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究興趣包括不同地區華(漢)人社會的家庭教化歷程與人格發展,家庭倫理與家人關係,以及面子現象與人際情緒。我們深切的體會到,採用經典引述或素樸推論的方式分析華人的各項心理與社會行為,容易流於武斷,很可能形成一廂情願的研究態度;而把西方社會當作一個同質性的對照文化,甚而假定美國心理學的實徵發現即代表西方世界,也是一種相當狹隘的思考觀點。不論是由文化分析著手,或在真實的經驗中收集資料,唯有先以一個華人社會為對象,對現象進行深層的了解,才是研究本土化的必要開始,否則只會落入文化比較的窠臼,並不是建構本土心理學知識的合理途徑。
1. 過去多數有關華人家庭教化或子女教養的研究有其限制,無法回答什麼是當代華人本土的家庭教化信念,以及如何傳遞這些家庭價值的途徑。首先我們澄清華人家庭教化的內涵,亦即教養和親情並存,身教與管教互補的模式,並討論家人互動與衝突之間的依存關係。研究發現:父母教養方式、親子衝突及親子情感各有其獨立心理面向,父母的管教方式透過子女的(歸因)解釋與(情緒)感受,來影響子女的學業成績與生活適應,和西方(美國)家庭把親情當成教養中介歷程並不相同。其次,必須綜合「情緒安全假說」和「認知─脈絡架構」的觀點,才能完整的解釋父母衝突在家庭教化行為上的影響以及對子女的教化效果。以上在 臺灣漢人家庭觀察到的現象可以進一步提供家庭教化文化差異性的討論。
2. 進行當代華人家庭倫理在「家庭價值」與「家人互動」兩方面的關係探討,並檢視區辨所謂現代化(或謂都市化)、文化以及教育涵化對家庭倫理關係的影響。「價值」做為一項心理學概念,是指個體對事物重要程度的主觀評估,其中有語言的中介,也牽涉到比較參考點的問題。以往有關價值的研究多偏好跨文化的比較,所發現的現象亦是針對所參照的比較對象,文獻上最常提到的所謂現代性和傳統性價值,基本上就是在非西方或發展中國家觀察到的對比。這類價值研究可以發掘不同於西方社會的價值差異,但是更容易忽略不同文化價值的內涵,以致於陷在現代化理論的泥淖難以自拔。總括來說,情感性的倫理價值較不受結構性因素的影響,但有家庭生命週期的效果;社會結構的改變則會導致傳統義務性規範維繫困難。本研究透過對本土社會文化的考察和理解,應可較完整的了解家庭倫理在今天 臺灣社會的面貌。
3. 在一個講究倫理關係,並以和諧為其核心文化價值的華人社會,「講人情」、「拉關係」、「要面子」,遂成了華人的一套人際互動關係行為指導原則。我們試圖提出一套分析架構來探討面子現象,不僅可以瞭解華人社會互動的特色,亦能反應出儒家思想以傳統、文化及教養主義來支配華人社會生活的方式。藉由實徵分析面子需求及其因應行為的內涵,我們清楚地分辨「面子」概念的心理意義與運作法則,面子需求作為個人性格特徵,與西方學者界定的面子威脅感並不相同,尤其是後者欠缺「失面子」時的沮喪、憂傷情緒感受,以致無法由此推出華人在面子威脅情境的行動方向;再者,其他學者曾提出「華人社會取向成就動機」,主要也是忽略動機的情緒面向,不及「面子需求」構念可以較完整的解釋華人的成就行為。
4. 文化因素如何形塑和影響人們的情緒經驗,已成為近年來心理學和人類學界一個重要的研究議題。人類情緒的表達和理解必須在特定的文化意義下,探究不同的情緒感受在各個不同社會脈絡中如何表現出來,有助於釐清神經生物學對情緒解釋的限制。我們過去研究指出:文化的影響透過對情緒情境的認知評估,而個人在一個文化環境下經由長期社會化形成的價值觀,對於情緒事件的理解具有放大和強化的效果,進而修改情緒反應模式。
接續以上的研究成果,目前專注於三項研究議題:(1)文化規範與家人互動關係。包括以大型調查及訪談資料為依據,分析臺灣民眾在家庭決策與家人互動兩方面的社會與心理資源的配置情形,同時探討家庭倫理、家庭照顧負擔(包括子女養育、老人奉養、疾病照護等)等問題的衝突與風險評估。(2)文化、性格與情緒。探討性格內涵、情緒評估等心理歷程的文化調節作用,提出現代華人社會的複文化特性與性格發展面向,並企圖解析家庭在性格及情緒發展上的直接與間接影響,尤其是家庭教化與家庭衝突對子女的影響歷程。希望能更進一步找出性格與動機(情緒)的心理同質性,以澄清近年來對性格發展的普同性與文化殊性的爭議。(3)慈善利他與同理情緒。藉由個人特質和社會情境脈絡的瞭解,解釋宗教性動物放生行為的心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