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1994年開始從事有關魯凱社會與文化的研究,當時關心的課題是:如何從文化範疇來掌握階序社會的性質。我的博士論文聚焦在親屬與經濟的相互建構,指出在地的文化範疇與邏輯(特別是人觀、物、時間、空間與工作)在資本主義化過程中經歷了解構與再建構的過程,從而呈現為揉雜、異質的面貌。
我的博士後研究階段,正值金融海嘯席捲世界各國的社會、經濟與文化。面對人類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前所未見的政治經濟鉅變,我開始投入有關新自由主義的歷史發展與相關政治經濟哲學爭辯之中,為的是要全面釐清:這個階段的資本主義發展,究竟對人類社會文化乃至與人性,帶來了怎樣的衝擊、影響與後果?為此,我同時參與了兩個為了探究新自由主義對社會科學知識與南島民族社會文化之影響的研究群(即清華大學的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研究群,和本所的比較南島研究群)。我希望同時從歷史發展、知識思辨,以及在地個案所展現之普遍性與獨特性等層面,藉由長期累積的民族誌,重新提出切合新時代的研究議題與問題意識。
為此,我從存在人類學、人類學本體論轉向以及法國後結構主義與當代思潮所得之啟發,重新處理了社會人類學四大分支:就親屬而言,我從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互動與存在議題的照面,指出情感作為親屬關係的基礎,以及家做為存有空間的意義。就儀式而言,我從當地人失去親人所經歷的喪葬過程,辨識出當代儀式做為人們重新建構自身為關係性存有的場域。就經濟而言,我處理了不同類別資本投入台九線的歷史過程及其對區域空間產生的結構化作用,並清楚指出:魯凱人隨著金融化制度理性化與金融資本形式的多樣化,個人因不同邏輯而形成了不同分裂主體之間或對立衝突、或交替出現、或相互結合的情況。這是台灣地方社會在金融資本主義下的經濟主體性之所以如此異質、動態的運作機制。就政治而言,我由區辨不同性質的權力及其情緒慣語入手,探究魯凱人在金融資本邏輯滲透至政府運作的情境中,所經歷的政治主體化過程,並由此指出其所踐行之政治社群性的異質面貌。藉由細緻分析並理論化被研究對象的當代性,我持續與當前社會科學與政治經濟哲學的理論爭辯,相互切磋琢磨,以尋找出能夠有效勾繪與掌握新時代社會、文化及人性的創新知識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