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術興趣在於從世界基督教與基督教人類學的觀點思考中國基督教的特色與變遷。至今我主要的研究成果在於探討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基督新教的型態、意義與影響。以下分為兩點簡述研究方向。
(一) 文革基督教的型態與可能性
我依據在福建兩個地區所進行的田野調查與口述歷史研究,提出文化大革命對一切宗教活動的根除性打壓,帶來一種非建制性、缺乏宗教權威、重視超自然經驗的信仰型態。我提出「五旬節型態基督教」的概念來界定文革時期的基督教信仰特徵。
近幾年來,我轉為探討一組更為基本的問題:文革期間,在缺乏基督教權威與信仰資源的情況下,基督教如何可能存在,甚至發展?宣稱皈信基督新教的人如何辨識出基督教和漢人民間信仰的差異?這個時期自我界定為基督教的群體,真的是基督教的嗎?在何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他們是或不是?
我用Bruno Latour的actor-network theory分析文革時期基督徒的生命史敘事,討論文革基督教在無法取得基督教傳統資源的情況下,如何拆解與挪用在地的社會文化要素,藉由效忠對象再調校的過程,用來進行自身的再組裝。此外,文革基督教實踐展演出Webb Keane所說語言優先於物質的基督新教符號意識形態,使他們能以將新和舊的信仰區別出來。當神像、廟宇與儀式被摧毀,神明與鬼的界限也越趨模糊,而耶穌的神性與靈力不需要神像媒介,成為人們少數可求助的超自然對象。這種符號意識形態的斷裂使文革基督教符合Joel Robbins提出的以價值為基礎的文化變遷判準。然而,文革時信耶穌的人卻缺少資源實踐完整的基督教文化,使得文革基督教成為測試Robbins所提出的文化變遷價值模式的一個極端的案例。
(二) 中國基督教的變遷與現況
從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世紀末,中國基督新教的主要型態,從差會體制轉變為自主性的群體,從宗派教會轉變為連曦所論的「民間基督教」,從與中國現代化議程(教育與醫療)連結轉變為以個人和家庭為中心的靈恩實踐,從男性主導的階序體制轉變為「婦女群體」。雖然學者們對這些基督教型態各有豐富的研究成果,但由於缺少對從大躍進到改革開放 (1958-1978)這段時期的探討,我們對於帶來改變的轉折仍然所知甚少。我將文革基督教放置於此變遷的脈絡中,批判性地與相關學者的研究對話。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基督教在當代中國與世界基督教的研究中備受關注。研究者面對的困難在於,改革開放以來基督教群體本身快速轉變,並發展為性質不同的教會。我以文革基督教作為基點,把握不同類別群體各自的性質與發展的軌跡,並嘗試理解這些群體與國家社會的關係。我注意到文革時期「五旬節型態基督教」導致眾多拒絕建制性宗教權威的非官方「家庭教會」的存在與三自教會中正式教會體制與非正式婦女群體並行的結構。我也討論家庭教會的發展是否有助於中國公民社會的建構。
我的學術興趣在於從世界基督教與基督教人類學的觀點思考中國基督教的特色與變遷。至今我主要的研究成果在於探討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基督新教的型態、意義與影響。以下分為兩點簡述研究方向。
(一) 文革基督教的型態與可能性
我依據在福建兩個地區所進行的田野調查與口述歷史研究,提出文化大革命對一切宗教活動的根除性打壓,帶來一種非建制性、缺乏宗教權威、重視超自然經驗的信仰型態。我提出「五旬節型態基督教」的概念來界定文革時期的基督教信仰特徵。
近幾年來,我轉為探討一組更為基本的問題:文革期間,在缺乏基督教權威與信仰資源的情況下,基督教如何可能存在,甚至發展?宣稱皈信基督新教的人如何辨識出基督教和漢人民間信仰的差異?這個時期自我界定為基督教的群體,真的是基督教的嗎?在何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他們是或不是?
我用Bruno Latour的actor-network theory分析文革時期基督徒的生命史敘事,討論文革基督教在無法取得基督教傳統資源的情況下,如何拆解與挪用在地的社會文化要素,藉由效忠對象再調校的過程,用來進行自身的再組裝。此外,文革基督教實踐展演出Webb Keane所說語言優先於物質的基督新教符號意識形態,使他們能以將新和舊的信仰區別出來。當神像、廟宇與儀式被摧毀,神明與鬼的界限也越趨模糊,而耶穌的神性與靈力不需要神像媒介,成為人們少數可求助的超自然對象。這種符號意識形態的斷裂使文革基督教符合Joel Robbins提出的以價值為基礎的文化變遷判準。然而,文革時信耶穌的人卻缺少資源實踐完整的基督教文化,使得文革基督教成為測試Robbins所提出的文化變遷價值模式的一個極端的案例。
(二) 中國基督教的變遷與現況
從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世紀末,中國基督新教的主要型態,從差會體制轉變為自主性的群體,從宗派教會轉變為連曦所論的「民間基督教」,從與中國現代化議程(教育與醫療)連結轉變為以個人和家庭為中心的靈恩實踐,從男性主導的階序體制轉變為「婦女群體」。雖然學者們對這些基督教型態各有豐富的研究成果,但由於缺少對從大躍進到改革開放 (1958-1978)這段時期的探討,我們對於帶來改變的轉折仍然所知甚少。我將文革基督教放置於此變遷的脈絡中,批判性地與相關學者的研究對話。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基督教在當代中國與世界基督教的研究中備受關注。研究者面對的困難在於,改革開放以來基督教群體本身快速轉變,並發展為性質不同的教會。我以文革基督教作為基點,把握不同類別群體各自的性質與發展的軌跡,並嘗試理解這些群體與國家社會的關係。我注意到文革時期「五旬節型態基督教」導致眾多拒絕建制性宗教權威的非官方「家庭教會」的存在與三自教會中正式教會體制與非正式婦女群體並行的結構。我也討論家庭教會的發展是否有助於中國公民社會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