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長領域是文化人類學、結構人類學、認知人類學、親屬研究、語言與文化、宗教與社會、民俗心理、本土人類學。主要的研究成果展現在 臺灣民間信仰與傳統社會組織的調查研究上,涉及的課題涵蓋:祭祀圈與信仰圈、曲館與武館、岩仔與齋堂、地方社區與區域祭典、子弟組織、民俗佛教等。對於 臺灣漢人庄社的文化內涵與社會特性,以及以此為基礎構成的地域社會,建立本土人類學的實徵研究與理論建構的基礎。
未來的研究將朝兩項創新性的課題發展,其一是從對 臺灣社會文化傳統的理解出發,深入探討臺灣人的文化心理與當代臺灣社會的文化議題,例如倒楣鬼文化,體制暴力,懲凶的文化心理等。未來進行跨領域文化研究的對象可能擴及心理學與社會學。其二是以去殖民化的觀點重新思考 臺灣的人類學史。
以下分項敘述我的過去的研究成果與現階段的研究重點:
一、漢語親屬稱謂的研究:
《漢語親屬稱謂的結構分析》一書是我學術生涯起點的一本代表作,內容含蓋博士論文改寫的中文論文及後續研究的論文多篇。我的博士論文探討漢語親屬稱謂的語言結構,主要是語形擴展和語意延展的模式。之後,在親屬結構的分析方面亦有獨得之見,主要側重相對性以及以父系嗣系群為中心所構成之聯姻網絡的分析。我的研究應用了語言學之顯著理論與延展的概念,以及結構分析的概念和方法,在親屬語意學及漢人親屬結構的研究上,有所突破。
二、祭祀圈與信仰圈的研究:
我在祭祀圈與信仰圈的研究是先從家鄉草屯鎮的祭祀圈之研究開始的。草屯鎮有角頭性的土地公廟、有村廟、有聯庄廟、有大廟,不同層次的地方公眾祭祀組織有一定的範域,其性質是社區性、義務性。
之後,我研究彰化媽祖信仰圈,這是以彰化南瑤宮主神媽祖為信仰中心所形成的信徒組織,信徒的範圍含蓋中部四縣市三百五十個左右的村庄,不過把沿海的泉州人地區排除掉了,因此亦探討了中部地區閩客漳泉之族群關係的歷史糾葛, 對地緣組織的影響和文化區隔的刻意標幟。我把以一神為信仰中心的區域性信徒的志願組織,名之曰信仰圈,在概念上和地方社區基於共同祭祀天地神鬼所形成的義務性之宗教組織有所區隔。
除了彰化媽祖信仰圈的研究,我亦進行了關渡媽祖的信仰圈的研究,藉以說明關渡媽祖以請神活動為主所形成的信仰圈,對於北投關渡宮之為北 臺灣媽祖信仰重鎮之形成的源由及其信仰實態能有深刻理解。藉此我重新界定了信仰圈的定義,讓它可以含蓋比較鬆散的媽祖信仰組織。
三、媽祖信仰與漢人社會:
我把過去十幾年來(1988-2000)有關媽祖信仰與 臺灣漢人社會之相關的研究論文八篇,結集出版,書名是《媽祖信仰與漢人社會》(2003) 從本書可以發現媽祖信仰與 臺灣之地域社會(territorial society)及民俗曲藝的關係,如果說臺灣漢人的血緣社會是由父系繼嗣群牽連起來的,那麼臺灣漢人的地域社會便是藉由隱喻著女人的流動之媽祖信仰所形成的村際互動與村際聯盟而展開的。當然 臺灣漢人對天地神鬼的信仰皆能形塑以村庄為基礎底層組織的地域社會的層級結構,但無疑媽祖信仰是其中的佼佼者,含涉的層級可小可大,有大有小,最重要的是祂的女性形像之社會隱喻所引發的對傳統父系結構之象徵的對抗,使祂成為民眾與學者注目的焦點。
四、曲館與武館的調查研究:
因為研究彰化媽祖信仰圈,我在信仰圈內展開了有關曲館與武館的調查工作,之後,由於彰化縣的曲館與武館甚多,特別在彰化縣文化中心的邀約下,補全了彰化縣曲館與武館調查研究,出版了《彰化縣曲館與武館》(1997)兩大冊的調查報告。此外,我也對曲館與武館的社會史意義進行考察,也析論了中部地區子弟曲館之發展與城鄉互動的關係。
最近,我與同義堂傳人謝庭輝合作,撰寫《一代武師—同義堂師祖羅乾章及其武術傳承》一書,初稿已完成,正在完稿準備出版中。此書敘述羅乾章的生平事蹟,當代同義堂武師略傳,及這些同義堂武師們所開創出來的各地武館的簡史及其組織與活動的情況,並把同義堂的拳法、獅套、傢俬套及所傳承的醫藥知識詳細的紀錄下來。
五、齋堂與巖仔之民間佛教研究:
過去我在有關齋堂之在家佛教與有關巖仔之民間佛教的研究方面開風氣之先,如今後續有人,差堪安慰。臺灣之齋教由來已久,日治時期達於極盛,齋教一詞即是日本政府對先天派、金幢派與龍華派之齋堂的統稱,代表教派化的民間佛教。巖仔是山寺, 臺灣歷史上有很多有名的巖仔,主祀觀音居多,由巖仔可以觀察佛教民間話的諸多面向。相信個人有關民間佛教方面的研究可擴充吾人對 臺灣佛教本來面貌及多重樣貌的理解。
六、鄉土史與村庄史:
過去我有關祭祀圈與信仰圈的研究強調以村庄為基本分析單位之研究方式,並對 臺灣人庄社的姓氏構成、空間延展,及其作為儀式共同體之外所具的命運共同體的性質提出論述,也大力鼓吹鄉土史與村庄史的研究。《鄉土史與村庄—人類學者看地方》(2000)一書集結我過去相關的論著出版,顯示鄉土史與村庄史的研究在 臺灣史學界已起重視,人類學界探討何謂地方與地方意識等課題,在全球化的課題下,也有其不可忽視的一面。
七、去殖民觀點的臺灣人類學史研究:
近年來我嘗試建立對臺灣人類學史的思考,主要把人類學的發展置於臺灣整體社會發展的架構中加以理解,並以去殖民的觀點來思考與評估日據時期與戰後的 臺灣人類學研究。這部分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三篇論文〈臺灣社會的人類學發展:去殖民主義的觀點〉、〈殖民者對殖民地的風俗記錄—以《 臺風雜記》為例〉、〈從臺灣人類學史來看增田福太郎的臺灣研究〉。實際上日治時期日本學者有關原住民之 臺灣人類學研究的事蹟與業績,我也以年表的方式,彙編成〈臺灣人類學史大事記〉之初稿。而1903年佐倉孫三《 臺風雜記》一書,我將之分篇,白話翻譯,加以註解,輔以一百多禎一百年前臺灣與日本之風俗圖片,並補上譯者的話,說明各項習俗在今日之變遷, 並以《白話圖說臺風雜記:臺日風俗一百年》為書名,在2007年出版,將呈現我對殖民者文獻的後殖民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