民 vs 戰爭/戰後〉,發表於「族群的靜觀與動向」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台北,2016-09-09~10。
    • 2016
      〈小鄉誌大視野:沖繩與那國町史的胸襟與志氣〉,發表於臺灣原住民地區方志編修成果與問題學術研討會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 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2016-10-21。
    • 2016
      〈台灣瀕危族群文化困境評析〉,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60週年所慶「跨‧文化」研討會,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5-09-17~19。
    • 2015
      〈終戰前在台日人空襲受難經驗〉,發表於「台灣大空襲七十周年」座談會 ,台灣教授協會主辦,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5-05-03。
    • 2015
      〈人類學、NGO與原民部落-八八水災後參與觀察與共做行動〉,發表於「「公共人類學的未來挑戰「參與/共做」方法論的可能」研討會,霧台鄉好茶部落,魯凱族文物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行動人類學」研究群主辦 屏東:霧台下的臺灣與日本」學術座談會 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 嘉義民雄:國立中正大學,2016-05-13。
    • 2014
      〈從「服貿」經濟的盲點看族群共生的未來?〉,發表於「從客家/族群研究的角度看服貿協議」工作坊,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2014-07-15。
    • 2013
      “Taiwanese Attitudes toward Japan (1987-): Complex System Phenomena Caused by Ethnic Diversity and Two-Layered Coloniz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第一屆亞洲未來會議, 曼谷: 第一屆亞洲未來會議籌備會,Tamasad大學,日本公益財團法人渥美國際交流財團, 2013-03-07 ~ 09.
    • 2013
      〈2013年台灣原住民族重大事件評析〉,發表於新境界文教基金會「族群」討論會,新境界文教基金會:新境界文教基金會,2013-11-26。
    • 2013
      〈台灣的對日觀:族群、殖民與戰爭所形構之複雜現象〉,發表於台韓論壇「戰後台韓的對日關係比較」會議,國立台灣大學:台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2013-11-18。
    • 2013
      〈台灣百年來的族群關係發展圖像〉,發表於第五屆「發展研究年會」會議,國立政治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2013-11-09 ~10。
    • 2012
      〈八八災後重建政策下的原鄉守護行動〉,發表於「中國,日本,與印尼災後社會重建」工作坊,北京清華大學主辦。 北京:清華大學,2012-12-03。
    • 2012
      〈八八災後重建政策下的原鄉守護行動〉,發表於「中國、日本、與印尼 災後社會重建」工作坊,北京清華大學:「中國、日本、與印尼 災後社會重建」工作坊,2012-12-03。
    • 2012
      〈和解精神再出發:論「高砂族」的戰後處境〉,發表於南島民族國際會議「浪潮譜寫共鳴:台灣原住民與南島民族的心靈會遇與歷史記憶」,國家圖書館:台灣太平洋研究學會,2012-11-26。
    • 2012
      〈從漂流文獻重新建構「東台灣海」域族群文化圖像(15~19世紀)〉,發表於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年會:區域研究@臺灣人類學,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會,2012-10-06 ~ 07。
    • 2012
      〈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與司法衝突:行政訴訟案例探討〉,發表於原住民族人權論壇:司馬庫斯櫸木案的回顧與展望,臺大校友會館:中華人權協會,2012-09-11。
    • 2012
      〈八八災後重建政策下的文化傳承、部落裂解與族群認同危機〉,發表於人文臨床與無緣社會:台日論壇,慈濟大學:慈濟大學「人文臨床與療癒研究室」/日本關西大學合辦,2012-08-31 ~ 09-01。
    • 2012
      〈守護家園/文化:論魯凱族阿禮部落訴請撤銷劃定之訟〉,發表於第五屆台日原住民族研究論壇——千千岩助太郎與台灣原住民族傳統建築,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2012-08-25 ~ 2012-08-28。
    • 2012
      〈黒潮文化の再検討-海流による東アジア文明の移動と伝播〉,發表於第7回沖縄国際学術会議,韓國國立首爾大学社会科学部:韓國國立首爾大学比較文化研究所,2012-06-11。
    • 2011
      “Cultural Links around Botel Tobago Island in East Taiwan Sea”, paper presented at Culture and Ecology of Island Locals In East Asia, Korea: Kyungbook province, 2011-10-28 ~31.
    • 2011
      〈八八水災後原住民族抵抗運動回顧〉,發表於「展望南台平埔族群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主辦,2011-10-07 ~08。
    • 2011
      〈解讀高砂義勇隊的「大和魂」:兼論台灣後殖民情境的複雜性〉,發表於「第一屆台灣近代戰爭史(1941-1949)」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高雄市政府、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主辦,2011-10-01 ~ 02。
    • 2011
      〈「後殖民」與「戰後」的錯位與歷史糾葛:烏來鄉高砂義勇隊紀念公園拆碑與行政訴訟案始末〉,發表於「把人類學家帶進來:公共人類學工作坊,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主辦,2011-06-10 ~ 11。
    • 2011
      〈与那国島を取り巻く島々の文化的つながりについて〉,發表於the Interdisciplinary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Symbiosis of Human and Nature From the View Point of "Island Study",東京:島嶼共生系学際研究環(ISSIS),2011-02-19 ~20。
    • 2010
      〈台湾に引き継がれた「日本精神」を追って〉,發表於国際シンポジウム日本民俗学・民族學の貢献―昭和前半,日本法政大學:日本學研究所,2010-12。
    • 2010
      〈「尊重多元文化特色」的八八水災重建政策〉,發表於一年過後:原住民族災後重建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大樓演講廳:台灣師範大學原住民族發展研究中心,2010-11-12 ~13。
    • 2010
      “The Ethno-historical Network among the Islands of the‘East Taiwan Sea”, paper presented at Network and Colonial Legacies in Pacific Islands, Academia Sinica: CAPAS-MARC, 2010-11-11 ~12.
    • 2010
      〈欠缺族群思維的重建政策〉,發表於再現南臺平埔族群文化學術研討會,甲仙鄉文化館:台灣小林平埔原住民族文化重建協會,2010-10-23 ~ 2010-10-24。
    • 2010
      〈人類學與歷史學者在八八水災後小林重建的角色〉,發表於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10年第三屆年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10-10-02 ~ 03。
    • 2010
      〈日本殖民地期の人類學研究の斷絕と再評價――台灣からの眺望――〉,發表於國際日本學の方法に基づく〈日本意識〉の再檢討,法政大學:法政大學國際日本學研究センター,2010-09-25 ~ 26。
    • 2009
      〈沖繩與那國島的島際關係史:「東台灣海」文化圈的觀點〉,「海的「福善」與「暴戾」國際學術研討會—亞洲人類學與民俗學的觀點10月24日,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與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共同主辦。
    • 2009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殖民統治與遷佔者性格(1945-1987)〉,「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學術研討會,10月24日,台灣教授協會主辦。
    • 2009
      The Postcolonial Condition of Taiwan: Complex System under Two Layered Colonization after 1987”, paper presented at Taiwan Society for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 SEAA (Society for East Asian Anthropology)聯合大會, ,July. 02-05, Taiwan Society for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 & SEAA (Society for East Asian Anthropology).
    • 2009
      〈環「東台灣海」海域文化史的重建:古地圖/史料新解與當代課題〉“Stories of Seven Seas: Perspectives for the Study of Maritime Links in East-Asian Rim Seven Seas,” paper presented at Stories of Seven Seas: Perspectives for the Study of Maritime Links in East-Asian Rim Seven Seas,May. 22, co-organized by Center for Archeological Studies, Center for Maritime History, and Center for Asia-Pacific Area Studies(CAPAS).
    • 2009
      〈台湾における日本観の分析――エスニック集団と歴史が交錯する中の複雑系的現象――〉,「日本的傳統與現代」國際研討會,3月5日~6日,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主辦。
    • 2008
      環「東台灣海」地域文化史的重建,「重探東亞海洋文明論」國際工作坊,中興大學文學院燎原「跨越國境線」整合計畫,6月。
    • 2008
      〈台湾引揚者のポストコロニアル状況について〉,發表於東アジアの植民地主義「文化・技術・移動―日本認識をめぐって」釜山国際研討會。
    • 2007
      〈ポストコロニアル台湾の二層構造:日本と中華〉,發表於「台灣和日本關係的回顧與展望:過去‧現在‧未來」國際研討會,10月29-30日,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主辦。
    • 2007
      〈從兩起台灣原住民族法庭訴訟事件談人類學知識行動與實踐的可能性〉,發表於「人類學與民族學的應用與推廣」研討會,10月26-27日,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主辦。
    • 2007
      〈基調演講-15世紀の与那国島見聞史料再考――南方の視点から――〉,「日本島嶼學會」2007年與那國島年會,9月15-16日,日本島嶼學會主辦。
    • 2007
      〈「東台湾海」周辺島嶼民族間の文化的親近性〉,《日台関係》国際共同研究ワークショップ,3月8-9日,沖繩:早稲田大学台湾研究所主辦。
    • 2006
      〈基調演講-「東台湾海」文化圏における「島」際関係史〉,海洋博覽會記念公園管理財團主辦《沖縄海人文化の系譜》學術研討會,沖縄:沖縄コンベンションセンター,9月30日。
    • 2006
      "An Analysis of the Accounts by the Takasago Volunteers during the Wartime".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people’s Experiences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1942—1945 in Southeast Asia and East Asia: Comparatives Studies, Hankuk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Center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eoul,June. 9-10.
    • 2006
      〈烏来拆碑事件媒体報導中的「事實」、「史實」與其宗教性質〉,發表於「高砂義勇隊」學術研討會,5月26日,台北:台灣原住民教授學會主辦。
    • 2006
      〈「戦後」台灣各族群對戰歿者的追悼方式與課題:兼論其與日本關係〉,「近現代日本社會的蛻變」國際研討會,3月16-17日,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主辦。
    • 2005
      〈戦後台湾における「日本文化論」の形成と脱植民地化〉,發表於「日本台湾学会第七回学術大会」,6月4日,天理:日本台灣學會主辦。
    • 2005
      〈失散的文化鎖錬:與那國島的『玉祭』與其周圍諸民族〉,發表於第九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福建:師範大學中琉關係研究所。
    • 2004
      〈戦後台湾の日本文化論:以書籍出版物為例的探討〉,發表於「台灣的日本研究之回顧與展望」國際研討會,5月28日,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主辦。
    • 2004
      〈台湾における日本研究/日本観について〉,發表於「在台灣發現日本」國際研討會,3月28-29日,東京:東京外国語大学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所主催。
    • 2003
      〈増田福太郎対台湾原住民律法的研究〉,發表於「增田福太郎與台灣研究」紀念研討會,12月5日,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淡江大學歷史學科主辦。
    • 2003
      〈蘭嶼とバタン諸島の民族的関連性——研究史をふりかえって〉,發表於「YAMI文化研究の一世紀」論壇,3月15–16日,東京:台灣YAMI文化研究會主辦。
    • 2002
      〈台灣腔的日本語:殖民後的詩歌寄情活動〉,發表於文化研究學會2002年會「重返東亞:全球、區域、國家、公民」,12月14–15日,台中:文化研究學會主辦。
    • 2002
      〈台北:ポストコロニアル都市の悲情〉,發表於大阪市立大學第十回國際學術會議「アジア都市文化学の可能性」,9月27–29日,大阪:大阪市立大學文學部主辦。
    • 2002
      〈高砂義勇隊的「大和魂」:後殖民情境下的解讀〉,發表於「涓滴成流——日常經驗與凝聚記憶」研討會,9月19–20日,台北: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會主辦。
    • 2002
      〈蘭嶼與巴丹群島的文化類緣關係: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探索〉,發表於「南島民族海洋文化論壇」,7月5–6日,台北:台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主辦。
    • 2002
      〈東南亞與東北亞的接合處:環「東台灣海域」蘊藏的學術生機〉,發表於「區域研究與社會科學的對話:對亞太研究未來方向的啟示」國際研討會,4月30日–5月1日,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計畫主辦。
    • 2000
      〈探討台灣與沖繩之間的島際族群關係史〉,發表於「台灣‧沖繩歷史文化」研討會,11月4–5日,宜蘭:宜蘭縣員山鄉公所主辦。
    • 2000
      〈與那國島十五世紀前後的領屬問題與台灣〉,發表於「琉球的認同與歸屬論爭」國際學術研討會,3月27–28日,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北亞區域研究主辦。
    • 1999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ese Attitudes Toward Japan in the Postcolonial Perio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Japan and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its Asian Neighbors during and after the Imperial Era, NIAS, June 18–19, Copenhagen: Copenhagen University.
    • 1998
      “Taiwanese Discourses on Democracy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An Analysis of the Legacy of Japanese Colonial Rul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mocracy and the Problematic of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Asian Society, Nov. 14–15, Sapporo: National Hokkaito University.
    • 1998
      “The Yamatodamashi of the Austronesians: Takasago-Giyutai of Taiwan During the Pacific Wa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 Sciences, July 26–Aug. 1, Virginia: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 1997
      〈殖民地時期日本對台灣原住民族宗教的研究:官學並行的學術傳統的形成〉,發表於「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
    • 1996
      “The Socio-Cultu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Yonaguni and Taiwan: An Analysi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Concerning Population Driftings and Transferenc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ymposia of Culture as well as Biological Affinities among the Indigenous Peoples in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 May 21–23, Taipei: Academia Sinica.
    • 1996
      “Japanese Studies on the Religion of Taiwan Aborigines during the Colonial Period (1895–1945): The Formation of a Governmental-cum- Academic Research Tradition.” paper presented at 4th Conference on Japanese Studies, March 30, Singapore: National Singapore University.
    • 1995
      〈日本と台湾の先住民における環境観の比較研究:ダム建設の抗争に関する文化的言説〉,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Views of the Environment in Asian Countries: Their Relationship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ep. 24–25, Fukuoka: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 1994
      〈沖繩與那國島起源神話初探〉,發表於「神話與傳說」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1994-6-17。
    • 1992
      〈日本平成天皇即位儀式試析〉,發表於「東方宗教研討會」第七屆年會,頁1–15,台北:東方宗教學會主辦。

    • 2023
      〈探訪東鄰國境小島:與那國島知性之旅〉,發表於《中研院訊》人文社會科學漫步科研科普專欄,2023年07月27日。
    • 2023
      〈竹中信子さんの追悼に寄せて〉,《台湾協会報》第825號,11月15日, 東京:一般財團法人台灣協會。
    • 2023
      〈台北日本人街 家が宿す記憶〉,《日本経済新聞》文化版,2月6日,〈台北の旧日本人街「昭和町」 歴史的建築の保存に力〉,《日本経済新聞》電子版,東京:日本経済新聞社。
    • 2022
      〈川柳で代言する戦後台湾の「日本語人」――李琢玉先生の思い出〉,平野久美子著《トオサンの桜 台湾日本語世代からの遺言》,pp.3-8,東京:潮書房光人新社(2006增修版)。
    • 2022
      〈東京閑步 遇見文京區教育起源地景〉,《薰風》季刊22:12-19,台北:風月襟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2022
      〈小島地緣政治學────日本與那國島的美麗與憂愁〉,《薰風》季刊21: 6-13。
    • 2022
      〈人類學家胡台麗的側影與背影〉,李赫編《永遠的田野: 胡台麗紀念文集》。
    • 2020
      〈「台北市設市慶百年 台日友好祝賀會」活動紀要〉,《台日文化經濟協會》第50期會刊冬季號,頁1-6。
    • 2019
      〈『故郷大安』里帰り歓迎会および展示会開催〉,《台湾協会報》第778號,2019年7月15日,日本:一般財團法人台灣協會。
    • 2019
      “〈台北昭和町の日本家屋群の保存修復活動につて〉、〈守護臺日共同的文化資產:台北舊「昭和町」建築群的歷史修復行動〉”,《台湾 黒潮でつながる隣ジマ》,頁44-47,那霸:沖繩縣立博物館.美術館。
    • 2018
      〈台北『昭和町』の日イベントを開催〉,《台湾協会報第766號》,2018年7月15日,東京:一般財團法人台灣協會。
    • 2018
      都更地王,管中閔怎麼看俞大維故居?〉,《自由時報》,2018年01月08日,台北:自由時報社。
    • 2018
      〈俞大維故居爭議案,其實可以「六贏」!〉,《獨立評論@天下》,2018年01月25日,台北:天下雜誌。
    • 2018
      〈「故郷大安」里帰り歓迎会および展示会開催〉,《台灣協會報》,東京:一般財團法台灣協會。
    • 2017
      〈與渡邊義孝建築師探訪山海樓〉,《獨立評論@天下》,2017年10月27日,台北:天下雜誌。
    • 2017
      〈都更地王,管中閔怎麼看俞大維故居?〉,2018年1月8日,台北:自由時報》。
    • 2017
      〈誰愛台北?請讓俞大維故居繼續說故事〉,2017年9月2日,台北:聯合報。
    • 2016
      〈心如春水柔──宋文薰先生與日本〉,《人類學視界》19:10-13。
    • 2016
      〈懷念黃天橫先生──益壯會、川柳會、昭和町會的文化人世代〉,黃天橫家屬編《黃天橫先生追思錄》。
    • 2014
      〈用最美麗的肢體語言敘說臺灣的生命故事〉,《墾臺之歌──客家張達京大型舞劇》節目冊序文,2014年。台中:台灣青年舞團。
    • 2013
      〈搶救瀕危邵族 應有更高規格機制〉,《台灣立報》第10版,2013年9月6日,台北:台灣立報。
    • 2013
      〈又見中華民族沙文主義〉,《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13年6月22日,台北:自由時報。
    • 2012
      〈災後學習之旅──從阿禮(Adiri)出發〉,包基成編《文化瑰寶Adiri雲端上的部落》,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 2012
      〈19世紀前原漢衝突〉、〈20世紀初期原日衝突〉、〈原住民族與白色恐怖〉、〈原住民族權利促進運動〉、〈原住民族還我土地運動〉、〈雅美/達悟族反核廢料運動〉、〈原住民族婦女運動〉、〈原住民社運團體〉、〈原住民族與災變〉,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線上版)。台北:行政院文化部。
    • 2011
      〈國慶日前夕,聽見原住民族的哀嚎〉,《自由時報》A15自由廣場,2011年10月12日,台北:自由時報。
    • 2009
      〈「アジアの一等国」の後ろ姿〉,「台湾原住民族との交流会」寄稿,2009年5月1日。
    • 2009
      深刻的族群不平等,如何彌平〉,《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09年3月29日,台北:自由時報。
    • 2008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野久美子著,潘扶雄譯,《多桑的櫻花》序文,頁5-6,台北:繆思出版。
    • 2008
      〈海角七號小小錯誤以及情書隱喻之「殖民主的後殖民情境」〉,台北:自由時報。
    • 2007
      “Japan has to repay its moral debt to Taiwan,” TAIPEI TIMES, Nov. 9, 2007, p. 8.
    • 2007
      〈日本應幫助台灣入聯〉,《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07 年 11 月 4 日,台北:自由時報。
    • 2007
      〈中華民國不值得鬥〉,《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07年2月13日,台北:自由時報。
    • 2007
      〈“Japan has to repay its moral debt to Taiwan,”〉,《TAIPEI TIMES》。
    • 2007
      〈日本應幫助台灣入聯〉,《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07年11月4日,台北:自由時報。
    • 2007
      〈沒有815 哪有428〉,《自由時報》。A15自由廣場,2007年2月13日,台北:自由時報。
    • 2006
      〈誰來撫慰敗戰傷痕?〉,《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06年8月18日,台北:自由時報。
    • 2006
      〈戰後處理:如何看待高砂義勇隊慰靈碑?〉,《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月19日,台北:自由時報。
    • 2005
      〈官員迷惘、古蹟遭殃〉,《自由時報》自由廣場,10月26日,台北:自由時報。
    • 2002
      川柳作品46首,收於《台灣川柳會會報》No. 98—106,台北:台灣川柳會。
    • 2001
      〈「小泉參拜靖國神社」事件〉,《自由時報》13版,8月20日,台北:自由時報。
    • 2001
      〈“Culture at root of Yasukuni issue.”〉,《THE DAILY YOMIURI》,接受國內外媒體採訪報導 l 《每日新聞》採訪,2021年10月5日刊載。
    • 2001
      〈台灣人「さまよえる2か月」〉,12版論點,10月31日,東京:讀賣新聞社。。
    • 2000
      〈芋仔餅e清香〉,台灣文月刊《時行》19:33,台北:時行台語文會。
    • 1997
      〈對談:文化の交差點,沖繩--新しい視座を求めて。〉,《Asia Center News》,7, 1-4,Tokyo:The Japan Foundation Asia Center.。
    • 1994
      和歌一首,收於孤蓬萬里編著,《台灣萬葉集》,p.331,東京:集英社。
    • 1994
      〈長了翅膀的傳說:「莎韻之鐘」的文字書寫〉,《歷史月刊》79:113–114,台北:歷史月刊雜誌社。
    • 1993
      〈日本AINU人的春天來得特別晚〉,《中國時報》,關懷國際原住民系列,9月27日,台北:中國時報。
    • 1992
      〈爆竹でわきかえる北港朝天宮の媽祖祭〉,《旅の世界史》,第7期,頁12–15,東京:朝日新聞社。
    • 1990
      〈承續町人文化傳統──大阪大學〉,《日本文摘》53:110–112,台北:日本文摘雜誌社。

*完整履歷、最新著作目錄PDF請參閱個人網站:http://www.etwisdom.com

 本人從社會文化人類學以及民族學的角度進行社會文化現象之研究,研究區域與對象包含日本、沖繩與台灣境內原漢各族群,關懷弱勢族群,以知識力量協助發聲,發展出五大研究主題如下: 

(1)台日關係史上「後殖民」情境與現象

在台灣的我們,活在後殖民的時代裡,但是對於殖民主義結束之後,殖民主義所留給當地社會文化衝擊的研究卻不多見。這是一塊荒蕪的田野,過去十餘年,我從田野工作裡,發現許多新的素材,這些都是台灣特有的素材,透過這些素材所進行的「後殖民」現象分析,其解釋力不僅限於台灣,亦可以擴及其他地域人們在「後殖民」時代所產生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我曾論文著述殖民後日本宗教傳教的宗教行為、二二八史料、終戰前後民主主義史料、高砂義勇隊的日本精神論述、日語詩文中的悲情論述,戰後台灣的日本文化論等出版物中等,皆可顯現台灣在1945年以後,「被殖民者」特有的雙重被殖民後的複雜情境與社會文化現象。

(2)日本沖繩與那國島民族誌研究∕環「東台灣海」海域文化史重建 

透過沖繩南端八重山群島,宮古群島的民族誌材料,尤其以最靠近台灣的與那國島之民族學研究為中心,比較其與台灣東部沿海各族群,以及菲律賓北部巴丹群島各族群的文化類緣關係,重建環「東台灣海」文化圈的族群文化史並參與國際學術合作。

(3)台灣人類學史研究

這方面集中在二十世紀前期,台灣總督府臨時舊慣調查會古典史料翻譯以及語言復原工作,榮獲1997年度以及1999年度教育部獎勵肯定。也進行日本殖民期對原住民的宗教政策,人類學學術史以及殖民期人類學者研究。2020年起翻譯19世紀前期台日之間戰爭史料並進行導讀解析重大歷史事件。

(4)台灣原住民族群之行動人類學研究

1999年台灣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我積極參與對原住民的NGO行動,並率領民族所的志工團到原住民受災區服務。人類學者的知識,若無法經過實踐來檢驗──該知識有助於「被研究者」解決困境,則該學問終究僅止於個人一己哲思,無法回饋社會。2003年我透過參與創設財團法人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運作,十餘年來提供對於原住民族八八水災後的賑災行動、人權守護、文化振興、法律扶助等協助,成為多件國賠訴訟之法庭專家證人。

(5)台灣文化資產守護之行動人類學研究

2003年起,我投入社區公共服務,為守護環境與文化資產而努力。具體行動為舊台北昭和町(今日大安區一帶)之木造房舍保存運動。多年來深入發掘史料進行日本田野訪查,協助10餘棟日本家屋登錄為古蹟以及歷史建築文化資產。2019年將多年來文化資產守護行動付諸組織實踐,倡議成立社團法人台灣故鄉文史協會,回饋地方社區,持續守護文化歷史資產與人文環境。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