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Yobu Losing,是mstranan(現新北市烏來區)的泰雅人,父親(Losing Bunay)來自於mstranan的Takun Naway親屬系統,母親(Yuyoh Peling)來自於ahuman的太魯閣人(現花蓮縣萬榮鄉紅葉村)。我關注並參與泰雅與其他原住民社會文化議題的同時,也同時關注其他社會(如台灣、日本、韓國、英國、巴西等)所面臨的社會文化課題,藉此掌握人類學跨文化研究與比較的精神與意義。
人類學研究方面,我於2013年取得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博士論文的主題為日本新宗教(天理教)的海外佈教(Tenrikyo, A Study of A Japanese New Religious Movement Overseas)。近年的主要研究成果,已陸續發表於國內外學術期刊。例如 “Ritual as Self-Cultivation in Motion and Self-Healing Practice: The case of Tenrikyo's Mikagura-uta in Taiwan”(Taiwa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THCI), 2022,19(1))、“Embracing Ritual Healing: The Case of Sazuke in Tenrikyo in Contemporary Taiwan”(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SSCI & AHCI), 2017, 56(4))、“Pilgrimage, Modernity, Tourism, and Nostagia- Tenrikyo's ojibagaeri in Post-colonial Taiwan”(Japanese Journal of Religious Studies(AHCI), 2017,44(2))、"The Methods of Propagation of A Japanese New Religion in the UK - Tenrikyo"(Cogent Social Sciences, 2017, 3(1))、“Colonial encounter and inculturation: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Tenrikyo in Taiwan” (Nova Religio-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Emergent Religions (AHCI), 2016, 19(3))、“2014年所發表的〈當代日本新宗教運動〉,(教育研究月刊,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2014年6月號,242期)等。
教育學研究方面,我著眼於教育人類學(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與教育社會學(Sociology of Education)兩個研究領域,前述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原住民文化課程的創新與實踐-以布農文化融入非原住民學校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2023, 12期)、〈原住民族教育政策需求評估初探: 學校行政人員的觀點〉(教育研究月刊, 2022, 339期)、"A Comparative Observation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n Four Primary Schools in Taiwan" (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SSCI), 2022, 31(3))、"Teaching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Primary Years-Taiwanese Teachers' Attitudes" (Sport in Society- Cultures, Commerce, Media, Politics(SSCI), 2019, 22(8))、〈在地取向、課程與原住民: 教育人類學的觀點〉(課程研究,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017, 12期1卷)、〈柏恩斯坦分類與架構概念與當前的教育改革—對九年一貫課程的啟示〉(台灣教育,Taiwan Education Review, 1999, 581期)等。
Yobu Losing 以既有的研究成果為基礎,持續穩健地進行研究領域的深化與擴展,並提出學術貢獻。
一、研究旨趣
(一) 日本新宗教研究
筆者於2013年取得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博士論文的主題為日本新宗教(天理教)的海外佈教(Tenrikyo, A Study of A Japanese New Religious Movement Overseas)。筆者是mstranan的泰雅人,關注並參與泰雅與其他原住民社會文化議題的同時,也同時關注其他社會(如台灣、日本、韓國、英國等)所面臨的社會文化課題,藉此掌握人類學跨文化研究與比較的精神與意義。
關於日本天理教的研究,筆者已陸續發表於國內外學術期刊。例如,2014年所發表的〈當代日本新宗教運動〉,(教育研究月刊,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2014年6月號,242期),在於說明日本新宗教運動的形成背景與成因,以及國家、宗教與教育三者之間的辯證關係。日本新宗教運動始於十九世紀日本德川幕府頹傾之期,之後也歷經明治維新、太平洋戰爭,二次戰爭、石油危機、泡沫經濟等而不斷隨著社會變遷的脈動而進行適應與轉化。另外兩篇文章,也已發表於英文國際期刊,“Colonial encounter and inculturation: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Tenrikyo in Taiwan” (Nova Religio-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Emergent Religions (AHCI), 2016, 19(3))以及“Embracing Ritual Healing: The Case of Sazuke in Tenrikyo in Contemporary Taiwan”(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SSCI & AHCI), 2017, 56(4)),前者在說明日本新宗教(如天理教)之所以能夠在台灣生根發展,主要基於三種理由,包括:日本在東亞的政經影響力,殖民接觸,以及在地化;後者則發現儀式醫療(ritual healing)對於天理教信徒的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隨之也強化天理教組織本身的凝聚力與擴張力。
另,筆者所發表的兩篇期刊論文分別為“Pilgrimage, Modernity, Tourism, and Nostagia- Tenrikyo's ojibagaeri in Post-colonial Taiwan”(Japanese Journal of Religious Studies(AHCI),2017)與"The Methods of Propagation of A Japanese New Religion in the UK - Tenrikyo"(Cogent Social Sciences, 2016): 前者是筆者依據2015年夏天在日本本島(奈良縣、和歌山縣)、四國(德島縣、香川縣、愛媛縣等)、以及台灣中南部(嘉義縣、雲林縣等)的田野資料而撰述為文的研究成果,其貢獻在於,將天理教ojibagaeri放置在當代全球朝聖研究的脈絡中進行探討(特別是處於後殖民情境中的臺灣),並析理出天理教進行宗教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主要歸因、研究啟示以及後續發展方向;後者是筆者在2009年-2013年間陸陸續續在英格蘭地區田野調查的研究成果,說明天理教在英格蘭的傳教策略與限制。
(二)人類學與教育
筆者曾在原住民地區擔任國小教師長達十年,對於台灣原住民教育(Indigenous Education in Taiwan)的相關議題一向關注且深感興趣。筆者於1999年獲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的碩士,碩士論文主要是參考美國教育人類學者 John Ogbu 的文化模式理論(cultural model theory),藉以探討原住民族大學生生涯選擇的各項因素,以及反思文化模式理論的諸種限制。關於此,筆者從教育人類學的觀點,與劉秋玲博士與丁進添校長於2017年發表的〈在地取向、課程與原住民: 教育人類學的觀點〉,(課程研究,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探討當代(1960年以來)世界原住民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挑戰,並指出若干後續研究的方向。
二、未來研究計劃
筆者已在日本、台灣、英格蘭、以及韓國(南韓)等地蒐集過關於天理教從日本境內擴張到海外發展的田野資料。自明治時代(1868-1912)開始,日系新宗教如天理教(Tenrikyo)、創價學會(Soka Gakkai)、真光教團(Mahikari)、解脫會(Gedatsukai)、生長之家(Seicho-no-Ie)等,進行全球佈教的計劃與活動,甚至延伸至拉丁美洲、北美洲、西歐以及澳洲等區域。
不過,現有的英文文獻中,有關探討日系新宗教在台灣的建立、發展與傳播的情況並不多見。在台灣,相關文獻資料方面,自1991年以來,也逐步累積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這樣的研究數量,相較於其他宗教團體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仍遜色許多。特別是,在區域比較研究、理論建構、以及國際學術論文發表方面,相較於國外,仍需開拓與發展。為此,筆者希冀從社會、歷史、宗教與文化等層面進行研究與探討,以對此一學術領域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