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中研院民族所

通信/兼任研究人員
首頁 > 本所人員 > 通信/兼任研究人員
葉春榮 (Yeh, Chuen-Rong)
兼任副研究員
研究室:R2302
電話:26523386
在本所任職期間:1990.08~2013.02 (本所退休)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學士(1976)
  •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人類學博士(1989)

現職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2015.02 - )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1990.08 – 2013.02)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館主任(2008.02.04 - 2009.12.31)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文化研究組主任(1995.01 - 2000.12 )

研究專長
  • 歷史人類學
  • 漢人宗教
  • 西拉雅平埔

研究區域
  • 臺灣/漢人
  • 平埔

著作目錄
    • 出版中
      族群與通婚:一個台南山區村落的歷史人口學研究。刊於平埔歷史文化論集,葉春榮主編。頁:333-372。台北: 唐山書店。
    • 出版中
      Ritu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Han and the Siraya Pingpu: Bottle Worship in Taiwan. In Religious and Ritual Change: Cosmologies and Histories. Pamela J. Stewart and Andrew Strathern, eds. Pp. 279-310. Durham, NC: Carolina Acdemic Press.
    • 出版中
      歷史與神話:頭社研究。刊於再現西拉雅:研討會論文集。葉春榮主編。新營:臺南縣政府。
    • 2006c
      西拉雅平埔族的宗教變遷。刊於歷史、文化與族群:臺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葉春榮編,頁231-257。臺北:順益原住民博物館。
    • 2006b
      宗教改信與融合:太祖與神明的交換。刊於建構西拉雅 :研討會論文集,葉春榮編,頁199-225。新營:臺南縣政府。
    • 2006a
      厝、祖先與神明:兼論漢人的宇宙觀。刊於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 ,張珣、葉春榮合編,頁20-59。臺北:南天書局。
    • 2000
      風水與報應:一個臺灣農村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8:233-257。
    • 1999b
      從文化的發展看臺灣族群的融合。刊於臺灣族群變遷研討會論文集,鄧憲卿主編,頁 239-257。南投: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1999a
      平埔族的人類學研究。刊於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回顧與展望篇,徐正光、黃應貴主編,頁91-141。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1998b
      從文化的發展看臺灣族群的融合。歷史月刊 131:41-49。
    • 1998a
      伊能嘉矩的「平埔蕃」研究。刊於臺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胡家瑜、崔伊蘭主編,頁25-35。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1997b
      漢民族與其鄰近民族的文化接觸。中國民族學會通訊 35:31-46。
    • 1997a
      葫蘆福佬裔漢人的祀壺信仰。刊於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黃應貴、葉春榮主編,頁 91-127。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1995b
      風水與空間:一個臺灣農村的考察。刊於空間、力與社會,黃應貴主編,頁317-350。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1995a
      再思考Lineage Theory:一個土著論述的批評。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50:13-37。
    • 1993
      人類學的海外華人研究:兼論一個新的方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75:171-201。
    • 出版中
      圖像與歷史:歐洲古地圖上的臺灣。台北:南天書局。
    • 出版中
      臺灣民間信仰:詮釋人類學觀點。(初稿)
    • 出版中
      [主編]平埔歷史文化論集。臺北:唐山書店。
    • 出版中
      [主編]再現西拉雅:研討會論文集。新營:臺南縣政府。
    • 2008
      伊能嘉矩。台中市:莎士比亞文化事業。
    • 2006c
      [主編]歷史、文化與族群:臺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 2006b
      [主編]建構西拉雅:研討會論文集。新營:臺南縣政府。
    • 2006a
      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與張珣合編)。臺北:南天書局。
    • 2005c
      [主編]左鎮地方史。陳春木原著,葉春榮編。新營:臺南縣政府。
    • 2005b
      陳春木紀念文集(與黃文博合編)。新營:臺南縣政府。
    • 2005a
      左鎮歷史圖像。新營:臺南縣政府。
    • 2001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四卷,鄒族。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葉春榮主編。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1997
      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 (與黃應貴合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2005b
      福爾摩沙筆記。David Wright 原著,葉春榮、林青妹譯。(未刊行手稿)
    • 2005a
      從巴達維亞到福爾摩沙島旅程,1648。Caspar Schmalkalden 原著,葉春榮、Susanne Brandtstadter 合譯。(未刊行手稿)
    • 1994
      荷據初期的西拉雅平埔族(甘治士著,葉春榮譯)。 臺灣風物 44(3):193-228。
    • 2007b
      族群、教育與歷史:一個台南山區的例子。發表於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7年12月20-21日。
    • 2007a
      結構與儀式:文山茶鄉五年迎媽祖。發表於「媽祖信仰與馬祖」國際學術術研討會,馬祖縣政府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合辦,連江縣馬祖民俗文物館。2007年10月17-18日。
    • 2006
      Aologies to Thucydides. By Mrashall Sahli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發表於歷史人類學研究群書評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北南港,6月30日。
    • 2005c
      太祖與神明的交換。發表於「建構西拉雅—2005臺南地區平埔族群學術論文研討會」, 臺南縣政府文化局主辦,臺南縣歸仁鄉,12月17-18日。
    • 2008
      敦厚的長者:懷念劉斌雄老師。刊於寬容的人類學精神:劉斌雄先生紀念論文集。林美容、郭佩宜、黃智慧主編。頁553-56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2006
      Aologies to Thucydides. By Mrashall Sahli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發表於歷史人類學研究群書評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6年6月30日。
    • 2005
      櫻花與死:評論Ohnuki-Tierney之“Kamikaze, Cheery Blossoms, and Nationalisms”。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歷史人類學研究群主辦。5月2日。
    • 2004
      臺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漢人研究。亞太研究論壇 26:285-288。
    • 2003
      十六至十八世紀臺灣相關地圖及影像資料之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委託研究計畫。
    • 2002b
      西拉雅平埔族的歷史與文化(與翁佳音合著)。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
    • 2002a
      「十六至十八世紀臺灣相關地圖及影像資料」期中報告(與翁佳音合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委託計畫。
    • 2000b
      Taiwan's Ethnic Amalga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Story of Taiwan. Pp. 140-141. Taipei: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 2000a
      從文化的發展看臺灣族群的融合。刊於臺灣的故事,東年主編,頁140-141。 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 1998
      漢民族與其鄰近民族的文化接觸:臺南左鎮西拉雅平埔族的研究(I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1997b
      從周緣與底邊看「中原」。刊於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黃應貴、葉春榮主編,頁 259-267。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1997a
      漢民族與其鄰近民族的文化接觸。中國民族學會通訊 35:31-46。
    • 1996
      臺灣後後現代人類學之展望。人類與文化 31:60-65。
    • 1995
      埔里與地方志:介紹劉枝萬著《 臺灣埔里鄉土志稿》。臺灣史料研究 5:59-65。
    • 1994
      桃園臺地的水利開發。國科會計劃報告。
    • 1992
      文化生態學的倡言人:史都華。刊於見證與詮釋,黃應貴主編,頁180-215。 臺北:正中書局。
    • 1991
      新竹地區的水利開發與農村社會發展。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 19:5-9。

壹、研究成果

筆者近年來在臺南鄉下的一個村落從事平埔與漢人社會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焦點在宗教與親屬層面。宗教方面的研究包括漢人民間信仰、風水、平埔之祀壺信仰等等,親屬則側重於家、厝與父系的概念。筆者的目的之一在於提出土著的看法,進而建構人類學的一般性理論。

以往臺灣漢人社會的研究,無論是親屬或宗教方面,都偏重於組織、制度、儀式方面的描述,然而我們明白人類行為的背後,總有一套意義的文化系統。人類學研究的目的在於瞭解土著觀點,因此在宗教與親屬的研究方面,筆者企圖掌握透過土著觀點去瞭解他們的意義世界。在這樣的前提下,筆者嘗試從不同的層面切入---如風水、家與厝的觀念等等---來瞭解漢人的意義系統。筆者初步的瞭解是在漢人社會裡,親屬與宗教並不是像西方人的觀念一樣是各自獨立的,筆者透過風水、家、厝、鬼神、祖先祭拜等等面相的研究,認為在漢人的意義系統裡,親屬與宗教具有密切的關係,風水、 「萬代香?」的觀念就是最具體的例子。

就宗教方面的研究來說,筆者在不同的論文裡透過不同層面的現象討論漢人及平埔的民間信仰。筆者的目的當然不只是描述宗教不同層面的展現,而是要瞭解漢人的宗教是什麼,甚至是宗教到底是什麼。

在過去數年裡,筆者在多篇論文裡嘗試從漢人的人觀來瞭解漢人的超自然觀念,進而解釋漢人的風水、多神的信仰。筆者認為在基本文化分類概念的研究裡,人觀的研究可以說是最成熟的主題(空間與時間的研究也相當多,相對的因果、數字等等概念的研究則較為薄弱)。具體的例子是筆者曾經以漢人的人觀解釋漢人何以接受平埔拋棄在野外的太祖,是因為漢人有一套超自然觀念,而那樣的超自然觀念得透過漢人的人觀才能得到全然的理解。平埔的太祖具有漢人神明的性質,因此漢人可以接受平埔的太祖。在最近的一篇論文裡(「阿立祖信仰的地方化」),筆者更進一步具體的指出,是因為太祖具有漢人祭祀的土地公、地基主、有應公的性質,因此漢人可以接受太祖。

親屬方面的研究,當其他人類學家討論宗族組織、房的結構等等結構、制度面的研究時,筆者嘗試從土著觀點來建構漢人的親屬。「萬代香?」觀念的提出,只是代表土著觀點的討論之一 。(陳奕麟嘗試由氣、宗、親等等土著觀點來討論漢人親屬,林瑋嬪則提出「好命」的觀念, 代表土著觀點的另一種嘗試。)

筆者在不同的論文裡討論風水、家、祖先祭拜等等關係,筆者認為「萬代香?」的觀念最能表示漢人父系親屬的意義,而 「萬代香?」又是具體的祭拜行為,是漢人超自然觀念的一部份。漢人 -- 無論男、女 -- 終極的要求在於死後有人祭拜,因為要是沒有人祭拜就可能變成孤魂野鬼。從筆者在臺南鄉下的研究,當地人認為父系親屬最大的意義在於「萬代香?」,也就是供奉在供桌上的神主牌位,永遠都有子孫祭拜。

        筆者發現, 「萬代香?」在民間宗教裡也同樣重要。作為眾人供奉的神明,甚至連另一類的超自然物(如有應公)也都希望有個棲身之地,以享眾人的供奉。因此,對筆者來說,「萬代香?」觀念的提出,在漢人親屬與民間宗教的研究上有一定的重要性。筆者一再強調透過土著觀點去瞭解土著的意義世界,筆者認為對漢人來說, 「萬代香?」代表漢人文化裡的一種終極價值觀。

貳、未來的研究的展望

展望未來的研究,可以分近程、中程與長程的研究。在近程方面,筆者預訂完成一本民族誌,討論漢人與西拉雅平埔的宗教與親屬。筆者目前已經完成大約五分之二,預計在一年半之內完成。

在中程方面,筆者仍將繼續在 臺南葫蘆的研究,但是除了宗教與親屬的研究,研究方向將拓展至歷史人類學方面的研究。自從1981年Sahlins出版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一書以來, 二十年來歷史人類學經過Sahlins,  Marilyn Strathern, Comaroff等等人類學家的努力,其發展已經在社會文化人類學裡開啟了一片新的領域。Sahlins的研究以西方與非西方文化接觸(包括西方與中國的接觸在內)的研究最為著名。筆者自前數年計畫跟王崧興教授合作研究漢文化及其周邊文化的接觸與變遷以來,留心平埔與荷蘭、漢人的接觸,發現在文獻裡可以做為歷史人類學討論的議題非常多。筆者也希望藉著平埔研究,藉由平埔與異族接觸的例子,可以修正由西方人與拉丁美洲、太平洋地區土著的接觸所發展出來的歷史理論的偏差。因此筆者認為由西拉雅平埔族的例子,對這些主題的討論,應該有新的貢獻。

就長程的研究而言,筆者期望藉著平埔與漢人文化的研究,對人類學理論有所貢獻, 無論是在宗教、親屬研究,甚至是人類學的一般性理論方面。譬如說人類學家研究人類文化,但是到底什麼是文化,甚至說是不是有統一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不是真的有一個體系,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暫時,筆者認為美國人類學家Clifford Geertz把文化定義為有意義的象徵體系是相當具有創意的說法。但是,我們如何解釋在同一象徵體系下的個人卻有不同不但行為?譬如說同一地方的平埔人,有的改信基督教有的卻改信漢人民間信仰?Geertz 說意義是公共的,因此文化也是公共的,因此文化存在於個人的腦海之外,並不包括個人的內在心裡因素。果真如此,那我們如何解釋不安、焦慮、慾望、算計等等心裡因素所造成的文化?

因為無法滿意Geertz的文化理論,筆者也嘗試Bourdieu的practice theory及基本文化分類概念的可能性。筆者認為Bourdieu的habitus的觀念,把實際生活裡土著的行為看成是根據利益座標( the constellation of interests)的行為,都有助於彌補Geertz的文化理論。而基本文化分類概念 ,尤其是人觀的研究,對瞭解漢人的超自然觀念也有實際的助益(筆者用漢人的人觀來解釋漢人為什麼可以接受平埔拋棄在野外的太祖信仰就是個實際的例子)。如何在這些人類學理論中開展出一套更使人信服的說法,是筆者長期的研究嘗試要達到的目標。

總而言之,筆者近年來在南臺灣的研究,表面上固然是以閩南裔與平埔裔為研究對象,事實上筆者並不滿足僅僅是資料的搜集,而是嘗試在理論上有所突破。人類學家只有在理論上有所建樹,才能突破一般人認識的偏差(譬如說把平埔族看成是母系社會),如果未能在理論上有所貢獻,那麼只會跟一般民間學者一樣,純粹是資料搜集而已。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