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的研究主軸為「夫妻互動」與「親子關係」,議題涵蓋支持、衝突、權力、欺瞞、幽默等多向度互動內涵與運作機制,並加入價值觀與代間連結的交錯融合觀點,超越個人層次,透過長期追蹤資料的持續收集,整合對偶系統、時間脈絡與生命階段歷程。
主要研究方向有三,首先為「夫妻間互動與長期歷程」,探討台灣夫妻次系統的特色,自2001年起持續蒐集夫妻雙方配對及長期追蹤資料,此部分已發表「夫妻間衝突因應策略類型」「夫妻間支持授受」「夫婦関係に及ぼす欺瞞動機と欺瞞方略」「家庭價值觀與夫妻互動」等十數篇論文,以實徵研究對夫妻各層面互動提出別具特色的意義內涵,反映文化的深層作用。
其次為「台灣青少年人際關係與心理行為」,乃運用「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的長期追蹤資料的系列研究,以長期發展歷程探討青少年心理行為。此部分已發表「當中年遇到青少年」「台灣青少年的道德信念」「青少年至成年初期親子關係的變化」「青年休閒活動參與」等多篇論文,結合家庭生命階段發展論、社會學習論、個體化理論及角色認同理論等觀點,展現台灣當代青少年與青年的親子關係、道德發展及休閒參與等方面的獨特樣貌。
其三為「台日本社會現況比較研究」,積極應用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資料、日本社會變遷基本資料、日本家族社會學調查資料等國內外大型資料庫,從個人層次、時期層次及世代層次的觀點,探討台日兩地民眾的價值觀、心理需求、婚姻關係及人際互動等議題。此部分亦已發表將近10篇論文,透過嶄新的方法論,對台灣與日本的民眾心理與社會現況,提供更具代表性的釐清與解讀。
過去五年研究成果及未來研究方向
(2016)
筆者近五年(2011年─2015年)共發表十九篇期刊與專書論文,並主編一本日文專書論文集。期刊與專書論文中,屬於TSSCI論文三篇、屬於SSCI論文一篇以及有外審論文十三篇,筆者個人獨作或擔任第一作者共十五篇。在時間脈絡與生命階段歷程的觀照角度下,筆者致力於長期追蹤資料的收集,嘗試於研究議題與研究方法上展現突破性思維,並與過去研究對話,以期融合相關理論與分析方法而有所貢獻與創見。
筆者的研究主力在於「婚姻與家庭研究」與「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兩批長期之追蹤調查資料。前者探討議題包含夫妻婚姻價值觀、夫妻各層面互動、婚姻品質、代間關係等。後者重點在了解台灣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並試圖由家庭、學校和社區等三個重要社會制度的交互影響切入,探討青少年不同的成長歷程以及影響不同成長模式的可能因素,當進入成年後,進一步從家庭生命發展階段觀點,探討成年初期的婚姻、家庭、工作、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除了這兩批追蹤資料,筆者亦積極應用國內外大型資料庫,分析台灣及日本社會現況。
筆者研究的主要理論涵蓋了社會交換論、資源論、規範論、符號互動論等,企圖建構關係互動之環狀相對論;研究層面以家庭為主軸,研究對象包含個人、關係(親子、夫妻)、家庭系統乃至於社會等各個層次;研究議題聚焦於關係互動內涵、運作機制及其影響;研究方法除了深化以「變項」為中心的各種統計方法,更積極採取加入「個人」、「關係」、「家庭」為單位的分析視野。傳統心理學立基於「個人」,然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個人所處場域以及社會文化脈絡對於個人的隱性或顯性影響並不容忽視。筆者近五年的研究焦點在於「互動」,尤其著重家庭中的親子互動、夫妻互動,並積極採取「類型論」觀點,以「長期追蹤資料」為分析典範,以下從三個層面敘述五年來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夫妻間互動與長期歷程
從夫妻雙向互動觀點,筆者探討台灣夫妻次系統的特色,並分析長期追蹤資料,主要議題包括夫妻支持、夫妻衝突解決,以及婚姻品質等。關於夫妻對偶間的支持交換歷程,筆者採取支持「提供者與接受者」及「主動─被動」的觀點,以452對夫妻為對象,發現妻子報告的支持要求量、懷柔策略及強硬策略的使用度高於丈夫,而丈夫則報告較高的支持被要求量及較高的充實感;經由結構方程模式,確認了支持要求→支持獲取策略的使用→支持接受→婚姻品質間的影響路徑,同時也發現,丈夫的認知比妻子的認知擁有更強的解釋力(見:結婚の質に及ぼす夫婦間のサポートの授受とサポート獲得方略の授受の影響:二者関係における相互作用過程の観点から(中譯:夫妻間支持授受與獲取策略運用對婚姻品質之影響:雙人關係的相互作用歷程觀點之探討)。
過去國內外研究及筆者自身收集的資料一致顯示,夫妻間支持對婚姻的影響相當明顯。因此筆者進一步討論:夫妻相處時如何運用策略來獲得配偶的支持。「夫婦間サポート獲得方略の使用類型がサポート受け取りと結婚の質に及ぼす影響」(中譯:夫妻間社會支持獲取策略之運用類型對支持接受與婚姻品質之影響)(2011)探討支持獲取策略的運用類型對夫妻關係的影響,發現依據丈夫與妻子使用的六大支持獲取策略,可區分夫妻為雙多元型、夫理性妻多元型、雙理性型、雙體諒型四大類;支持接受度與婚姻品質因夫妻性別與類型的交互作用而顯著不同,雙體諒型的夫妻支持接受度最高、婚姻品質最佳,雙多元型的支持接受度與婚姻品質均最差。
相對於「正面交換」的社會支持,人際互動中「負面交換」,特別是關係中的衝突與衝突解決,更是家庭心理學中一直以來極受重視的研究課題。筆者著眼於長期變遷趨勢,探討面對衝突問題時夫妻所採取因應策略之類型變遷,檢驗衝突因應策略類型與夫妻互動、婚姻品質之長期關連。「夫妻間衝突因應策略之類型變遷及其長期影響」(2011)這篇論文,分析大台北地區226對已婚夫妻每年回答一次共四次之長期資料,發現夫妻間長期衝突因應策略可分為「持續少來少往型」、「持續多元反覆型」及「持續相敬如賓型」三大類;「持續相敬如賓型」夫妻的互動與婚姻品質均持續最佳,「持續多元反覆型」夫妻則持續最差;夫妻的婚姻品質均隨時間直線下降,且妻子的下降幅度顯著大於丈夫;長期而言,衝突低、支持高且為「持續相敬如賓型」的夫妻婚姻品質持續最佳,衝突高、支持低且為「持續多元反覆型」的夫妻婚姻品質則愈來愈差。
夫妻間互動中的「欺瞞」處處存在,但鮮少研究關注這方面議題。筆者從人際溝通的交度探討欺瞞式溝通(夫婦関係に及ぼす欺瞞動機と欺瞞方略の影響(欺瞞動機與欺瞞策略運用對夫妻關係的影響),2015),首先編訂「欺瞞動機」與「欺瞞策略」兩份量表,分析夫妻之所以欺瞞的動機(關係促進、關係維持、面子保護、利己目的、氣氛調節)及欺瞞時採取的策略(誇張、聲東擊西、偽造、隱蔽)對夫妻婚姻品質的影響。結果發現欺瞞動機為關係促進、關係維持,採取誇張式的策略能促進夫妻間的婚姻品質,欺瞞動機為利己目的、採取聲東擊西式的欺瞞策略則會對婚姻產生不良影響;再者,夫妻間的婚姻品質也因「欺瞞動機」與「欺瞞策略」的交互作用而明顯不同,交互作用的形式類似於限定效果與緩衝效果。
夫妻關係因正負向互動而改變,那麼夫妻婚姻品質是否隨時間而產生變遷?「每下愈況或漸入佳境?:夫妻婚姻品質之變化與相互影響性」(2012)的目的就在於探討臺灣夫妻婚姻品質各自的變化軌跡及其影響因素,並探討婚姻品質變動軌跡在夫妻間的相互關連性和影響性,以及是否因不同婚齡而有所差異。以台北地區328對不同婚齡,連續三年參與追蹤研究的夫妻為對象,發現若僅考慮時間因素時,夫妻充實感、後悔感和婚姻品質總和均隨時間變動,充實感與婚姻品質隨時間下降,但後悔感隨時間上升。夫妻的身心健康、衝突知覺對夫妻婚姻品質的變化有顯著影響。夫妻的教育、主觀經濟生活、丈夫父母同住和子女數分別對不同婚齡的夫妻婚姻品質的變動有顯著影響,但不同婚齡家庭中,有顯著影響的變項並不一致。不僅如此,婚姻品質在丈夫與妻子間的變動軌跡有差異且有相當強的相互關連性與影響性。同時,夫妻婚姻品質變動軌跡因婚齡而不同,婚齡較短的夫妻婚姻品質維持平穩,婚齡較長的夫妻婚姻品質卻明顯下降,與國外研究結果並不相同,反映臺灣夫妻的世代差異。
(二)青少年人際關係與心理行為
運用「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的長期追蹤資料,筆者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軸在於親子關係、道德發展及休閒參與等青少年心理行為。「當中年遇到青少年:親子關係類型與父母中年生活感受」(2010)結合父母與子女資料,探討中年父母與青少年子女之母子與父子關係類型,檢驗關係類型對於父母中年生活感受之影響。分析樣本包括1,906份學生與父母的配對資料,結果發現母子關係可區分為「衝突」「母親子悖」「母悖子趨避」「親愛」四類型,父子關係則區分為「衝突」「父疏子悖」「父疏子親」「親愛」四類型。「親愛型」的父親或母親中年生活感受均最為良好,「衝突型」的母親中年生活感受最為負面。此外,家庭月收入、健康狀態顯著影響父母中年生活感受,子女學業表現與過去親子相處狀態影響父母的親子代溝感,婚姻滿意度對母親的影響遍及各方面的中年生活感受。
接著著眼於祖父母、父母、手足關係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聯,「Family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its psychological effects among Taiwanese adolescents」(2012)分析家人關係類型及其影響。採取2310位青少年於國三及高二的資料,發現台灣青少年的家人關係可分為「父系祖輩親密型」「疏遠型」「多元親密型」「核心家庭親密型」,多元親密型的青少年家庭凝聚力最強,短期或長期心理健康均最佳,父系祖輩親密型與疏遠型的青少年則最差。
關於青少年心理行為的探討,「台灣青少年的道德信念:社會依附的影響」(2009)從社會依附的觀點檢視家庭與學校對台灣青少年道德信念發展(「私德」和「公德」兩層面)之影響。採取1724位青少年於國中時期及高三的資料,發現親子之間的親近性與家庭凝聚力都有助於增強青少年道德信念;學校依附的影響力則只限於師生親近性,班級凝聚力並未達到顯著水準,研究結果大致上支持涂爾幹之社會依附觀點。另一個研究則採取人格特質與社會資本論觀點,分析臺灣青年休閒活動參與的現況與特色、探討青年個人因素與環境因素對休閒活動參與之作用,以及休閒活動參與和青年心理健康之關連(「小人」「閑居」為「不善」?生活經驗、社會資本與青年休閒活動參與,2012)。採取1739位青少年於國三、高三、大二的資料,發現臺灣青年的18項休閒活動中最常參與上網,而聽音樂、看電視、電影、雜誌等靜態視聽活動的參與度亦高,這些休閒活動可分為四因素:興趣嗜好、外出遊樂、靜態視聽及電動網路活動。青年的人格特質、社會資本,或是生活經驗對休閒活動參與之影響,以及休閒活動參與和心理健康之關聯,均因性別與休閒活動因素而明顯不同。「興趣嗜好活動」有助於青年心理健康,但「外出遊樂活動」增加憂鬱度、「靜態視聽活動」降低自我評價,惟「電動網路活動」與心理健康的改變並無關連。
進一步結合家庭生命階段發展論、社會學習論、個體化理論及角色認同理論等觀點,筆者探討台灣青少年至成年初期的親子關係特色,區辨此階段親子關係的變遷類型,分析影響親子關係變遷類型的因素,並檢視親子關係類型對心理健康的長期影響(青少年至成年初期親子關係的變化及其影響,2015)。以2000年至2011年十二年間四個時期均回答的受訪者1053人為分析樣本,發現親子關係變遷類型可分為「長期矛盾型」、「穩定支持型」、「持續衝突型」及「疏遠轉衝突型」四大類,台灣青少年至成年初期的長期心理健康在此四大類型間有顯著不同。
(三)台灣與日本社會現況──大型資料應用與解讀
除了夫妻與青少年長期追蹤資料相關議題的探討之外,筆者也積極應用具樣本代表性的國內外大型資料庫,從個人層次、時期層次及世代層次的觀點進行次級資料分析。分析的主題包括日本人與台灣人的價值觀:「変動の中の現代日本人の価値観と生活満足度」(中譯:變遷中的現代日本民眾價值觀與生活滿意度)(2011)採取1985年、1991年、1996年、2001年的「日本人の生活価値観調査」長期橫斷資料,發現現代日本民眾的價值觀可分為目標志向性、虛榮享樂性及家族族中心性,價值觀在16年間呈現倒U型起伏,但均以目標志向性最高、虛榮享樂性最低;且目標志向性與家族族中心性愈高者,生活滿意度愈佳,但虛榮享樂性與生活滿意度無關。進一步分析台灣社會變遷長期橫斷資料,探討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十五年間台灣民眾的價值觀,以及台灣社會變遷對其價值觀的影響(殊異或趨同?台灣民眾價值觀之變遷及其影響因素,2013),結果發現台灣民眾的價值觀分為民主觀、功利觀、家庭倫理觀三向度,均隨著時期有顯著變化,且「家庭倫理觀」之重要性持續最高且持續增強。價值觀之所以產生變遷,原因在於年齡、婚姻狀態、宗教信仰等。台灣近年來政治社會經濟等大環境背景出現較大改變,從而影響民眾價值觀,且台灣民眾價值觀與日本民眾價值觀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変動の中の現代日本における既婚者の夫婦関係と結婚満足度」(變遷中現代日本之已婚者夫妻關係及其婚姻滿意度)(2014)以12,478位已婚有偶者為對象,探討1999年至2009年間已婚男女的情緒支持、家庭觀及婚姻滿意度的變遷,並分析情緒支持與家庭觀對婚姻滿意度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隨著調查時期進展,日本已婚男女對於年老父母照顧同住的認同及婚姻滿意度均明顯下降,反映近年來日本社會奉養父母的倫理意識急遽下滑、日本民眾對生活不滿意。研究結果也發現性別間有明顯差異,不論情緒支持、性別角色分工意識、年老父母照顧同住或婚姻滿意度,已婚女性都明顯低於已婚男性。而性別角色分工意識更出現時期與性別交互作用效果,性別角色分工意識於愈晚時期男女差異愈為縮小。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子女數、工作狀態的影響都和過去研究結果十分類似,特別是年齡呈現相當有趣的現象,處於中年的已婚男女容易出現危機。本篇論文以大型社會調查資料展現夫妻關係與婚姻滿意在日本社會變遷中的現況與變遷,同時分析個人與社會脈絡因素,再次凸顯情緒關懷與夫妻平權觀念在婚姻中確實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此外,筆者亦探討台灣民眾的心理需求、疏離感及身心困擾程度的變遷,並檢驗此三類變項間可能存在的關係,發現台灣民眾的心理需求、疏離感與身心困擾隨著時期有顯著變化,且與身心健康存在不同關聯(變遷中的民眾心理需求、疏離感與身心困擾,2012),也探討日本民眾的休閒活動參與及其影響,發現現代日本民眾可被分為「電視集中型」「社交旅遊型」「戶內視聽型」三種休閒類型,相較於2005年、2006年,日本人於2002年與2003年從事較多休閒活動,反映日本經濟現況。屬於「社交旅遊型」與「戶內視聽型」的日本民眾,有較高的休閒滿意度、較良好的健康,「電視集中型」則不僅休閒滿意度最低,健康狀態也最差(「現代日本人のレジャー活動とその影響(中譯:現代日本民眾的休閒活動及其影響),2013)。隨著大型資料庫的蒐集與日益整備,能夠分析具樣本代表性的資料,了解國內外社會現況,精進研究方法,確實值得開拓與重視。
未來分析探討的研究重要主軸仍在於運用「婚姻與家庭長期研究」與「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這兩批珍貴的長期追蹤資料,以及多方大型社會調查資料,包括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資料、日本社會變遷基本資料、日本家族社會學調查資料等;同時學習並引進較新的統計分析方法,藉由不同且嶄新的方法論,來展現研究議題與研究資料的特色。未來的發展方向主要集中於長期資料的分析解讀,更深入釐清台灣夫妻關係之內涵與特性,探討青少年及成年親子關係之發展與變遷,以及解析並比較台灣與日本民眾心理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