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中研院民族所

專任研究人員
首頁 > 本所人員 > 專任研究人員
黃淑莉 (Huang, Shu-Li )
副研究員
研究室:R2707
電話:26523469
在本所任職期間:2015年7月1日迄今
研究概述

我的研究對象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的苗族(Miao),更準確的說,是西部苗族(Hmong)中自稱為阿卯(AHmao)的一群人,他們世居於雲貴高原東北邊的烏蒙山區,二十世紀初皈依基督教,因之成為中國近代歷史中少數民族「文明化」的典範。我的研究最核心的理論關懷是族群社會與文化變遷,我認為在文明的架構下,西南土著人群自有一套回應國家權力的變遷理論,由此成就土著人群的獨立性與獨特性。我以「文明化」做為此種變遷理論的總稱,一方面顯示變遷的方向性,另一方面也挑戰文明的單一面貌。做為一個人類學家,我的研究是當代的也是歷史的,我深知在國家的政策引導、資源投入與市場推動下,百年來西南族群社會與文化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現代與傳統之間的斷裂使得未來變得更加不可預測;因此,我從阿卯的社會與文化變遷反思中國民族學的知識史,推動一種能夠反應/反思時代精神的民族誌書寫計劃,藉以呈現西南土著人群的當代性。我近期的寫作計畫與基督教和族群性有關,從文明化論述所帶來的未來效應,探討阿卯知識菁英的身份認同焦慮如何轉化成為推動社會與文化變遷的能量,主要關注阿卯的教會分裂、伯格理文字的世俗化爭議、苗文聖經翻譯、靈歌與唱詩藝術等民族誌主題,以及「苗學」與「中國現代性」的知識內容。


學歷
  • 美國密西根大學人類學博士 (2014.6)
  •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2001.6)

現職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 (2023.03.09 ~ )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2015.07.01 - 2023.03.08)

研究專長
  • 中國西南少數民族

研究區域
  • 中國西南與高地東南亞

著作目錄
    • 2019
      〈苗族、基督教與現代性:石門坎的民族學研究〉。歷史與人類學學刊 17(1):67-112。
    • 2017
      The Ahmao (Miao) schism: the problem of spiritual agency in encounters between church and state in southwest China. Asian Ethnicity 18 (2): 218-235.
    • 2011
      何翠萍、魏捷茲、黃淑莉,〈高地東南亞新命名-Zomia-的意義與未來〉。歷史與人類學學刊 9(1): 77-100。
    • 2018
      〈苗族為什麼要說苗語:走進眾聲喧嘩的語言田野〉,收錄於《人類學家的我們、你們、他們》,余舜德、張珣、劉斐玟主編,頁83-115。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 2018
      〈岑毓英與清末雲南社會的「亂」與「治」〉,於《邊民在內地論文集》,藍美華(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
    • 2013
      Reciting the Words as Doing the Rite: Language Ideology and Its Social Consequence in the Hmong’s Qhuab Kev (Showing the Way). In Chieftains into Ancestors: Imperial Expansion and Indigenous Society in Southwest China, Faure, David and Ts’uip’ing, eds. Chapter 1, Pp. 22-41. Vancouver: UBC Press.
    • 2017
      Book Review on Courtney Handman: Critical Christianity: Translation and Denominational Conflictin Papua New Guinea. 台灣人類學刊 15(2): 186-192。
    • 2014
      From Millenarians to Christians: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 Bureaucracy in Ahmao (Miao/Hmong) Society, 1850s-2012.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2001
      《雲南Hmong人的親屬實踐》。碩士論文。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 2018
      〈上帝的選民?:阿卯改宗運動與中國內地會西南部落宣教的關鍵轉折, 1900-1910〉。論文發表,於《近現代華人基督教研究方法新拓展學術雅敘》,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主辦,2018年12月15日,台灣台北。
    • 2018
      〈上帝的選民?:阿卯改宗運動與中國內地會西南部落宣教的關鍵轉折, 1900-1910〉。論文發表,於《民族史研究青年學者高峰論壇》,廣州中山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主辦,2018年12月8-9日,中國廣州。
    • 2018
      〈倫理生活如何可能?《禮物的流動》與當代中國農村社會變遷〉。中文演講,於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歷史思維:理論與方法》課程演講,2018年10月16日,台灣新竹。
    • 2018
      〈書寫改變了什麼?Jack Goody 與他的History of World Society〉。中文演講,於交通大學《世界文明史》專題演講,2018年10月18日,台灣新竹。
    • 2018
      〈兩種文本,兩種史觀:田野裡的苗族史〉。論文發表,於「重新認識傳統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之《田野裡的日常生活》小組,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2018年9月7-9日,中國廈門。
    • 2018
      〈誰的石門坎?「開放」背景下的公共空間與再現實踐〉。論文發表,於《民族、族群與社群的研究反思》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2018年9月7日,台灣台北。
    • 2018
      〈苗族、基督教與現代性:石門坎的民族學研究〉。中文演講,於中原大學基督宗教與華人文化研究中心,2018年5月22日,台灣桃園。
    • 2017
      〈文字與文明〉。中文演講,於交通大學客家學院人社系《世界文明史》專題演講,2017年10月26日,台灣新竹。
    • 2017
      “Recurrence of Denominations?: What happened to the Ahmao Church in the post-reform China,” presented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and Globalization, National Chengzhi University, Taipei, Oct. 21.
    • 2017
      〈祖先是他者嗎?:苗族基督徒的碑與族譜〉。中文發表,於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年會,《巫信仰中的他者》小組。台灣大學,2017年10月21-22日,台灣台北。
    • 2017
      “Bible Translation and Ahmao Church in Contemporary China,” presented in Panel Reciprocity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State and its Borderlands II: State and Self, in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 10, Chiang Mai, Thailand, 20-23 July, 2017.
    • 2016
      “Emplacing Desire: A Modernist Tale of Christian Salvation at the Provincial Border of Guizhou and Yunnan in Southwest China,” presented in Panel Techniques of “Domesticating Ethnicities”: Cases Studies in Taiwan and Southwest China in Annual Meeting of Taiwan Society for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 Taipei, Sep. 10-11, 2016.
    • 2016
      〈人類學家怎麼談未來?〉。中文演講,於真理大學《文化人類學》通識講堂, 2016年1月7日,台灣台北。
    • 2015
      “Literacy Matters: Schools and Congregations in Sapushan Parish of China Inland Mission, Southwest China, 1900s-1950s,” presented in Indigenous Christianit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t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Nov. 10-11, 2015.
    • 2015
      Panel Organizer,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 the Borderland: Case Studies in Southwest China and North India (5 Papers) in Annual Meeting of Taiwan Society for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 Taipei, Oct. 3-4, 2015.
    • 2015
      〈文字與身份認同:伯格理文字、石門坎與大花苗(Ahmao)〉。中文演講,於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語言人類學》課程演講,2015年12月25日,台灣新竹。
    • 2014
      〈苗族基督徒的科層化:1906年至1952年內地會洒普山教區的教會與學校〉。中文演講,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歷史人口計劃」,2014年11月10日,台灣台北。
    • 2014
      〈苗族基督徒的科層化:1906年至1952年內地會洒普山教區的教會與學校〉。中文演講,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歷史人口計劃」,2014年11月10日,台灣台北。
    • 2014
      〈身份認同的效應:從伯格里苗文的重生談後改革時代中國民族語文的草根運動〉中文演講,於政治大學「少數民族與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群,2014年10月18日,台灣台北。
    • 2014
      〈人類學與人力資源管理〉。中文發表,圓桌論壇,於台灣人類學年會,2014年10月3-4日,台灣台北。
    • 2013
      “Rebellions and Conversions in Northwest Guizhou, 1854-1900”。英文演講,於密西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跨領域工作會」,2013年11月16日,Ann Arbor,Michigan。
    • 2012
      “Other Literacy: Rebellion and Conversion in Guizhou, 1854-1920s”。中文發表,於台灣人類學年會,2012年10月6-7日,台灣台北。
    • 2012
      〈語文即價值:二十世紀循道公會石門坎中心的興起與隕落〉。中文演講,於上海大學社會學系,2012年4月24日,中國上海。
    • 2011
      〈紀念祖先:雲南苗族基督徒的墓碑研究〉。中文發表,於台灣人類學年會,2011年10月3-4日,台灣台北。
    • 2010
      “Are Missionaries “Literati”?:Defining the Consequences of Christian Literacy in Early Protestant Mission in Western China, 1900-1907”。中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西南中國與高地東南亞的語言、貿易與國家」工作會,2010年12月18日,台灣台北。
    • 2010
      “Language and Faith: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Miao(Ahmao) Conversion in Southwest China, 1904-1922”。英文發表,於第三屆邊界研討會(Borderland Conference),2010年11月19日, Chiang Mai, Thailand。
    • 2008
      “What Is in the Name Qhuab Kev (Showing the Way): Language Ideology and Its Social Consequences in Hmong Funeral Ritual”。中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西南中國的祖先、神明與歷史」國際研討會,2008年,台灣台北。
    • 2007
      “What Does Evidence Mean?”。 英文發表,於Michicagoan: Graduate Student Conference in Linguistic Anthropology,2007年5月,Ann Arbor, Michigan。
    • 2001
      “Ancestral Ritual and Kinship Practices of Hmong in Southwest China”。英文發表,於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Anthropologists,2001年11月,Washington D.C., USA。
    • 2001
      〈Hmong人的親屬實踐〉。中文發表,於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西南中國的親屬與婚姻」研討會,台灣台北。
    • 2000
      〈Hmong人親屬稱謂的初步分析〉。中文發表,於第一屆人類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2000年7月,台灣花蓮。

自1999年首次進入苗寨進行田野調查以來,我的研究對象一直是「苗/苗族/苗人(Miao/Hmong)」。我的苗研究最大的特點,是用民族誌的方法研究苗人的部落社會。在認識論上,我強調部落社會與族群社會的差異,以突顯苗作為一個類別、一個族群或者是一個部落,在民族誌中所呈現的不同樣貌。 

我的理論關懷著重在探討溝通技術的社會效應。我以苗人社群為研究對象,探討口語和文字兩種不同的意義媒介如何構成苗人部落社會的不同結群方式,以及溝通技術的改變如何推動苗人社會變遷。

我的研究主題分成兩大類:一是與苗人傳統儀式語言的有關研究,一是與苗人改宗與社會變遷相關的研究。在針對Hmong人父系親屬儀式與指路經的研究中,我提出一個關於Hmong人語言意識形態的論點,強調口語和文字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兩者在Hmong人傳統儀式中並沒有可轉換性。以語言意識形態為基礎,我主張Hmong的父系結群方式顯然是一個拒絕文字效應的絕佳案例,即使書寫已成為當代社會的主流溝通技術,在親屬儀式的實踐中, 仍舊保留了一個不可被文字化的意義範疇,並藉此來定義Hmong人的父系親屬群體與親屬關係。

在 Ahmao(大花苗)改宗與基督教化的相關研究中,我注意到Ahmao自1905年大規模改宗運動以來,原有的社會組織、權威結構和儀式知識系統,完全被教會組織、基督教權威與知識系統所取代,在傳教士的主導下,Ahmao基督教知識系統被塑造成是以聖經為主的語文知識系統,藉以和傳統儀式知識系統劃清界限。我主張在基督教本土化的歷程中,語文知識系統的爭議如影隨形,在每一個重大的轉折中,口語和文字的關係都再一次被重新定義,Ahmao基督教也因此呈現不同面貌。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