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大陸所誕生的所謂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在某程度上是香港和台灣大企業投資的資本主義所延伸的結果,但其對中國國族主義的與政治共謀、掛勾關係的影響在1997後的香港(和回歸後的澳門)最明顯。最近所引起爭論的服貿協議其實對未來台灣而言帶來同樣的危機。大中國的資本主義危機到底是甚麼?文化抗爭能扮演何批判、實際角色?筆者認為問題應該分為不同層面來加以分析:大中國體系中資本主義與國族主義所發生的共謀關係,香港後殖民主義的歷史弔詭,台灣的族群本土意識的政治矛盾,澳門的賭博資本主義以及文化批判理論的新挑戰。雖然香港和台灣近年來呈現類似的文化抗爭意識,但其背後的社會政治脈絡有所不同,因此其能實行的具體政治效果也不同。筆者強調我們所需要的是新的認同政治策略;其應該歸根於具體地方地理政治的深層理解而形塑的。這個geopragmatics其實表徵一種開放性、多面的政治實踐態度,同時代表對後殖民、批判理論的反思。
有別於一般的台、港、澳三地研究,本研究並非只比較三地的某些面向,事實上,基於三地的政治和歷史脈絡不盡相同,硬要比較其實沒啥意思。我們反而會以三地同時面對的「大中國」威脅和危機作起點,一方面追溯此威脅形成的脈絡,一方面則提出面對甚或抵抗此危機的策略。本文將指出,在「大中國」名義的幌子下,台、港、澳三地似乎出現某種弔詭的「文化認同」,然而,顯而易見,如此所謂的「認同政治」,其實被中國的經濟和政治策略所綁架,跟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關係密切。也就是說,所謂的「認同」其實是虛構的。問題是,我們該從什麼切入點去研究以上問題?基於三地的政治脈絡不盡相同,台灣則會集中在族群本土意識的政治矛盾上,還有媒體和企業的問題上,指出其在經濟的大前提下的「被動」和「沉默」的位置;香港則會以近十年的社會運動作切入點,一方面說明人民對中央的鬥爭和對立姿態,一方面則指出從社運中突顯的跟中國接軌的大型經濟項目;至於澳門,重點則會放在其成為賭博的資本主義天堂的情況上。
與此同時,我亦會同時從「後殖民」理論來分析現時台、港、澳三地在「大中國」時代下的狀態。本研究將同時指出,「後殖民」這個概念的詮釋,其實必須跟「中國因素」一併思考,由是,我們必須重新討論「殖民主義」的實際意涵。事實上,後殖民並不是簡單的指殖民之後。如何去定義「後殖民」,本身已經是一個問題。
本人於完成博士論文後。近年來,一方面在探討該論文中一些仍未解決的關鍵, 努力就論文中理論、哲學、歷史及親屬方面的論點做更深入之分析,以發揮其原來之基本想法,並陸續發表於不同之國際期刊。這些研究工作直到去年我的專書的完成後才暫告一段落。該本專書是本人近十年來的研究成果。在理論上,本書有兩個主要關切重點,一是探討英國在香港新界的殖民統治對土地和當地社會的影響;另一則在探討戰後全球資本主義脈絡中,殖民政府施政的轉變對歷史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在有關過去若干事件和社會現象的詮釋上有什麼影響。
另一方面,由於對全球化趨勢與地方文化認同在各個不同的大眾文化場域中所呈現的複雜互動的注意 ,使我近年來逐漸將焦點投注在由網際網路(Internet)所形成的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上。我之所以以公共領域而非公共空間 (public space)來描述這一經由電腦所媒介的社會互動(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而形成的場域,主要在於強調該場域本身所具有的社會與文化意涵,而非僅只是一些偶然與隨意的社會交流。簡言之,我視該場域為一社會事實,並企圖探討與研究該社會事實。
中程及長程計畫
戰後本土意識的興起與宗教的角色: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個案探討
計畫主持人:陳奕麟
關鍵詞:本土意識、文化認同、 臺灣長老教會
中文摘要:
本研究計畫的主要目的,是要就本土意識及文化認同的研究領域,提出一個宗教面向的考察,藉著戰後作為非本土宗教的 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在戰後初期政府去殖民化過程中,其對本土文化與本土意識所扮演的積極性角色,分析臺灣歷史中本土化過程的特殊經驗,以及提出宗教與文化認同間的互動關係,提供 臺灣文化認同研究一個新的視野。
(一)研究計畫之背景及目的:
1.文化認同研究的宗教向度:
文化與身分認同問題,在其他的臺灣社會課題中,如族群問題、政治取向研究、社會衝突、國家認同等等有極密切的關係,在上述課題的個別研究中,也無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文化與身分認同的問題。其重要性可見一般。
過去對文化認同問題的探討不外從族群研究(如張茂桂 1993;胡台麗 1990)、土著化(如陳其南 1980)、本土文學(陳昭瑛 1998;陳芳明 2000)、民間宗教(如Rubinstein 1994;Sangren 1998;Weller 1998)或國家的建構(如陳奕麟 1994;盧建榮 2000)等課題作為探討的向度;相對於上述研究對象中,臺灣的基督新教則較少為研究者所注意,即使研究臺灣新教的學者如Raber(1978)、Swanson(1970)、Rubinstein(1991)等亦不曾從文化認同的角度觀察戰後 臺灣新教教派間的差別,研究者往往因為其西方外來宗教的外表,較不會將之關連於本土文化認同的研究中。
然而,新教在臺灣發展的經過,正好為臺灣文化認同問題的研究,提出了一個宗教向度的視野。以 臺灣長老教會為例,她在日據時代前已經在臺設教,所以到了戒嚴時代,因為黨禁及民間結社的限制,在 臺灣社會中她成為了國民黨以外最大的組織。不但如此,在當時臺灣社會除了官方組織外與國際社會的聯繫可說非常微弱, 臺灣長老會卻與此相反,她不但是世界改革宗教會 (World Alliance of Reformed Churches) 的成員,更與普世教協 (World Churches Council) 有密切的聯繫,這些背景使她更具世界視野。與此同時,因為其設教歷史較早,又加上使用較早期移居 臺灣族群的閩南語系作為崇拜及教會活動語言,所以成員結構自然以較早移民至臺灣的族群為主。
2.基督新教與戰後臺灣本土意識的興起:長老教會的案例
一九四九年後遷臺初至戒嚴時期政府的去殖民化政策中,連帶對本土文化政府亦採取壓抑的態度, 臺灣長老教會及其屬下的教育機構,一直擔任本土文化的保持者的角色,如神學院的教育使用閩南語,在當時少有的 臺灣史課程等。在後來官方中國化國家身分的建構中,臺灣長老教會也一直是不加掩飾地在其神學中表達初她的 臺灣意識。
與臺灣長老教會的極不一樣的是一九四九年後遷臺的「泛國語系統教會」,她們包括了四九年後來 臺的建制性的教會(institutional churches)如衛理宗、信義宗等教派,以及受到反對宗派的「小群」教會衍生的國語禮拜堂系統。前者因資源不足的緣故,很快地被後者所「小群化」了。因此在神學上她們同時向由二○年代由美國教會界所產生的基要主義的思想靠攏,她們並不關心所謂本土化的問題,對社會關懷亦不熱切,她們要求的是一個純粹合乎聖經,不受文化因素影響的信仰,本土文化的關懷僅是宣教上工具性的靠量;同時這個信仰對現世是採取否定的態度,她們與國際的組織來往並不密切,對國際社會或普世教會的認識,僅從北美奮興主義傳統或基要主義背景的差會宣教士所提供的訊息。此外,成員中有許多是隨從國民政府遷 臺的公務員,所以她們較服從政府的立場。「泛國語系統教會」正好提供了一個與臺灣長老教會對比的研究對象。
上述臺灣長老教會會友在文化身分認同上多是採本土文化認同的傾向,與其國際的連結有密切的關係,國際的關係是她們在神學及社會實踐時採本土化的重要因素。而泛國語教會系統會友對本土的疏離,也正是與她們對其傳統及國際教會社會的疏離有關。在社會行動背後的神學理念中, 臺灣長老教會所建構的本土神學,啟迪於國際教會界神學的反省(特別是解放神學);泛國語教會所追求的一個不受文化影響的信仰理念,卻信仰實踐的指導卻表現為最具中國民間傳統價值取向的倫理教導。
所以從這兩個在臺的發展的新教所呈現的其複雜性,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宗教與文化認同學術性研究的素材,在基本資料建立與研究分析後,可為我們進一步觀察宗教與身分認同的關係。
(二)研究方法、進行步驟及執行進度
本計畫的旨在透過對兩個新教教派的資料建立,及個案比較的研究,嘗試分析同為新教傳統的兩個教派在戰後的 臺灣,其文化身分認同的形塑過程,並進而探討文化認同建構過程的宗教或信仰因素。
所以本計畫分兩年進行,2003年以相關文獻資料的收集,及實際的田野調查工作為主。透過文獻資料的建立了解這兩個教派在這後對本土意識的差異現象的歷史背景。透過深度的訪談的田野工作,可了解教會與當地居民的關係及其在當地所扮演的角色。
2004年在上述資料收集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分析,長老教會各種公開的宣言及宗教倫理、神學內容的與社會變遷的關連。進而考察他們與本土意識興起的之間互動的關係。
2003年在建立基本資料的建立方面,主要以長老教會臺北、臺南兩大中會下的教會及其屬下教育機構相關歷史的收集為主,此外我們亦考察英國國家檔案館所收藏了過去英國淡水領事館的教務資料,來觀察長老會在戰前、戰後,宣教士與本地教務人員等與政府間的關係的比較。田野工作方面,主要從事於人物的深入訪談來口述歷史資料,採訪對象分為經歷過日據時代的教會領袖,及經歷過七○年代與政府對抗時期的領袖等。此外,在 臺北及臺南地區,我們選擇特定教會作田野的實地考察,觀察其與當地社群的關係。
至於與長老教會作比較研究的「泛國語教會系統」方面,由於她們的檔案儲存並不理想,所以口述歷史的重建就佔很重要的份量,我們將對第一代來 臺或第一代參與創教者將採取有系統的口述訪談。此外,收集相關的傳教資料,如第一代教會領袖的講章記錄、並該系統教會的社會參與記錄與剪報等。
透過上述資料的建立,2004年將集中於分析研究,本計畫主持人陳奕麟先生將從文化認同、協同主持人宋錦秀女士將從宗教研究以及研究助理龐君華先生將從宗教倫理與神學等角色作綜合的討論及整理出戰後 臺灣本土意識的興起與宗教之間的關係。
(三)預期完成之工作項目及具體成果
在本申請計畫執行第一年,若照上述進路的完成後,預期可以建立一個基督新教個案在 臺灣發展的基本資料檔案,其中除了文獻資料外,亦包括了經歷過戰前的長老教會領袖及信徒的口述資料以及戰後來 臺的新教領袖的口述歷史資料。
第二年除了補充部份田野資料外,更可透過參與的工作人員,就不同的學域及研究經驗(本計畫主持人陳奕麟先生將從文化認同、協同主持人宋錦秀女士將從宗教研究以及研究助理龐君華先生將從宗教倫理與神學)就基本資料進行分析及研討,相信不但對於參與者本身原有的研究可以提出一個新的經驗,更可充實本計畫中的研究主題。
本計畫完成後,計畫參與者可據此一研究的成果發表專文或專書,將為本國本土意識興起及文化認同等課題,提供一個宗教的角度的觀察,特別是透過此一「非本土宗教」與本土意識及文化認同的互動關係研究可以進一步呈現出此一課題的複雜性。本計畫中的口述歷史資料,更可為戰後初期 臺灣歷史及社會研究提供一個新的史料。
目前臺灣各大學正紛紛成立宗教學系所,本計畫正好提出一個與臺灣歷史、社會、文化關連宗教研究的成果。
再者,本計畫研究的成果,可為臺灣本土或歷史研究提供新的相關文獻資料。並且可以在國際泛文化的研究中呈現出 臺灣文化認同過程的特色,可充實「臺灣經驗」的特殊內涵。
Reference Works:
胡台麗
1990 芋仔與蕃薯─臺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9:107-132。
張茂桂等
1993 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智庫叢書38。臺北:智庫。
陳其南
1980 清代臺灣社會的結構。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9:115-147。
陳芳明
2000 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臺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刊於書寫臺灣,周英雄、劉紀蕙編。臺北:麥田。
陳昭瑛
1998 臺灣本土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正中書局。
盧建榮
2000 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臺北市:麥田出版。
Chun, Allen 陳奕麟
1994a An Oriental Orientalism: The Paradox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Nationalist Taiwan.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8(4):1-29.
1994b From Nationalism to Nationalizing: Cultural Imagination and State Formation in Postwar Taiwan.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46-69.
1996 Discourse of Identity in the Changing Spaces of Public Culture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13(1):51-75.
2000 Democracy as Hegemony, Globalization as Indigenization, or the "Culture" in Taiwanese National Politics.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35(1):7-27.
Raber, Dorothy A.
1978 Protestantism in Changing Taiwan: A Call to Creative Response. South Pasadena, CA: William Carey Library.
Rubinstein, Murray A.
1991 The Protestant Community on Modern Taiwan: Mission, Seminary, and Church. London: M. E. Sharpe.
1994 The Revival of the Mazu Cult and of Taiwanese Pilgrimage to Fujian. Cambridge, Mass.: Fairbank Center for East Asian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
Sangren, P. Steven
1995 Anthropology and Identity Politics in Taiwan: The Relevance of Local Religion. Cambridge, Mass.: Fairbank Center for East Asian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
Swanson Allen J.
1986 Mending the Nets: Taiwan Church Growth and Loss in the 1980s'. Pasadena, CA: William Carey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