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研究可分兩個面向;政治經濟與身體感的研究。前者開始於博士論文台灣夜市的研究,我從「非正式經濟」的理論觀點出發,探究台灣政治經濟的發展過程、企業型態的特色與夜市所形成的市場結構,以瞭解台灣夜市之所以如此興盛,成為台灣本土文化的代表,並於近年躍升為台灣最重要的觀光場所的原因。我於2013重返夜市的田野,進行近20年夜市演變的比較研究。
「身體感」的研究始於個人的體驗,完成博士論文初稿等待老師們審核期間,我參加了一次禪宗修行團體舉辦的禪七,其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身體修練及意識轉換與宗教修行之間的關係;適逢民族所李亦園先生主持的主題計畫「氣、傳統醫學與科際綜合研究」在尋找一位子計畫PI,我有幸加入,開啟了身體感的研究主題。「氣」是中國傳統醫學、宗教修練傳承與日常生活裡重要的概念與感受,從認知的觀點來說,氣是身體經驗的一個「項目」(category);我從禪坐氣的感受與冷熱調食的應用出發,參考栗山茂久於日本社會「肩凝」及中國社會「虛」的身體感研究,結合人類學文化理論、感官人類學、認知研究與認知神經科學的觀點,嘗試「理論化」身體感的概念,以建構「身體感」為社會科學及史學的一個研究取徑。
「身體感」不是常用的詞彙,亦非本人另創新詞以表示身體的感受,選擇身體感這個詞乃因理論的企圖,期望將它發展成一個研究取向,具有典範性的意義,研究者得以據以探索新的研究題目,提供探究社會、文化與歷史的新觀點。積極發展身體感的理論概念,而非延續90年代興起之感官人類學的方向,主要乃因整理近年科學家的研究後發現,無論是腦神經科學、認知及感官生理的研究都清楚指出:(1)將感知分為個別五官進行研究可能頗有問題;(2)感官刺激於形成感知前即開始互動、整合,感知(perception)並非經由個別處理各感官接受的訊息形成,而是經由整合完成;(3)項目化(categorization)於這個訊息整合的過程中可能扮演關鍵性的角色;(4)感知具有主動性,感知並非(被動地)處理感官接受的訊息,而是從具文化特色的方式,主動地搜索、歸納內在與外在的訊息,所以說感知是「行動」。換句話說,人們乃經由上下、高低、好壞、美醜、粗細,而至氣、虛、神聖、世俗、傳統、現代…等感受的焦點,探索、感受內在與外在的世界;我將這些感知的主題或焦點稱為身體感項目,並認為從這些身體感項目深入,可以開啟新的研究題目、觀點,乃至重新思考人類學的文化定義。
基於上述想法,我開啟了數個田野與研究議題,藉由「氣、食物冷熱與禪坐」、「舒適感與古董家具的消費」、「普洱茶陳年風味的建構與全球化」、「台灣高山茶的清香風味」及「雲南藏族日常現代感」等題目,從不同的方向探究身體感涉及之不同面向,以探索、發展身體感的理論潛力。
筆者從2003年起開始發展「身體感」的研究取向,身體感的分析概念由筆者先前於慈溪道場禪坐與斷食的實踐探討食物冷熱及認知的關係發展而來,筆者認為冷熱的身體經驗與文化概念之間有非常值得探究的關係,而此關係的深入將有助於我們重新思考過去過於重視心的層次之文化理論的課題。「身體感」這個理論分析概念的提出和近年頗受到強調之感官人類學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筆者認為感官人類學多聚焦於單一的感官,且常以西方社會從文藝復興以來強調視覺的現象為主要的理論議題,而難以處理一些無法歸納於西方五官的分類(如中國文化的氣感及虛、實、補、洩的感覺)或綜合多重感官(如潔淨的感覺即可能結合視覺、觸覺與嗅覺)的身體經驗,且出現議題過分集中於單一課題,並少與人類學文化理論直接對話的問題。筆者認為從「身體感」(在此定義為:「身體作為經驗的主體以感知體內與體外世界的知覺項目」)出發,除了可以讓我們對身體經驗的文化現象做更全面的研究,更容許我們從感官的訊息如何與文化的隱喻 (metaphors) 結合,來探討身體經驗如何形成文化意涵的基礎,並呈現於人類學家過去常討論之神聖/世俗、正式/非正式、具價值高/不具價值、純潔/危險、陰/陽、奢侈/樸素、優雅/粗俗、熱鬧/冷清、冷/熱、清/濁、虛/補等認知的項目 (categories)。也就是說,在這些過去以「心」的範疇處理之文化認知概念,若被放在身體感知的面向重新審視,皆可發現其過去未曾受到注意之身體經驗的面向,及這些身體經驗的焦點所形成之體系性關係,因而身體感的研究可與人類學象徵、認知的研究接軌,且可以有密切的對話。另一方面,筆者也強調身體感的社會學研究方向,當某些身體感(如潔淨感、舒適感)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開始成形(established),成為社會的標準,它們也開始擁有獨立的生命,影響物質科技(如洗衣機、清潔劑、及空調)的發展,更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深遠的影響,如此也容許我們從身體感的社會生命史論及政治經濟的現象。筆者目前主要致力於三個方面的研究:(1)發展「身體感」這個理論性概念與研究取向;(2)將身體感研究取向應用在台灣陳年普洱茶的消費風潮之研究;(3)雲南迪慶地區藏族的田野,探討藏族家屋與家具的舒適感。
身體感研究概念的提出並引起民族所「醫療與身體經驗」研究群成員的興趣,於2004年一同撰寫兩個整合型計畫,分別以「感同『身』受:日常生活與身體感的文化研究」及「感官經驗與中國傳統醫學」申請中研院主題計畫與蔣經國基金會,並獲得通過。計畫已經於2007年執行結束,第一份研究成果《體物入微》論文集已經通過審查,清華大學出版社將於2008年出版。
【未來研究方向】
筆者於未來幾年仍將致力於身體感的研究。一方面將過去三年計畫執行期間累積的資料寫成論文出版,另一方面筆者仍將延續雲南藏族及普洱茶消費現象的研究,於後者,筆者計畫將觸角從研究台灣90年代中期興起的普洱消費風潮延伸到受台灣影響之香港、韓國與雲南,從身體感(在此為陳年的風味)的方向探討全球化的議題並進一步追溯普洱茶及普洱之「陳韻」的社會生命史,以說明身體感之研究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