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中研院民族所

專任研究人員
首頁 > 本所人員 > 專任研究人員
容邵武 (Jung, Shaw-Wu )
副研究員
研究室:R2715
電話:26523477
在本所任職期間:2016年8月1日迄今
研究概述

過去十年我的主要研究興趣為了解現代性形成裡的政治和法律過程。筆者自2004年起持續在鄉鎮「調解委員會」研究,探討在此一「準」法律的場域─地方世界中法律與慣習不斷遭遇所蘊涵的文化意義。我同時也在台灣社區做研究,一方面了解一個社區(埔里桃米)的能動性(agency)是如何產生,如何和地方的權利觀有所關連;另一方面,我持續注意921大地震的重災區南投縣蒐集各種有關地震的敘事,注意敘事裡所呈現出有關正義(justice)的議題。

近年來,我則在香港新界田野研究,希望從寬廣的比較視野,一方面探討地方社會在複雜的國家與跨國家的情境裡,觀察法律包含的普世價值如何蛻變為地方性的正義及不正義的概念,做出具有理論意涵的建構。另一方面,筆者也企圖從台灣和香港的例子,了解法律連接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的經驗,找出不同的華人社會如何在華人大傳統的法律理念之下,因應西方法律的移植和變遷。我同時注意到台灣和香港興起一股「社會經濟」風潮,讓我看到當地自發性形成的各種社會性保護,例如保護農業以形成綠色經濟,以對抗市場社會導致的災難,整個運動策略最終還在於提出社會經濟作為台灣、香港長遠整體可持續發展的福祉的方向。這些以參與、溝通、信任、公平、價值導向,社群以共同目的為基礎的社會與經濟模式,試圖創造出某種共有財(commons)。我們都知道在每一種共同體中,其成員之間都有其整合的模式。在不同尺度的空間,有著不同規模的人群,關心涵蓋度不同的公共議題,因而形成性質不同、深度廣度的公共場域。那麼在社群經濟通過互惠、合作、扶持等所表現出來的某種善意讓社區成員重新掌握作為個體與集體的意義時,那此時公共性、政治主體性意味著甚麼? 最後,當我們清楚了地方社群連接和變化的因素之後,那面對更大範圍的社群,例如族群、國家,其中所包含的更複雜的生計技術、歷史狀況、階級結構等等,我們才有比較堅實的基礎去探索這些組織形成的文化脈絡是什麼、成員「公共」參與的文化內涵是什麼,進而對公共空間、權利意識、公民社會等議題提出深具人類學意義的解釋。


學歷
  • 紐約新社會科學研究院人類學系博士 (1994.8-2003.1)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1990.9-1993.7)
  • 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系學士 (1983.9-1987.6)

現職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2016.8.1--)

  • Visiting Scholar, Nordic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2023年4月至2023年6月)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所長 (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2016年7月迄今)
  • Clarke Program Visiting Scholar, Law School, Cornell University (Spring 2013)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人類學碩士班 副教授 (2008.8-2016.7)
  • 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2004.9-2008.7)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2003.7-2004.8)

  • 2015
  • 2014
  • 2013
  • 2013
  • 2013
  • 2012

研究專長
  • 法律人類學、政治人類學、文化政治、社區研究

研究區域
  • 臺灣、香港

著作目錄
    • 2017 (江大樹、容邵武主編)
      大學與地方的協力治理:方法、議題與行動設計。(無審查制度)國立暨南大學人社中心出版

    • 2020 計畫作為許諾: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中的會議、國家話語、與社區行動。台灣人類學刊 18(2): 27-78 (TSSCI)

    • 2020. From Resistance to Co-Living: Rural Activism in Contemporary Hong Kong.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21(3): 406-424 (SSCI)

    • 2019。「在壞的時間過個好生活」:南投縣國姓鄉南港村的日常倫理的探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114: 1-56。(TSSCI)
    • 2016
      Landscapes and governance: Practicing citizenship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co-village in Taiwan. Citizenship Studies 20(3-4): 510-526 (SSCI)
    • 2013a
      文化親密性與社區營造:在地公共性的民族誌研究。台灣社會學刊 53:55-102。(TSSCI)
    • 2013b
      誰在那邊看電視新聞?一個台灣日常生活領域的考察。香港社會科學 學報 第45期(秋/冬季):69-99。
    • 2013c
      責任、金錢、相對性:鄉鎮調解委員會裡法律意識的探討。成大法學 25:123-158。
    • 2013d
      Locating Law and Governance on Unstable Ground: An Ethnography of Events after a Disaster in Taiwan. Ethnography 14 (1): 25-45. (SSCI)
    • 2012a
      死刑戰爭:法律人類學的中介。文化研究 14: 101-138。(TSSCI)
    • 2012b
      Building Civil Society on Rubbles: Citizenship and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in Taiwan. Critique of Anthropology 32(1): 20-42. (SSCI)
    • 2011
      災難的永恆回歸:記憶政治與災難反覆的探討。台灣人類學刊 9(2):95-134。(TSSCI)
    • 2009a
      觀看法律,尋找文化-解構與重構法律人類學。思與言 47(4): 237-259. (THCI)
    • 2009b
      “Never Again”: Narratives of Suffering and Memory of the 9/21 Earthquake in Taiwan. 台灣人類學刊 7 (1): 35-65。(TSSCI)
    • 2007
      文化、法律與策略:鄉鎮調解過程的研究。台灣社會學刊 38: 57-104。(TSSCI)
    • 2005
      社區的界限:權利與文化的研究-台中東勢的個案分析。考古人類學刊 第62期: 93-121。
    • 2023
      噤聲與異聲:現代法律語言的不滿及其可能。收於《法律有關係:法律是什麼?怎麼變?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王曉丹主編,頁461-485。台北:左岸文化。
    • 2022
      Embodied activity and Intimating Environment: A Report from LanCheng, Taiwan. In Cultural China 2021: The Contemporary China Centre Review, Edited by Seagh Kehoe and Gerda Wielander,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Press, pp.25-28.

    • 2019。鄉民或公民:當代香港新界治理性的個案研究。收於黃應貴、林開世編,《政治的消融與萌生:新自由主義國家的治理效應》,頁237-297。新北市:群學出版。 (有審查制度)

    • 2019。平行的田野,交錯的技藝:我在香港與埔里發現農田的故事。收於趙恩潔、蔡晏霖編,《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頁89-116。台北:左岸文化。

    • 2018。夢田:埔里籃城社區的行動人類學筆記。收於余舜德、張珣、劉斐玟編《人類學家的我們、你們、他們》,頁329-35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2016(江大樹、容邵武、陳文學、張力亞、蔡嘉信合著)
      邁向水沙連大學城:埔里的社區深耕與暨大人社中心的行動研究。收於《地方治理:變革、創新與實踐》。江大樹、張力亞編著,頁345-367。台北:元照出版社。
    • 2012
      社會篇。收於《國姓鄉志》。潘英海編,頁376-434。南投縣國姓鄉公所。
    • 2006
      「危險」的人類學家。收於《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郭佩宜,王宏仁主編,頁253-280。台北:巨流。
    • 2004
      九二一地震台中東勢重建的土地問題:一個法律人類學的觀點。收於《災難與重建:九二一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論文集》。林美容,丁仁傑,詹素娟等編,頁317-346。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 2004
      文化營造與社區轉型:台中東勢客家村的個案研究。收於《客家、族群、多元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周錦宏編,頁289-302。苗栗文化局出版。
    • 2023/8/1-2025/7/31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九份二山」的折曲:南投縣國姓鄉南港村的人類學本體論書寫。NSTC 112-2410-H-001 -072 -MY2
    • 2021/8/1-2023/7/31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農業作為希望與創造價值的實踐:一個香港友善農場的研究。MOST 110-2410-H-001 -050 -MY2
    • 2019-2021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物與社會的修補:一個香港日常倫理的探討。108-2410-H-001 -079 -MY2
    • 2016-2018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社會經濟與公共性的想像:香港的個案研究。105-2410-H-001 -104 -MY2
    • 2015-2016
      (共同主持人) 科技部補助任務導向型團隊赴國外研習試辦方案:宜居城鎮與幸福感的建構-台灣與荷蘭經驗的對話。104-2911-I-260-501。
    • 2014-2017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學術性專書寫作計畫,治理性與公民身分:香港與台灣的比較研究。MOST 103-2410-H-260 -051 -MY2
    • 2013-2016
      (共同主持人) 科技部推動規劃補助計畫(三年期):預約水沙連的春天:宜居城鎮的轉型與治理。102-2420-H-260-003-HS1
    • 2013-2013
      102年度國科會(第51屆)補助科學與技術人員國外短期研究:舊的個人與新的公民:香港與台灣法律文化的比較研究。102-2918-I-260-001
    • 2012-2014
      中台灣環境、人類生態與社會文化變遷。人類生態觀點下的歷史與社會反思:以中台灣為例。子計畫主持人:「遷村」與區域的再結構-跨學科的災難人類學。
    • 2012-2014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變動中的公民權:公民社會、政治行動、文化—香港的個案研究。NSC 101-2410-H-260 -020 -MY2
    • 2010-2012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傳統到後殖民的社會:香港村落法律的研究。NSC 99-2410-H-260-010-MY2
    • 2008-2010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正義、記憶、敘事:國姓鄉南港村的研究。NSC 97-2410-H-260 -028 -MY2
    • 2007-2009
      教育部九十六年度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專題教學與研究社群發展計劃--地方文史與區域社會:水沙連專題教學與研究社群發展計劃。
    • 2006-2008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權利的在地化研究:一個社區公共空間營造的探討。NSC 95-2412-H-260-008-MY2
    • 2005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補助:「經典研讀」項下,「法律、文化與社會」經典研讀共同主持人(與清大顧坤惠共同主持)。 (more)
    • 2005-2006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地方社會的法律與文化: 埔里鎮調解委員會的研究。NSC 94-2412-H-260-002
    • 2022
      Becoming South? 論文發表於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22年年會,國立中山大學。9月24日
    • 2020
      Fixing as Ambivalent Ontology. 論文發表於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20年年會,國立暨南大學。9月26日

    • 2019。2019年香港的自由之夏:縫隙與網絡。論文發表於「香港論壇:法治、警權、人民」,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12月21日。

    • 2019。當許諾成為計畫:一個計畫的社會生命史。論文發表於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19年年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9月28日。

    • 2018。平行的田野,交錯的技藝: 我的香港與埔里的工作。論文發表於「重返田野技藝」,國立交通大學。4月28日。

    • 容邵武,2018。一個儀式,二個公共:當代香港的政治治理性。論文發表於「新世紀的政治思維與治理」,國立清華大學。3月10-11日。
    • 2015a
      What Is the Social in Social Economy? A Report from LanCheng, Puli。論文發表於「大學與社區:伙伴關係的新典範」,國立政治大學。11月13日。
    • 2015b
      可見的詩意,不可見的親密性:Michael Herzfeld的權力象徵觀。論文發表於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15年第八屆年會,國立政治大學。10月4日。
    • 2014
      Copyrighting Ethnicity? The intertwinement of Culture, Identity and Globaliz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5th Annual Meeting of Association for Law, Property and Society. Vancouver, Canada, May 1-3.
    • 2013
      「自我他者化」與「他者自我化」:誰是主體?誰是客體?論文發表於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13年第六屆年會,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10月12日。
    • 2012a
      族群商標化?文化、認同、全球化的糾纏。論文發表於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12年第五屆年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0月6日。
    • 2012b
      Old Persons and New Citizens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stom and Law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Law and Society Association Conference. Honolulu, HI USA, June 5-8.
    • 2011a
      死刑戰爭:法律人類學的介入。論文發表於「把人類學家帶進來:公共人類學工作坊」。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6月10日。
    • 2011b
      正義、記憶、敘事:國姓鄉南港村的研究。論文發表於「敘事的社會、社會的敘事」研究工作坊。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4 月22 日。
    • 2010a
      死刑戰爭:法律人類學的介入。論文發表於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10年第三屆年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0月2-3日
    • 2010b
      完美災難,不完美的記憶。論文發表於第一屆「在地、批判與正義研討會:八八水災之災難社會學」。南華大學社會學系主辦,6月5日。
    • 2010c
      誰在那邊看電視新聞?論文發表於「日常生活的政治:跨文化與跨界的對話」研討會。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5月14-15日。
    • 2010d
      Custom as a Cultural and Legal Practice: A Case of Lineage Corporation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East Asian Law & Society Association Conference. Hong Kong University, Hong Kong, February 5-6.
    • 2009a
      公共領域的轉型:對地方社會一個範疇的民族誌分析。論文發表於「哈伯馬斯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0 月16~17 日。
    • 2009b
      Intimating Culture: or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n Anthropologist in a Community?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bjectivity of the Other. National Chi Nan University, August 28-31.
    • 2009c
      Reconstructed Village as Archive: A Study of Dis(re)placement, Memor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Justice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6th World Congress, International Union of 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 Science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China, July 27-31
    • 2008a
      Space of Culture, Space of Spectacle: The Making of Culture in a Rural Village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Forms, Dynamics and Consequences”. University of Tampere, Finland, September 22-24, 2008
    • 2008b
      “Never Again”: Suffering, Personal Stories and Accountability. Paper presented at Workshop on “Narration and Genr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c Sinica, June 19-20.
    • 2008c
      法律中的行動與事件:調解委員會案件的探討。論文發表於「法律的跨界研究」學術研討會。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4月26-27日。
    • 2007
      Ethnography of Custom as Cultural Negotiation and Social Process. Paper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on “The Future of Ethnographic Practices”. National Chi Nan University, June 2-3.
    • 2006a
      Culture-Bound Citizenship: Practicing Righ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Public Space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Society for East Asian Anthropology,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Conferen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July 13-16.
    • 2006b
      Looking for Customs through Looking Glass: Anthropology of State, Governance, and Power. Paper presented at 6th Eastern Asian Conference on Philosophy of Law East Asia in the New Century: Democracy, Human Rights and the Diversity of Legal Cultur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rch 26-27.
    • 2006c
      New Subjectivities and Old Persons: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Public Space. 論文發表於「第七屆文化研究會議」。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1月7-8日。
    • 2005
      “We are not talking of law here”: Law and Local Culture at District Mediation Committee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New Zealand Asia Study Annual Meeting 2005. University of Waikato, New Zealand, November22, 2005
    • 2004
      Earthquake, Crisis and Normalcy: Negotiating Nature and Culture.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thnological Society, Atlanta, Georgia, USA, April 22-25.
    • 2003a
      文化營造與社區轉型:台中東勢客家村的個案研究。論文發表於「客家、族群、多元文化」學術研討會。苗栗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12月13-14日。
    • 2003b
      正常的意外:危險、責任與權力機制。論文發表於「2003年台灣社會學學會年會」。政治大學,11月29日。
    • 2003c
      Toward a Legal Anthropology of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Meeting of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New York, USA, March 27-30.
    • 2001a
      Laws of Community: A Study of Reconstruction in Dongshih, Taiwan After the 921 Earthquake. Paper presented at 100th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 C, USA, November 28-December 2.
    • 2001b
      Citizenship in Ambiguity: A Case from Chi-chi Earthquake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New York Conference on Asian Studies, Cornell University, Ithaca, USA, October 27-28.
    • 2001c
      九二一地震台中東勢重建的土地問題:一個法律人類學的觀點。論文發表於「九二一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9月17日至20日。
    • 2001d
      Between Law and Community, an Event: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the 921 Earthquake in Dongshih,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ven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North American Taiwan Studies Associ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USA, June 23-25
    • 1999
      Cultural Imaginations in the (Re)Making of Anthropology of Taiwan in Postwar Era。Paper presented at Graduate Students Conference on East Asian Studies,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USA, February 12-13。
    • 2022
      真實烏托邦從地方開始打造,今天《成為池上》了沒?Openbook 閱讀誌
    • 2020
      香港自由之路的洞見與不見。《人類學視界》第26期,頁 40-44
    • 2016
      所有神聖的都堅實於泥土裡--籃城手記。《人類學視界》第20期,頁34-37
    • 2016
      「倫理帝國主義: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與社會科學」翻譯專書序言,Zachary Schrag著,五南出版社。pp. xiiv-xv
    • 2015a
      「死刑戰爭」、「台灣香港。雙城記!一個故事?」。刊於郭佩宜主編,《芭樂人類學》,頁 224-232,258-267. 台北:左岸文化。
    • 2015b
      學術書評莊雅仲,《民主台灣:後威權時代的社會運動與文化政治》。《全球客家研究》第4期,頁 241-248
    • 2012a
      尋索意義的多重旅程。刊於《廢話電子報》第七期
    • 2012b
      面對公眾的法律人類學。刊於《人類學視界》第八期,頁.26-28
    • 2010
      歷史的褶痕。刊於《人類學視界》第四期,頁23-25
    • 2008a
      法律及其不滿。刊於《人類學視界》第二期,頁32-34
    • 2008b
      文化資產、文化創新與CC。刊於《創用CC電子報》第二十七期
    • 2008c
      候鳥人類學。刊於《人類學視界》第一期,頁22-23.

      我的研究重點聚焦在法律人類學、政治人類學、文化政治。一方面人類對於正義、權利有二個普同的要求,一是平衡,二是秩序;但是人類社會對於這二個普同希望的呈現,卻又是非常之多,深受文化的影響。也就是正義、權利這個既普同又文化相對的二種性質,使得研究者能夠採取比較的觀點,探討社會組成的基本架構和文化深層的假設。遵循這個取徑,我過去的研究可以「地方正義研究」三部曲勾勒出主幹。

      一者,我描述在鄉鎮案件調解過程中,所顯示出來的當地的「權利義務」觀念,是和當地文化體系有著整體性的關聯。藉著分析民眾如何將自己對法律的期待建立在地方裡大家認可的價值系統上,我也探討了法律觀念例如規則和公平是如何被實踐的。

      二者,我觀察在目前頗為風行的「社區總體營造」所展現的公民權的訴求。居民如何理解「權利」、「權利」的意涵又如何演變。這項計畫也接續之前的研究,為了更完整的了解法律和「權利」如何在地方世界裡被實踐,筆者從「準」法律的場域─「調解委員會」─跨到一般的社會領域,藉此得以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觀與法律觀。

      三者,我持續蒐集各種有關921地震的敘事後,特別注意敘事裡所呈現出有關正義(justice)的議題,而這部分的研究是目前學界比較欠缺的。我認為敘事(narrative)在記憶的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透過傷痛的記憶以及傷痛的敘事,都代表了個人對他\她所處的社群的(不)作為的評價,隱含了他\她對於對\錯、正義\不正義的道德情感。

      初步完成我自己所謂的「地方正義研究」三部曲之後,把研究觸角伸展到海外香港。我從2010年到香港新界的村莊為研究地點,探討一系列關於公民社會、公民增權、地方文化之間關係的政治和法律議題。我不僅企圖經由比較研究掌握台灣、香港個別的國家與個人、法律與社會的關係,由此證明權利不是普世性的適用,它和文化的關係是值得探討的。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