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的研究興趣,理論面向著重國族建構、文化記憶、遺產政策與文化治理的關係;研究切入點為當代中國文化遺產的各種現象,試圖將中國歷史與過去給「博物館化(museumization)」(MacCannell 1984)與物質化,不僅探討中國利用文化遺產與考古學作為國族建構的過程,也探討文化遺產現象背後反應的在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脈絡,以及文化「遺產化(heritagization)」(Walsh 1992)對於地方社群所造成的影響。當世界各地大規模地捲入世界文化遺產化(UNESCOisation) (Berliner 2011)與從上而下的官方文化遺產的指定,將文化用所有權的概念理解,透過興建博物館與文化遺產地對外塑造官方意象,與各種在地固有的文化傳習模式並存。從人類學的角度切入,其衍伸的議題有:當代物質文化的詮釋、保存與展示,探討物質建構與文化保存如何反應一個社群的文化特性與社會發展、社群文化記憶的傳習、知識的建構與再現如何透過當代(從歐洲傳入的)建制性的展演機構如博物館、博覽會、文化遺產地、遺址公園等達到。本人特別探討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文化遺產(與博物館)概念傳播至非西方社會的過程中,如何與本土文化對文化保存與展示的競奪與互動,以及與地方政治社會結構脈絡的嵌合。
主要研究主題:
(一)安陽殷墟考古遺址公園的建造與社會變化:這個研究延續筆者博士論文對大陸考古遺址公園的關注,為安陽殷墟遺址的民族誌研究,探討全球遺產論述、國家力量與地方考古實踐如何重塑地方歷史與發展。研究聚焦國家如何將當地原有數十個村落轉化為考古遺址公園,並分析遺產政策與權威歷史論述的形成過程。同時,也關注遺產空間內村民的日常經驗、國家認同與地方記憶,揭示國族歷史、地方記憶與宗教實踐之間的敘事競爭與多重歷史觀的交織。
(二)當代中國的祭祖熱、宗教治理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我研究近年中國各地興起的祭祖大典,探討非遺論述對祭典興起的推動作用、其與民間宗教復甦的互動關係,以及地方口述歷史如何再造始祖神信仰。此研究並關注學術國族主義與考古發掘如何形塑當代歷史敘事,透過景區與博物館再現新的歷史觀。有關當代中國黃帝信仰的研究已獲英文專書出版(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5),未來計畫拓展至其他始祖神信仰,延伸探討宗教治理、兩岸交流與海外信仰發展等面向。
(三)華人民間宗教展示:有鑒於近年台灣宗教團體紛紛設立博物館或展示空間,但相關學術探討仍罕見。這個研究關注博物館再現與詮釋,探討宗教如何透過博物館等遺產機制展演理念,並關心漢人對宗教文物靈力觀的影響。
我的研究聚焦於文化遺產與政治、考古、博物館、文化記憶、國族建構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探討遺產、儀式與博物館如何在全球遺產論述與當代政治力量的交織下呈現新的文化形貌。研究特別強調多重尺度,分析權威性遺產論述的形成、考古與歷史知識如何形塑國族建構,以及宗教與原住民博物館的物質再現,並探討在地遺產行動如何回應全球遺產建構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