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中研院民族所

專任研究人員
首頁 > 本所人員 > 專任研究人員
林文玲 ( Lin, Wen-Ling)
研究員
研究室:R2519
電話:26523441
在本所任職期間:2018年8月1日起迄今
研究概述

林文玲的研究進路是以「社會-文化」與具歷史意識的多重場域民族誌方法,對台灣原住民族於視覺與數位科技、性別文化以及偏鄉原住民道路基礎設施各個面向進行深入分析,歷年具體研究成果包括三個部分:

「當代原住民研究:影片媒體、照片檔案以及數位科技」之研究方向,呼應視覺人類學對文化「他者」及其再現美學與政治學的敏銳觸角,持續關注台灣原住民族的影片製作、數位進用、呈現的議題與提出的立場,以及因影片攝製、數位介入所開啟的對內或對外之社會關係的重組與連結。原住民族照片檔案之研究,著重在照片影像之時空「重訪」,並沿著感官民族誌的研究取徑,探索記憶、地方、情感以及台灣原住民研究的學科建制。而台灣原住民族與數位科技的議題,主要觀察與辨析原住民族人如何藉由數位媒體、網際網路以及行動科技,進行線上串聯、拓展虛擬言說空間,提出原住民族關於土地、文化、自決、語言、教育以及生計權利的主張與論辯。

「性/別研究」立基在生理性別(sex)、社會性別(gender)以及性慾特質(sexuality),與文化之性別概念以及社會體制的應對、互動的交織現象,區分有跨性別以及原住民性別「他者」兩個研究方向。跨性別研究留意性別作為個人身分、身體形塑以及自我意識的構成之外,更將研究範圍擴及跨性別、變性者與醫療體制的關係,以及跨性別者於性別二元之框架與規範當中,如何建立親密關係、「成家立業」以及生養小孩的社會文化議題。在原住民性別「他者」的研究,承接本人對原住民族社會變遷以及文化轉化的長期觀察,除了認識「族群」是構成原住民族的身分與認同之外,並且注意到部落生活的血緣、親緣以及地緣因素,所構成的社會關係網絡,對性別「他者」的生存樣態,產生千絲萬縷的深刻影響。

「原住民偏鄉道路基礎設施」研究,延續偏鄉地區原住民族群數位邊陲處境(marginality)的認知,擴大至道路基礎設施的政經分配以及布建狀態。道路作為基礎設施的重要環節,能夠建立網絡,促進貨品、人們或創意的流動,並允許它們跨越空間進行交流。然而基礎設施所促進的流動與交流並非均質,不同所在、人群或國界,有著不甚相似的連結、不被連結或(被)阻斷的日常或可能。本研究將於不同尺度挪移,一方面著力於原住民偏鄉道路的構建,對人地關係所造成的改變,展現的國家治理型態,以及從中顯示的空間與權力的連結及其變化。再一方面也將探析這些政治力所帶來的改變,如何在個人與族群文化的感知、邊界或意義的建構上發生效應、產生影響。


學歷
  • 德國哥廷根大學社會與文化人類學博士(1993.4-1999.7)

現職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研究員 (2023.03.09 ~ )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2018.08.01 - 2023.03.08)
  •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2013.08-2018.07)
  •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2007.08-2013.07)
  •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 (2005.02-2007.07)
  •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2004.08-2005.01)
  •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1999.08-2004.07)

研究專長
  • 新媒體與當代原住民研究、視覺人類學、性別研究、數位人類學

研究區域
  • 臺灣

著作目錄
    • 2017
      〈從田野到視野:跨性別/肉身的體現、重置與挑戰〉,《台灣人類學刊》第15卷第1期:53-102。(TSSCI)
    • 2013b
      〈製作「原住民」:轉換中的技術載體,轉化中的文化身分〉,《台灣人類學刊》第11卷第1期:155-187。(TSSCI)
    • 2013a
      〈疆域走出來:原住民傳統領域之身體行動論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91期:33-92。(TSSCI)
    • 2012d
      〈跨文化接觸:天主教耶穌會士的新竹經驗〉,《考古人類學刊》第77期:99-140。
    • 2012c
      〈人類學學識、影像的展演╱介入與公共化策略:民族誌影展在台灣〉,《文化研究》第14期:53-100。(TSSCI & THCI Core)
    • 2012b
      〈應用人類學的倫理挑戰:美國經驗的啟發〉,《華人應用人類學刊》 第1期:117-135。(與劉紹華合著)
    • 2012a
      〈部落「姊妹」做性別:交織在血親、姻親、地緣與生產勞動之間〉,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6期:51-98。(TSSCI)
    • 2005
      〈翻轉漢人姓名意像:「請問『蕃』名」系列影片與原住民影像運動〉,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8期:85-134。(TSSCI)
    • 2003
      〈台灣原住民影片:轉化中的文化刻寫技術〉,《考古人類學刊》第61期:145-176。(TSSCI)
    • 2002
      〈視覺性與人類學知識的條件〉,《考古人類學刊》第59期:4-41。(TSSCI)
    • 2001
      〈米酒加鹽巴:「原住民影片」的再現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43期:197-234。(TSSCI)
    • 2017
      〈台灣偏鄉原住民族女性長者的數位生活〉,劉璧榛編《文資、觀光、博物館與影像媒體:當代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展演》,頁345-374。台北:南天出版社。
    • 2015b
      〈人類學學識、影像的展演╱介入與公共化策略:民族誌影展在台灣〉,重刊於蔡石山編《台灣海洋文化的吸取、轉承與發展》,頁285-338。新竹:交通大學。
    • 2015a
      〈跨文化接觸:天主教耶穌會士的新竹經驗〉,重刊於蔡石山編《台灣海洋文化的吸取、轉承與發展》,頁339-386。新竹:交通大學。
    • 2014
      〈跨性別者的成家之道〉,黃應貴主編《21世紀的家:台灣的家何去何從?》,頁169-200。新北市:群學。
    • 2011b
      〈無權「成家」:性/別的苦難政治經濟學〉,丁乃非、劉人鵬編《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Querying “Marriage-Family Continuum”》,頁247-268。台北:蜃樓出版社。
    • 2011a
      〈文化理解與視覺性:人類學知識的另類途徑〉,馮品佳、趙順良編《(洞)見:視覺文化與美學》,頁340-375。台北:書林出版社。
    • 2009
      〈螢幕中的台灣原住民〉,喬健主編《異文化與多元媒體》,頁209-227。台北:世新大學。
    • 2005
      〈轉化中的文化身份:以台灣原住民影片為例〉,喬健、李沛良、李友梅與馬戎合編《文化、族群與社會的反思》,頁151-173。高雄:麗文文化。
    • 2003
      〈記憶與辨識:影像再現中的平埔族群〉,潘朝成、劉益昌與施正鋒合編《台灣平埔族》,頁105-135。台北:前衛出版社。
    • 2016.01- 2017.12
      高等教育中的原住民知識建構與實踐-(總計畫及子計畫)原住民族歷史與社會議題教學資源網站建置計劃(兩年期) (MOST 105-2420-H-009-005-MY2)
    • 2015.08- 2016.07
      原住民族數位介入的跨文化比較研究(MOST 104-2420-H-009 -001 -2R)
    • 2013.09- 2016.07
      當代台灣性/別政治軌跡-性別科技人才培育計畫(三年期) (NSC 102-2630-H-008 -001 -MY3)
    • 2014.08- 2015.07
      數位時代的台灣原住民族權利運動(MOST 103-2410-H-009 -037)
    • 2012.08- 2014.07
      性別如何製造:台灣變性醫療的一項田野研究(兩年期) (NSC 101-2410-H-009-020-MY2)
    • 2010.08- 2011.07
      部落「姊妹」做性別:交織在勞動生產與社會連帶之間 (NSC 99-2410-H -009-059)
    • 2010.01- 2010.12
      跨文化接觸的客家族群:一個視覺取向的研究3/3 (99-0399-05 -0301)
    • 2009.01- 2009.12
      跨文化接觸的客家族群:一個視覺取向的研究2/3 (98-0399-05 -0301)
    • 2008.01- 2008.12
      跨文化接觸的客家族群:一個視覺取向的研究1/3 (97-0399-05 -0301)
    • 2007.11- 2009.07
      科技、社會與跨性別(兩年期) (NSC 96-2629-H-009 -001 -MY2)
    • 2007.08- 2008.07
      原住民影像研究:照相、記憶與地方視野(NSC 96-2412-H-009 –003)
    • 2007.01- 2007.12
      早期傳教照片中的客家族群
    • 2006.08- 2007.07
      原住民媒體研究:螢幕記憶的形構、再現與文化(再)生產 (NSC 95-2412-H-009 –008)
    • 2006.01- 2006.12
      紀錄影像中的客家族群
    • 2005.03- 2006.02
      蘭嶼原住民媒體資料庫建置與數位典藏計畫
    • 2005.03- 2005.12
      客家族群傳播與文史資料庫建置計畫
    • 2004.08- 2005.07
      身體、認同與影像:台灣性別體系中的「她者」2/2 (NSC 93-2412-H-259 –001)
    • 2003.08- 2004.07
      身體、認同與影像:台灣性別體系中的「她者」1/2 (NSC 92-2412-H-259 –002)
    • 2002.08- 2003.07
      科技與文化的界面:原住民影片的文化實踐 (NSC 91-2420-H-259 –002)
    • 2002.08- 2003.07
      Transgender Formations in Taiwan: Culture, History and Theory (3/3) 於社會契約之外:台灣同志書寫及T/婆文化中的另類社區3/3 (91-2411-H-008-003-BC)
    • 2001.08- 2002.07
      Transgender Formations in Taiwan: Culture, History and Theory (2/3) 於社會契約之外:台灣同志書寫及T/婆文化中的另類社區2/3 (90-2411-H-008-014-BC)
    • 2000.08- 2005.07
      電腦多媒體應用與人類學課程
    • 2000.08- 2003.07
      Transgender Formations in Taiwan: Culture, History and Theory (1/3) 於社會契約之外:台灣同志書寫及T/婆文化中的另類社區1/3 (89-2411-H-009-024-BC)
    • 2000.08- 2001.07
      原住民影片製作:觀點、作品、影響 之探討 (NSC 89-2412-H-259 –002)
    • 2017
      〈從多種物質的裂隙中存活:以道路邊坡人工植被為例〉,「2017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高雄醫學大學2017.03.25-26.
    • 2016
      〈去殖民的高等教育:「台灣原住民族」的改寫、重新建檔與超連結〉,「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16年年會」,台北台灣大學。2016.09.10-11.
    • 2016
      “Database and Website Development to Support the Teaching of Indigenous History and Social Issues in Taiwan’s Higher Education.” Society of Applied Anthropology 76th Annual Meeting. Canada: Vancouver. 2016.03.29-04.02.
    • 2014
      “Sisters Making Gender: Interweaving Consanguinity, Affinity, Neighborship, and Productive Labor.” The 113th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D.C., USA. 2014.12.03-07.
    • 2014
      〈當代台灣原住民社會的數位生活:傳承、斷裂與創新〉,「台灣原住民族國際學術研討會」,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4.09.15-17.
    • 2012
      〈跨性別者的性別勞動〉,「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12年年會」, 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2.10.06-07.
    • 2012
      〈跨性別者如何「成家」〉,「什麼是家?」學術研討會,南港中央院民族學研究所。2012.07.02-04.
    • 2012
      〈製作「原住民性」:轉換中的技術載體,轉化中的文化身分〉,「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南港中央研究院。2012.06.20-22.
    • 2012
      〈跨文化接觸:耶穌會士的新竹經驗〉,「2012台灣海洋文化的吸取、轉承與發展」研討會,新竹交通大學。2012.06.01-02.
    • 2012
      〈疆域走出來:原住民傳統領域之身體行動論述〉,「蕪土吾民:2012年文化研究會議」“We” People on the Fallow Earth?--The Thirteen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ultural Studies Association (Taiwan),台北台灣大學。2012.01.07-08.
    • 2011
      〈從瑪格麗特.米德說起:看見田野中的多元性/別〉,「性別與人類學知識」研討會,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1..11.18-19.
    • 2011
      〈跨性別的性/別越界:擾動的親屬連結、轉化的親人關係〉,「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11年年會」,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1.10.08-09.
    • 2011
      〈民族誌影展在台灣:人類學學識、影像的展演╱介入與公共化策略〉,「『把人類學家帶進來』:公共人類學工作坊」, 新竹交通大學。2011.06.10.
    • 2011
      〈影像空間中的跨文化接觸:1950年代耶穌會士與客家族群的遭遇〉,「台灣海洋文化的吸取、轉承與發展」國際研討會—人社中心年度成果發表暨十七屆人文聯盟會議,新竹交通大學。2011.05.27-28.
    • 2011
      “Transgender Sexualities of Indigenous Men in Southern Taiwan” The 71th annual meeting of SfAA on “Expanding the Influence of Applied Social Science.” Seattle, USA. 2011.03.29-04.02.
    • 2010
      〈跨文化影像中的客家族群〉,「台灣客家族群的聚落、歷史與社會變遷」研討會,新竹交通大學。2010.12.11-12.
    • 2010
      〈民族誌影展在台灣:人類學學識、影像的展演╱介入與公共化策略〉,「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10年年會」,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0.10.02-03.
    • 2010
      “Through Thousands Years: The Dual Power of Films by Indigenous People.” The 70th annual meeting of SfAA on “Vulnerabilities and Exclusion in Globalization.” Mérida, Mexico. 2010.03.24-27.
    • 2009
      〈科技、社會與跨性別〉,「98年國科會『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成果研討會:人文社會領域對性別研究的關懷」,台北。2009.12.08.
    • 2009
      〈跨文化(影像)空間中的客家族群〉,「四溪計畫期末研討會」,新竹交通大學。2009.12.12-13.
    • 2009
      〈原住民「姐妹」:親屬版圖的另類實踐〉,「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國際工作坊」,新竹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2009.12.11-12.
    • 2009
      〈認識原住民「姐妹」的可能途徑〉,「性別與原住民族議題國際研討會: 在地與全球的對話」,高雄縣那瑪夏鄉達卡努瓦村。2009.07.09-13.
    • 2009
      〈跨性別運動在台灣:性/別版圖的(再次)廓清與(可能的) 挪移〉,「社會運動的年代」學術研討會,高雄中山大學。 2009.06.12-13.
    • 2008
      〈原住民影片的原住民形象〉,「大眾傳播媒體中的原住民」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2008.10.31.
    • 2008
      〈螢幕記憶中的台灣原住民〉,「異文化與多元媒體」學術研討會,台北世新大學。2008.05.16-17.
    • 2008
      “In Search of Self: Understanding Multiple Trans-embodimen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Somatechnics: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Transgender Embodiment.”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2008.05.01-03.
    • 2008
      “Taiwan Indigenous Television: Formations, Representation and Cultural (Re)production of Screen Memories.” The meeting of SfAA on “The Public Sphere and Engaged Scholarship: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Applied Anthropology.” Memphis Marriott, USA. 2008.03.25-29.
    • 2007
      “Taiwan Indigenous Image Movement.” The meeting of SfAA on “Global Insecurities, Global Solutions and Applied Anthropology in the 21 Century.” Tampa, FL, USA. 2007.03.27-31.
    • 2007
      〈掉格的衛星訊號:螢幕記憶中的原住民〉,「城流鄉動:2007年文化研究會議」,台北台灣大學。Urban Flows-Rural Moves: The Eigh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ultural Studies Association (Taiwan). 2007.01.06-07.
    • 2006
      “‘What’s Your Real Name? ’: Taiwan Indigenous Image Movem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 Minor Forum for Visual Anthropology &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sual Anthropology. Sun Yat-Sen University, China. 2006.11.24-26.
    • 2006
      〈沿著民族誌影像的邊緣〉,「底邊階級的傳統與現代:兩岸三地人類學與傳播學交流合作工作坊」,台北世新大學。2006.05.13-15.
    • 2005
      〈在地影像與民族誌:關於「想像」座落的物質條件問題〉,「族群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花蓮東華大學。2005.04.16-17.
    • 2004
      〈「請問貴姓」翻轉漢人姓名意象:原住民影像的社會╱文化運動〉,「靠文化‧By Culture」,文化研究學會2003年會,台北東吳大學。2004.01.03-04.
    • 2003
      〈轉化中的文化身份:以台灣原住民影片為例〉,「第八屆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上海大學。2003.11.16-19.
    • 2003
      〈台灣原住民影片:轉化中的文化刻寫技術〉,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週一演講系列」學術活動。2003.10.13.
    • 2003
      〈米酒加鹽巴:「原住民影片」的再現政治〉,「國科會87至90年度人類學門專題補助研究成果發表會」,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09.26-27 .
    • 2003
      “Technologie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Visual Transformation: As Life, As Indigen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XV ICAES 2K3 Humankind/Nature Interac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Florence, Italy. 2003.07.05-12 .
    • 2002
      〈苧麻編織的泰雅彩虹:製造溝通的「原住民影片」美學〉,「真實與再現:紀錄片美學」, 2002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化大學。2002.12.14-15.
    • 2002
      〈記憶、差異與辨識:影像再現中的平埔族群〉,「民族識別與身分認定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2002.06.15-16 .
    • 2002
      〈多媒體╱超媒體民族誌:一種「連結」文化的可能路徑〉,「揭開數位文化的神秘面紗」研討會,花蓮東華大學。2002.06.07-08.
    • 2002
      〈民族誌影像的生產與再生產〉,「人類學的比較與詮釋─慶祝陳奇祿教授八秩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2002.04.26-27.
    • 2001
      “Indigenous Film: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and Transl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eking Taiwanese Perspectives: Interdisciplinary Reflection Dialogue.”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2001.06.23-25.
    • 2001
      〈米酒加鹽巴:「原住民影片」的再現政治〉,「影像與民族誌研討會」,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1.04.14.
    • 2017.12
      「基礎設施研究」專題導言,《台灣人類學刊》第15卷第2期:1-6。(TSSCI)
    • 2017.09
      〈推薦《整妝上陣 Guru, a Hijra Family》〉,2017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more)
    • 2017.07
      主編《人類學視界》第21期。
    • 2017.07
      〈原住民偏鄉的道路基礎設施:同時卻不共代的速度與環境感知〉,《人類學視界》第21期,頁21-27。
    • 2017.07
      〈「人類學基礎設施研究」專題前言〉,《人類學視界》第21期,頁4-5。
    • 2012.09
      〈不只是行動,公共人類學的介入與思辯〉,「公共人類學」專題引言,《文化研究》第14期:8-10。(TSSCI & THCI Core)
    • 2012.08
      〈馬躍.比吼的原住民影像運動〉,《原住民族文獻》第4期,頁28-29。
    • 2012.06
      〈咖啡的「真實」顏色:《黑色收成》與全球資本衝擊之下的在地文化發展〉,《人類學視界》第9期,頁29-30。
    • 2012.04
      〈數位影像說故事:我們要的生活方式〉,《芭樂人類學》。 (more)
    • 2012.03
      〈「公共人類學專題」前言〉,《人類學視界》第8期,頁23。
    • 2011.12
      〈《Alis的心願》:我們要的生活方式〉,《台灣立報》。2011年12月01日。
    • 2011.11
      〈彩虹的故事:用紀綠詮釋原住民文化〉,《台灣立報》。2011年11月03日。
    • 2011.08
      〈另類「爸爸」節〉,收錄於《芭樂人類學》。 (more)
    • 2010.09
      〈人類學(者)的一項公共參與:以擔任紀錄片評審為例〉,《人類學視界》第5期,頁2-5。
    • 2010.04
      〈「原創」與「多元」鑲嵌的力道:《美洲古文明的時光膠囊》推薦 序〉, 陳小雀著《美洲古文明的時光膠囊》Time Capsule of The Ancient American Civilizations,頁2-3。台北:頑石創意股份有限公司。
    • 2009.12
      〈兩個「千年」走過的痕跡〉,比令.亞布與賴愷筑合著《Yaba的話:一個當代泰雅人的傳統沉思》,頁210-212。苗栗縣大湖鄉雪霸國家公園。
    • 2009.12
      《知本卑南族的出草儀式:一個文獻》The Headhunting Ritual of the Pinuyumayan (Puyuma) in Jhiben: A Document。山道明、安東著。陳文德主編,林文玲德文校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ISBN(ISSN): 978-986-02-0952-5(精裝)
    • 2009.10
      〈走過噤聲、失語的年代:比令۰亞布的兩部影片〉,林文玲主編《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2009身體與靈魂》中英文專刊,頁20-22。
    • 2009.10
      〈身、心、靈的影像觀想〉,林文玲主編《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2009身體與靈魂》中英文專刊,頁12-14。
    • 2008.09
      〈記憶現場—如果是現場,為何須要去記憶?〉,《人類學視界》第2期,頁35-36。
    • 2008.03
      〈性╱別的天堂有國界〉,《人類學視界》創刊號,頁24。
    • 2007.10
      〈邊緣聚焦:澳洲原住民的螢幕記憶〉,林文玲主編《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2007在地發聲》中英文專刊,頁78-80。
    • 2007.10
      〈馬躍۰比吼的原住民影像運動〉,林文玲主編《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2007在地發聲》中英文專刊,頁56-58。
    • 2007.09
      〈神聖的遺產:愛德華۰寇帝斯美國印地安人影像展〉,《藝術家》第388期,第65卷3期,頁314-319。
    • 2007.09
      〈穿越時空的記憶:愛德華۰寇帝斯美國印地安人影像展〉, 《臺灣博物》第95期,第26卷第3期,頁34-41。
    • 2006.02
      〈大衛۰馬杜格的影像實踐〉,大衛۰馬杜格《邁向跨文化電影:大衛۰馬杜格的影像實踐》,頁5-9。台北:麥田。
    • 2005.09
      〈「家的變奏」:跨越族群、階級、性╱別與文化的影像交流〉, 林文玲主編《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2005家的變奏》中英文專刊,頁18-23。
    • 2005.09
      Judith與David MacDougall的人類學電影,林文玲主編《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2005家的變奏》中英文專刊,頁36-38。
    • 2005.09
      〈參與,超越觀察的自我設限-Judith與David MacDougall的 人類學電影〉,《文化視窗》第79期,頁58-61。
    • 2005.02
      〈石頭的時間紋路:我看「石頭夢」〉,《文化視窗》第72期,頁40-42。
    • 2003.09
      在光的周圍畫影像:經驗移動、經驗Jean Rouch的三部影片〉, 胡台麗主編《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2003遷徙故事》中英文專刊,頁16-18。
    • 2003.09
      〈遷徙的故事:第二屆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概述〉,《文化視 窗》第55期,頁88-91。
    • 2003.08
      〈山海、故事與影像開啟的多重記憶行動〉,《Kalas No Niyaro’部落的智者—勒加۰瑪庫Lekal Makor紀念影展》專刊,頁21-22。
    • 2003.07
      〈走一趟故事,才不會遺忘:深刻意涵的紀錄片「現場記憶」〉,《公視之友》第63期。
    • 2001.05
      〈從米德身上作文章〉,《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6期,頁70-74。
    • 2001.03
      〈差異的民族誌影像閱讀〉,《文化研究月報》第1期。
    • 2000.12
      〈叫我唱歌,我就會唱歌;叫我講故事,我也講故事〉,《真實邦 ㄗㄚ' 阿美影展Reel Amis Real Pangcah》專刊。

本人近五年所執行的研究計畫主要區分為三個方向﹕一為「原住民族與數位科技之研究」﹔二為「原住民性別『他者』部落『姊妹』研究」﹔第三部分為「跨性別、台灣變性醫療與田野研究」。通過前述各有分殊的三個研究主題,卻同時觀察到,視覺(the visaul)成為當代文化構成的重要元素。視覺的文化形成,已逐漸自成一項意義之體系,並透過新媒體與數位科技進行呈述,創生其論述,進而對學術研究、社會教育、族群文化、身分認同、跨文化溝通以及公共論辯產生反饋,發生影響。因此關注並追蹤由文化所建構、承載論述話語的視覺性(visuality)及其感知、意義之表述,如何出現於特定的社會文化場域,經由人們的介入,於不同的田野(sites)與視野(sights)之間轉進來回,逕自重新連結,產生演變或轉化,一種跨視域性(transvisuality)之現象,將為本人未來研究規劃與探討聚焦之所在。

由於人們如何去看(see)、看到何物或看不到什麼,實際上取決於他是誰以及他在哪裡,也就是關於視覺/觀看所座落的社會文化脈絡,如何形塑、組織「看」與「看(不)見之物」,規範其關係並決定其意義。原住民族的部落a-dju「姊妹」長久以來,是一群不被看見的性別「他者」,而台灣原住民族則往往被視為族群/文化的「他者」,兩者皆是在一定的場域(location)與觀看關係(viewing)中凝結形成。然而關於原住民族刻板形象、固定想像的社會議題,在「跨」視域所承諾的跨越、超越或通過的方法題旨,以及所隱含的重新鏈結(binding)當中,將拓展出認識的不同面向。目前不少原住民族人已由「他者」移駐到「自我」位置,並透過線上線下的網絡,招募不同主體位置的參與者、經營各式媒介,拋出關於族群、文化與權利的多元呈述以及言說形構。這些鑲嵌於政經商等文化脈絡,以及糾葛著多源性歷史傳統等不同意識型態或經驗系統的呈述與言說,具體展現了跨視域的中介、連結與實踐,從中浮現的即是當代原住民族人的自我界定以及觀看世界的方式。

對於生活在部落的a-dju「姊妹」之研究上,發現a-dju「姊妹」有別於當代以個人為中心的性別認同之(分析)模式,其性別之存在樣態交織在親緣、血緣與地緣還具效力的日常生活與社會關係當中生發與實踐。部落a-dju「姊妹」的性別,凸顯性別的社會互動意涵以及關係性(relationality)的持續經營以及相互肯認的動態過程。五、六年級生的部落a-dju「姊妹」與年輕一輩的a-dju「姊妹」雖然都以a-dju「姊妹」稱呼自己與彼此,然而部落生活環境的變遷與更迭、教育、生計、信仰與少子化諸項因素,加上文化環境以及資源、資訊交流管道的有無,使得不同世代的部落a-dju「姊妹」有了不太一樣的性別存活樣態與可能方式。這是原住民性別「他者」研究可以持續追蹤探索的議題現象。

目前LGBTQ的原住民朋友,成立「原住民阿督守護聯盟」(簡稱原督盟)臉書社群,引申阿督(a-dju)作為原住民多元性別的稱呼,並透過臉書介面集結各方原住民朋友,聲援性別事件以及原住民權益爭取的各項運動。原督盟清楚標舉此社群聯盟之主要任務在於:站出來捍衛、守護原住民/性別多元的場域,奪回自主的詮釋權。「阿督」的形象、意象與想像的創發、流通以及意義形塑、回饋與社會介入,是鬆動與翻轉原住民族性別「他者」的既定觀看視角,同時也是認知到性別所交織與共作的族群、地方、階級以及自我置位的議題與現象。部落a-dju「姊妹」跨越與轉換媒介(transmediation)而成的「阿督」,不僅止於網際網路上已然成為號召台灣原住民族LGBTQ集結的重要形象符碼,相關題材的影片與故事也陸續推出,本研究將持續專注並加以深化探討。

承接對視覺影像的關注與興趣,本人亦將結合照片的感官民族誌研究(sensory ethnography)以及數位資料庫的建置,發展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的相關研究計畫。具體構想將以中央研究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中的「田野照片」為對象,進行分析、探討。這批數量龐大的「田野照片」自1950年代以來,由民族所研究人員於進行田野調查的同時所拍攝下來,有相當比重是以當時分類的台灣原住民九族為對象。影像紀錄了地點、人物、祭典、物質文化、工藝技術、村落、房舍、道路、以及環境等各項內容。這批已數位建檔的「田野照片」為1950以來的台灣原住民部落留下寫實的影像「檔案」,其中影像所「凝結」的過往之人物、文化、地方與環境,以及所「寫入」的台灣原住民研究的蛛絲馬跡,都敘說著跨文化(transcultural)遭遇的諸多場景及其重要意涵。有鑑於此,本研究將「重回現場」藉由照片影像的觸性並輔以動態影像素材,針對這批「田野照片」進行具反身性的民族誌感官取徑之研究,以揭露時空層層套疊的照片影像,觸發研究參與者的記憶、情感、體驗,敘說關於祖先、傳統、文化、地方以及自然與環境的種種。

此外當前以文字媒介以及專業學科框架建置而來的台灣原住民族知識系統,自日治以來逐漸發展成型,並分別隸屬於人類學、民族學、歷史學、社會學以及原住民研究等專業領域,多少呈現為「他者」/文化知識之屬性。原住民研究領域近年來已有不少學者,開始嘗試以原住民族為中心的知識體系之建構,立意良好、成果卓越。然而從知識傳播以及議題交逢的諸多場域,觀察到關於台灣原住民族的傳統、歷史、文化、復振、權利的討論,於觀念、見解、資料、論述、意義或者呈現之介面,有著難以親近的問題並存在諸多知識上的隔閡。本研究藉由照片影像重新探訪合併感官民族誌所具備的反身性特徵,穿梭在視覺影像的諸多觸面,尋索具身(embodied)、具地(emplaced)以及多重感官(multisensory)的看見、理解與知識的途徑。前項嘗試面對已然建置的台灣原住民族知識體系,將於知識屬性、分類範疇、媒體介面、閱聽眾的面向展開諸多對話,並能夠於知識的加值應用有所推進。

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族利用數位科技、互動媒體與網際網路所從事的活動範圍頗為廣泛,諸如獲取社區提供的服務、文化復振、和解、泛原住民連結網絡、公共關係、主權運動、解放運動以及共同目標夥伴關係等。而能夠使用這些新技術所帶來的好處,它的前提是資訊與科技的基礎設施必須到位。由於各地原住民族所處的國家、治理、政經條件以及資源環境有所差異,他們連結上網的方式,以及意圖去改善或解決的問題因此也顯得不同。在數位的生活世界當中,並非人人在同一起跑點上,有著相似的軟硬體設備,以及無窮連結上網的條件。數位「邊陲處境」描繪了偏鄉地區的原住民族人,進用數位工具與高速網路的機會仍然遠遠低於主流社會。數位時代的「邊緣性」(marginality)將不再只是一個與「空間」概念或地理區位密切相關的詞彙,而是一個牽涉到有形、無形的「距離」、「距離感」與「距離阻隔」,並坐落於一定的空間與權力關係裡,同時具現某種空間包括中心與邊緣隱喻的複合體。

台灣原住民族青年於全球化、政治經濟、國際情勢、區域關係以及治理型態的多重作用因素之下,藉由數位科技以及新媒介的各種助力,已然自主展開多元多樣的表述行動。這些原住民族年輕人企圖批判地參與、介入既已成形的論述、立場或正在實施中的法令、政策,持續驅動符合原住民利益與存續發展的權利、自決以及主權之訴求與主張。前述觀察的落實一方面透過追蹤近年來發生的原住民族社會文化事件,所提出的族群自決、土地、主權論述之建構以及與國家關係的思考,訴求的自治與自決的形式與實質內容。再一方面聚焦這些論述或主張如何透過不同媒介(身體、文字、影像、論壇、事件、表演、藝術),連結跨地域的全球原住民族,進行生產、製造與傳播,論辯關於主權概念、自治與自決的形式與內涵、主體性以及標舉(具差異的)主張。

原住民族與數位行動科技的研究將探尋、剖析照片、影像、youtube、現場直播、地圖、文化意象此些視覺素材,如何橫向連結,被引用、切割、轉譯、改寫,併置或重組於網際網路空間,進而產出、生發與傳播當代台灣原住民族爭取權益的多元表達與訴求。此項對原住民族群身處數位環境的邊緣處境、有所差異的使用現象以及社會介入之研究,將透過跨視域研究取徑所倡導的跨越、超越以及通過的方法題旨,從視覺生態(ecologies)的路徑,辨析視覺性(visuality)與物質性(materiality)的相互作用(interplay),審視視覺如何在多重的網絡(networks)、層次/階序(hierarchies)與權力的話語(discourses of power)當中被形構而成。原住民族人運用多元視覺素材所構築的意義言說,反映的是當前文化日益由視覺所形塑之重要面向,以及圖像的生產、流通、接收,美學形式以及文化環境的視域轉動。更擴大來看,此項跨視域連結之研究,將突破有形無形的疆域、界限,並從文化形成的固定而單一的想像中鬆綁,更為務實地掌握當代文化的生成變化,以及人們或有不同的看世界方式。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