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中研院民族所

通信/兼任研究人員
首頁 > 本所人員 > 通信/兼任研究人員
葉光輝 (Yeh, Kuang-Hui)
兼任研究員
研究室:R2405
電話:26523409
在本所任職期間:1992年11月至2025年3月(本所退休)
研究概述

專長為性格及本土心理學;研究課題包括華人孝道及代間交換行為、自主性發展、情緒調節、社會化歷程、親子衝突與轉化,以及高齡社會的家庭調適等。著有《中國人的孝道:心理學的分析》、《從親子互動脈絡看華人性格的養成》;主編《家庭心理學:系統思維觀點的探討與應用》、《情感、情緒與文化:台灣社會的文化心理研究》、《華人的心理與行為:全球化脈絡下的研究反思》、《Asian Indigenous Psychologies in the Global Context》等專書。

近15年間提出三項原創理論-「孝道雙元」、「雙元自主性」及「親子衝突歷程」模型,分別針對「孝道如何影響個體身心適應發展」、「華人青少年自主性如何發展」、「親子衝突透過何種機制可有利青少年身心發展」等重要議題,提出理論闡述。後續實徵驗證上更統整這三項理論,聚焦於探究華人文化因素、家人互動關係對個體身心適應及家人關係品質的影響效果等核心主題。

「孝道雙元模型」的貢獻在兼顧社會行為及人文科學者對孝道的定義及測量構面,透過釐清孝道涵括不同特徵屬性或具體行為,以「相互性」與「權威性」兩面向,取代籠統概括的孝道概念,闡釋在內涵與運作效果上可明顯區隔的雙元特徵,進一步統整以往紛雜的孝道研究結果。此模型已應用至親子衝突、青少年問題行為、老年安養照顧等議題,並累積系列實徵成果,兼具理論整合力與現象解釋力,廣受不同學科研究者引用。

「雙元自主性模型」的貢獻是考量華人家庭互動特色,融合西方主流心理學中以「自我決定」為基礎的自主性觀點,以及跨文化心理學者對不同文化類型提出的「獨立我/互依我」概念,對心理分析論以「心理分離」或「去依附」作為青少年自主性發展基礎的跨文化適用性提出修正。它以新觀點具體展現人際距離因素如何影響自主性的表達,更為「個體化」與「關係」兩種形式的自主性可共存於同一個體內、如何發展及運作奠定良好理論基礎。此模型效度已得到驗證,並陸續與親子關係、孝道雙元信念等的關聯進行探討,期對華人親子互動及青少年身心發展關聯有更深入的理解。

「親子衝突歷程模型」是結合全球心理學前瞻議題──情緒,提出負向情緒激發的中介路徑模型,以闡明親子衝突造成青少年身心適應問題的心理機制。近期更結合「正向心理學」思潮,重新定位青少年親子衝突的功能意涵,據以建構「青少年親子衝突建設性轉化歷程」模型。目前在親子衝突對青少年身心適應影響的解釋方面,已跳脫西方學者既有理論及研究典範侷限,且經此理論架構對衝突歷程的深入分析,讓華人親子關係運作得到更細緻理解。


近五年之研究成果說明。

  1. 個人近五年研究成果主要是以「青少年親子衝突」這一研究議題為核心,除持續透過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進行一系列不同面向議題的探討,及以具本土契合性實徵資料累積成果外,也長期投入正向家庭互動研究群的討論與運作、參與大型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之規劃及執行團隊,以促進過往基於華人親子互動及華人青少年身心發展相關議題的研究進展,並拓展與不同學科領域學者間的實質交流。其中2008至2010年的三年期的計畫,主要是結合當時在全球心理學界備受關注的前瞻議題──情緒,提出負向情緒激發中介模型,以闡明親子衝突之所以對青少年身心適應造成負面影響的心理運作機制。此外,於2009年下半年度起,也與國內家庭研究學者共同組織研究群,針對新一波的「正向心理學」思潮與當代家庭研究領域之整合進行定期討論,並藉由舉辦研討會等方式,企圖帶動國內家庭研究之進展朝「正向觀點」方向均衡發展;在隨後提出的2011-2014年的三年期計畫中,即是以個人在研究群定期討論中針對「建設性衝突」概念在理論與應用上的初步反思成果為基礎,嘗試由正向心理學角度切入,重新定位青少年親子衝突的功能意涵,據以建構青少年親子衝突建設性轉化歷程的理論架構,並進行實徵驗證。整體而言,上述兩項由不同角度探討青少年親子衝突議題的三年期研究計畫,不僅在親子衝突的概念化與測量、親子衝突對青少年身心適應影響效果的解釋等方面,皆跳脫出西方學者既有理論框架或研究典範之侷限,且經由整體研究架構對衝突歷程的深入分析,讓華人家庭文化脈絡之運作機制能在其中得到更細緻的理解與呈現,例如近期提出的青少年親子衝突研究架構,即是延續了個人原創的「孝道雙元模型」,將雙元孝道觀點納入青少年親子衝突負向情緒激發中介模型中作為調節變項,或是將個人原創「雙元自主性模型」中的雙元自主性理念,作為青少年親子衝突建設性轉化歷程作用下的正向結果變項,這些研究企圖在在皆促成了青少年親子衝突議題與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的整合,進而對華人親子互動與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關聯達成更全面的了解。
  2. 另一方面,「孝道雙元模型」與「雙元自主性模型」兩項個人原創理論也持續獲得新的進展。除兩者已分別納入個人針對青少年親子衝突提出的研究計畫架構,逐步展開一系列進階的理論驗證外,近年來個人針對兩項理論發展所設定的目標,也開始轉向理論的深化,並拓展兩者在跨領域應用或跨文化比較上的研究成果。由於對應兩項原創理論內容皆編製有標準化測量工具,且兩項測量工具(雙元孝道量表、雙元自主性量表)之核心題目期以來被納入不同的大型調查研究資料庫作為題組,因此已累積相當豐富的資料型態(包含長期追蹤資料、親子對偶資料、橫跨二十年的重複性橫斷面資料、具全國代表性的大樣本成人資料、透過特定調查資料庫定期參與國際合作計畫而延伸蒐集的跨文化樣本資料),個人近期即多方運用這些難得的資料,致力於(1)以孝道雙元模型之理論架構探討社會變遷趨勢或新興社會議題,逐步驗證孝道雙元模型在不同華人社會、其他東亞國家之跨文化效度,(2)以長期追蹤資料與親子對偶組資料探討雙元自主性的發展歷程與機制,進而嘗試結合生命全程發展理論觀點深化雙元自主性概念架構,以期能整合雙元孝道與雙元自主性間的理論關聯,並將雙元自主性模型的適用範圍延伸至成人、高齡者的家庭互動議題,以擴大其在高齡化社會脈絡下的應用性。

茲將近五年來個人藉由青少年親子衝突議題系列研究計畫達成的實質成果,以及近期「孝道雙元模型」、「雙元自主性模型」兩項原創理論的進階發展概略分述如下:

 

第一部分:在青少年親子衝突議題與研究架構發展上的相關成果

  1. 在西方理論與研究典範下,親子衝突常被視為引發臨床心理病徵的危險因子。這些研究主軸大多聚焦於探討親子衝突的發生頻率及強度與青少年心理適應問題間的關聯,在此種研究典範下,除了欠缺對衝突歷程與影響機制的探究,導致不易提出有效的改善或介入方式外,也較少考量社會文化脈絡對運作機制的影響。個人對親子衝突議題的關注,即是發端於對「孝道在降低親子衝突頻率上的不同作用機制」進行探討,因而致力發展一套整合衝突歷程與文化考量觀點的研究取向,將華人文化對父母親職角色權力的強調,反映在親子衝突情境中之父母行為模式上,企圖探討其對於青少年子女在衝突當下的情緒激發乃至後續的身心適應產生何種影響。自2004至2009年間個人循序達成了下列的進展:(1)建構可反映華人家庭互動特徵的親子衝突量表,在具體衝突事件、議題之外同時於題項中描述父母的行為模式,作為探討如何引發後續衝突情緒的線索;(2)基於個人提出的孝道雙元模型,將不同孝道面向與衝突情緒的激發、因應相銜接,使其能深入地涵蓋華人的親子衝突歷程;(3)嘗試以孝道作為中介機制,並進一步提出具體假設,探討親子衝突對於青少年身心適應的影響歷程與機制;這些相關成果皆已正式發表於國際性的英文期刊上。由於長期透過親子衝突議題來結合與反思華人本土心理學理論的發展與跨文化應用,個人對於西方「青少年親子衝突」理論概念或研究架構的優勢與缺失也累積了更深刻的掌握,並從中逐步發展出近年的兩個國科會計畫,這兩項研究計畫的內容與目前主要成果分述如下:

(1)       自2008年下半年度開始執行的國科會三年期計畫「親子衝突與青少年內、外化問題行為:負向情緒激發中介歷程與衝突類型、孝道信念的調節機制」,仍持續關注華人親子衝突歷程的細部變化,除了採用「認知-情緒評估架構」作為理論核心,提出較周延的中介模型架構,從理論層次建立前因變項(親子衝突事件之頻率與強度)、中介變項(衝突所激發出不同種類的負面情緒)與結果變項(與特定種類負面情緒相應的多樣內、外化問題行為)三者的先後時序連結,並針對整體家庭動力系統中可能涉及親子衝突歷程的潛在影響因素,進行全面性的文獻回顧與整合,嘗試將「衝突類型」、「父/母親角色」、「孝道信念」等因素共同納入前述中介歷程架構中,探討這些變項在特定中介路徑上可能具有的調節效果。此計畫最大的貢獻在於:同時考量親子衝突類型與華人親子互動與親職運作特徵的連結,以及親子關係權力不對等之本質、親子衝突事件對青少年自我評價的可能影響,區隔出四種不同類型的負面情緒作為可能的中介機制,使得衝突所衍生的負向情緒不再只侷限於憤怒,而能與華人青少年親子衝突的特性更形契合。目前已針對四條中介路徑的驗證結果發表一篇英文期刊論文以及四篇中、英文會議論文,並開始運用此計畫所蒐集的三年追蹤資料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2)       自2011年下半年度開始執行的國科會三年期計畫「青少年親子衝突歷程的建設性轉化初探」,則是奠基於先前對衝突歷程(包含負向運作機制與可能的緩衝機制)的深入理解,從青少年發展與家庭生命週期角度,將親子衝突研究架構與正向心理學取向加以整合,達成研究觀點的整體轉換,為親子衝突歷程蘊含的正向功能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使其能在華人家庭文化脈絡中得到適切呈現。此計畫內容的特色在於:跳脫西方研究中「建設性/破壞性衝突」之對比架構,以動態的衝突歷程取代衝突類型,完整闡釋衝突正向功能的具體運作方式,並提出四項促成衝突正向轉化之關鍵要素(功能導向的初始評估、前因式調節焦點、支持性溝通、共享式解決策略);這也是國內外首度將正向或建設性的衝突概念應用至親子關係上,無論就建設性衝突概念的應用或青少年親子衝突研究的進展而言,都具有一定的貢獻。在實際成果方面:目前已有一篇綜論「青少年親子衝突正向轉化歷程整體研究架構」的理論性論文發表於國內期刊,並於2012年台灣心理學年會上以專題(symposium)的方式向國內同道學者發表心得;這些研究成果針對「研究觀點的轉換」、「理論架構的發展」及其「在實徵應用上的特徵」皆進行詳盡說明,提供有意應用建設性衝突轉化架構的學者作為發想具體研究方向與研究設計之參考。前述四項轉化關鍵要素的作用機制與效果,除了已陸續在計畫蒐集的青少年樣本上得到實徵支持證據,個人也藉由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的外掛題組另行蒐集成人資料,並初步確認了衝突歷程中的功能性初始評估、共享式解決策略對成人子女整體生活福祉與親子關係品質的正向促進效果,及三者之間細部的中介運作機制。此一理論假設驗證部分共計已發表三篇相關會議論文,及一篇TSSCI期刊論文。由此大致可看出「親子衝突的建設性轉化歷程」之理論架構已達成良好的實徵轉換,後續研究之進展值得期待。此計畫執行迄今,無論是至配合資料蒐集的學校進行計畫內容解說或在相關研討會上發表初步研究結果時,均收到不少正面迴響,反映出此研究計畫兼具高度的應用價值,未來可開發套裝訓練課程,解決及轉化親子衝突所造成實務困境問題。

(3)       上列兩個有關青少年親子衝突的三年期計畫皆採用共享樣本群(sharing sample pool)之設計,分別蒐集為期三年的貫時性追蹤資料,因此除了研究架構原本設定的各個主要變項外,同時也廣納各種與衝突歷程或其中認知-情緒運作機制有關的周邊變項,例如包含與個人認知-情緒能力或特質相關變項(如同理心、衝突解決效能、因應靈活性、自尊、順服性等)、親子關係相關變項(如親子互動模式、教養方式、親子間的信任度、對父母的感激之情等)、其他不同類型的效標變項(如正、負向情感、幸福感、生活滿意度、自主性等);透過這些周邊變項不僅可從多元面向釐清研究架構中原創構念的核心內涵,對於深入理解特定機制的細部運作也有所助益;再加上周邊變項的選用也特別聚焦於西方研究所發展的情緒調節、衝突因應/解決策略相關測量工具,因此皆可同步檢證這些西方發展的衝突處理相關構念應用於華人樣本、親子衝突運作歷程時可能存在的微妙偏誤,並進一步與西方人際衝突主流理論或概念架構達成整合。目前個人已嘗試將這些周邊變項與既有研究架構結合,並提出一些延伸議題進行實徵驗證,例如從情緒性歸因的角度探討親子衝突頻率與青少年理智判斷間的關聯,以及親子衝突歷程中「適當表達(proper voicing)」這一人際情緒調節策略的運作特徵等主題;此外也同時結合這兩個研究計畫的資料,由性別差異的角度切入,以不同樣本進行系列交叉驗證,確認個別情緒調控策略在特定組合模式(pattern)下所反映出的華人高階情緒歷程(例如忍耐)的適應意義。此部分具體成果總計有四篇研討會論文,與一篇已投稿至國外期刊審查的英文論文。整體而言,這些個別的附加研究,既促成局部研究架構的橫向擴充,也透過實徵層次的各種回饋縱向深化了原本的研究架構,進而強化了此親子衝突研究議題後續的發展潛力。

 

第二部份:「孝道雙元模型」與「雙元自主性模型」在理論深化與跨領域應用上之實質進展

  1. 「孝道雙元模型」與「雙元自主性模型」這兩項個人先後提出的原創理論迄今皆已累積至少六年的發展,皆已透過規劃的系列實徵研究對兩項理論模型完成初步驗證。這兩項模型最大的特色在於:除了採用具本土契合性的觀點進行理論建構外,更同時致力於編製具良好理論基礎的標準化測量工具,以利相關研究成果之累積。歷年來個人針對「雙元孝道量表」、「雙元自主性量表」信、效度的系列實徵驗證成果,無論在拓展個別理論模型內涵或整合孝道與自主性兩者的關聯上皆有一定助益,而嚴謹又兼具彈性的測量工具也提升了兩項理論模型的能見度與應用潛力。以「雙元孝道量表」為例,研究者僅須更動題目敘述中的語助詞或評估量尺值的標示語,即可配合其研究目的調整所測量的孝道對象(可設定為父親、母親或雙親)或孝道層次(可設定為孝道信念、孝道意願或實際孝道行為),增進了孝道雙元模型在不同領域、議題及資料分析策略上的適用性。以下就「孝道雙元模型」與「雙元自主性模型」相關核心文獻被引用與應用情形進行彙整說明,再分別簡介近期這兩項理論模型的成果進展。

(1)       與「孝道雙元模型」與「雙元自主性模型」理論基礎有關的核心文獻在國、內、外的引用頻次皆呈現穩定成長趨勢,雖然其中部分核心文獻不易透過大型國際資料庫直接計算引用頻次(例如收錄於審查制學術專書論文或以中文寫作之論文),導致實際引用頻次可能被低估,再加上兩項理論模型的提出大約間隔五年,因此在引用次數自然有些差距,但這兩個理論模型的整體被引用情形仍相當不錯。在這些不同主題、領域的文獻中,孝道雙元模型除了作為介紹孝道概念內涵或解讀相關結果的參考架構,越來越多國內、外研究者請求授權使用個人編製的雙元孝道量表(申請使用該量表人數已超過80),這不僅使孝道雙元模型的理論假設與測量工具在多元化樣本的重複驗證下得到充分支持,也拓展了孝道雙元模型的應用範疇,其中又以各種跨社會或跨文化的比較研究最值得關注。相互性與權威性孝道面向之區分,除了漸被應用至全球不同社會(如美國、東南亞)的華裔、亞裔樣本或跨文化比較中,廣泛探討各式議題(如文化與性別不平等的關聯、親代對子女的投資、代間交換)外,許多東亞儒家文化圈之外的集體主義社會(如西班牙、土耳其)也以其作為探討家庭價值或代間互動的理論架構。此理論模型近期在香港與中國大陸也陸續累積了可觀的實徵成果,甚至已有中國研究者特別以文獻評論形式在學術期刊中深入介紹並推廣孝道雙元模型;另一方面孝道雙元模型也開始與高齡化議題的探討緊密結合,除了對父母奉養態度、年老父母居住安排等常見的研究主題外,在政策研究(如老人受虐防治政策、長期照護政策)、醫療倫理(如子女對年老父母醫療代理決策)、跨生命歷程的發展適應(如老年喪偶女性的心理適應)等領域,皆已出現以孝道雙元模型的相關應用。綜合上述彙整被引用的成果,不難看出孝道雙元模型在理論深化與跨領域應用上的實質進展。

(2)       至於「雙元自主性模型」部分,以2006年有關構念效度驗證(Construct validation of individuating and relating autonomy orientations in culturally Chinese adolescents)與2009有關理論模型跨文化效度驗證(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the Coexistence and Domain Superiority of Individuating and Relating Autonomy)的兩篇英文期刊論文最受注意。這些文獻除了藉由個體化、關係兩種自主性面向的區分廣泛探究各種青少年發展議題(如青少年的因應策略運用、家庭決策執行、認同發展、生涯自我效能等),也援用雙元模型所關注的認知、情緒、功能三種能力面向來界定自主性的運作要素,並針對其中特定成分(如認知自主性、情緒自主性)的發展歷程與作用效果進行細部探討;其他嘗試整合自主性與關係連結兩種基本心理需求的國內外學者,也常透過關係自主性的概念化方式來說明其所發展的相近概念(如inclusive autonomy)。此外,目前也開始有研究將雙元自主性運用於探討成人的家庭關係(如夫妻);透過這些引用雙元自主性模型的文獻在理論論述或實徵證據上的回饋,除了有助於個體化與關係自主性概念內涵的闡釋,也促成個人開始就認知、情緒與功能三種能力面向的組成比重、前置影響因素等角度,探討雙元自主性的細部發展的軌跡。

(3)       個人近年在孝道雙元模型發展上的成果可以兩方面加以說明:首先是在2008年整合歷年孝道相關研究,以中文發表了一篇回顧性的評介論文,向國內研究者完整介紹此一本土心理學理論模型的發展過程與應用價值。由於涉及孝道雙元模型建構與驗證的核心文獻皆以英文發表,此篇論文不僅是首度以中文對孝道雙元模型進行更細膩周延的論述,也使孝道雙元模型中較深層的理論議題得到討論與深化的機會;這些內容皆促進了不同領域(如家庭研究、社會學)研究者對孝道雙元模型的瞭解與應用,也連帶提升了孝道雙元模型在華人社會中的能見度與引用率。其次則是運用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中「雙元孝道量表」這一核心題組長期累積的資料,發表了一系列相關論文,其中包含:一篇運用多期次、不同題組之資料交叉檢視台灣民眾家庭價值觀變遷之論文(已發表於具審查制的學術專書),文中並將雙元孝道定位為家庭價值觀變遷的心理運作機制;一篇針對兩岸三地孝道觀念運作異同進行跨社會比較之英文期刊論文,此研究運用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計畫與東亞社會調查計畫定期合作之跨國資料進行分析,並深入爬梳不同華人社會中影響孝道變遷的特定歷史與政策脈絡,不僅驗證了孝道雙元模型的跨文化效度,也具體說明了雙元向度彼此相互型塑的運作模式;此外還有一篇以雙元孝道探討高齡化社會倫理風險議題之論文,此篇文章雖以理論分析為主,卻也從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歷年報告書中引述不少相關分析數據作為輔助證據,對孝道雙元面向倫理意涵提出有別以往的深入剖析,為高齡化相關社會問題的解決方向提供了一些建議;最後一篇論文則是針對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橫跨十七年的重複性橫斷面資料,以新興的多層次線性模式交叉分類隨機模型進行「年齡-時期-世代」分析,結合台灣社會近期的高齡化脈絡來探討孝道的變遷;它除了運用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個人亦持續與其他領域中有興趣應用孝道雙元模型的學者合作研究,例如以雙元孝道探討三代同堂家庭中的跨世代孝道行為(已發表於護理學英文期刊)。這一系列的成果不僅支持了孝道雙元模型同樣適用於成人樣本,也呈現出雙元孝道的當代演進,更將孝道雙元模型在概念化上的優勢落實於社會議題的探討,成功拓展了此理論模型的實務應用價值。

(4)       個人近年在雙元自主性模型發展上的成果,主要是運用歷年累積的多波追蹤資料,對雙元自主性的發展歷程及影響其發展的相關因素進行系統化驗證,其中包含:以不同統計方法分析追蹤資料,探索雙元自主性的基本發展軌跡、發展類型與發展效果(已有兩篇相關論文發表)。另一方面,也在更完整的家庭關係脈絡下考量青少年自主性的發展,針對母女關係探討母親自我認同對青少女雙元自主性的影響,及其間的中介機制(已發表於國外期刊);最後,雙元自主性量表也收錄於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aiwan Youth Project)的題組中,由於此調查資料庫採用縱貫研究設計,也加入家長與班級導師的對應資料,有助於釐清青少年的雙元自主性發展與來自家庭、學校等不同場域的影響因素,個人目前已開始運用其所累積的大量追蹤資料規劃系列進階的理論驗證,例如確認父母關心支持與工作自主經驗對於青少年雙元自主性發展之影響效果(已投稿期刊審查)。除這些個別的實徵研究成果,個人近期也彙整雙元自主性模型建構過程中既有的實徵證據,以三項關鍵研究議題的實徵探討作為範例,詳細介紹雙元自主性兼顧本土特色與文化普同性的概念化方式,及其在處理「文化比較」與詮釋相關結果上有別於主流心理學或跨文化心理學之特色,從本土理論的文化相容性這一角度深化了雙元自主性的理論基礎;此文現已收錄於本院出版的學術專書內,應有助於相關研究者以更清楚、易理解的方式掌握雙元自主性模型的理念與跨文化應用的優勢。自主性與自我概念迄今仍是西方學術主流議題,且嘗試將關係連結或人際距離因素同時納入討論的各種相關概念架構不斷推陳出新;由於雙元自主性模型原本就整合了其他文化下所發展之自主性或自我概念(如Ryan與Deci之自我決定論)觀點,個人近期也積極進行雙元自主性與其他自我構念或自主性概念在理論層次的整合與銜接,以擴充模型內涵並增進其在國際上的接受度(已有一篇相關論文於研討會發表)。另外同時也已透過非自陳式資料作為觀察變項對雙元自主性模型進行檢驗,並得到符合理論預期的結果(已發表於TSSCI期刊上),進一步確立了雙元自主性之構念效度及其測量工具之效度。整體而言,上述不同層面的進階研究皆促成雙元自主性模型更形完備,提升了此理論後續的發展潛力。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