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中研院民族所

退休研究人員
首頁 > 本所人員 > 退休研究人員
馮涵棣 (Fung, Heidi )
研究員
在本所任職期間:1996年8月至2019年9月 (退休)
研究概述

在台灣大學與芝加哥大學的授業期間,我接受社會學、心理學與人類學的洗禮,深感主流發展心理學理論欠缺文化視野、研究方法又多與真實生活經驗脫節,自此遊走在學科界線之間,致力於將人類發展脈絡化於他們所身處的日常生活場景與意義詮釋中,探索「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文化路徑。真實生活中個人與文化的關係、道德與情緒等認知面向難以化約成為獨立或斷裂的變項,勾勒並釐清其間錯綜複雜、矛盾衝突、卻又相互形塑的關係乃研究者之責任。研究方法上,我多採民族誌取向,與參與家庭耕耘長年的互信關係、深入他們的廳房蹲點、長時程參與觀察、並錄影記錄家人親子之間的日常互動,與孩子們一同學習並成長。至於研究分析,廣義的語言(含口語與非口語溝通管道)是窗口也是工具,多以言談分析法(discourse analysis)編碼並交叉比對大量的影音與逐字稿資料,掌握不同時空、多重觀點所一再凸顯的行為模式與文化面向。研究課題包括:道德與情緒社會化、日常敘事與身份認同之建構、教養信念與學習信念之跨文化比較等。研究對象除了多為單一文化與單一語境的台灣、香港與美國之中產家庭,近期也踏入越南婚姻移民在北台灣的夫家與南越湄公河畔的娘家,以跨國多點之長時程田野,探究移動對(多)文化傳承與(多)語言社會化所帶來之種種衝擊。

工作之餘,除了享受山居生活、與二貓子嬉戲,也樂於充當超齡背包客,風塵僕僕於世界各角落貪心體驗不同文化與生活方式所帶來的感官饗宴。


學歷
  • 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人類發展)/ 博士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2010.03 -2019.9.30)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助研究員、副研究員(1996.08 - 2010.03)
  •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所(Psychology, NTU) 兼任助理教授(1999.08 - 2003.07)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所(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TUE)特聘副教授(2003.02 - 2003.07)
  • 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及教育學院(Human Development & Psychology, HGSE)訪問學人(2000.08 - 2001.07)
  •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心理學系(Psychology, UIUC)及口語傳播學系(Communication, UIUC)訪問研究(1993.06 - 1993.12)
  •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Psychology, CUHK)講師、助理教授(1992.08 - 1996.07)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約聘助理研究員(1989.01 - 1990.11)

研究專長
  • 發展心理學、文化心理學

研究區域
  • 臺灣/漢人

在台灣大學與芝加哥大學的授業期間,我接受社會學、心理學與人類學的洗禮,深感主流發展心理學理論欠缺文化視野、研究方法又多與真實生活經驗脫節,自此遊走在學科界線之間,致力於將人類發展脈絡化於他們所身處的日常生活場景與意義詮釋中,探索「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文化路徑。真實生活中個人與文化的關係、道德與情緒等認知面向難以化約成為獨立或斷裂的變項,勾勒並釐清其間錯綜複雜、矛盾衝突、卻又相互形塑的關係乃研究者之責任。研究方法上,我多採民族誌取向,與參與家庭耕耘長年的互信關係、深入他們的廳房蹲點、長時程參與觀察、並錄影記錄家人親子之間的日常互動,與孩子們一同學習並成長。至於研究分析,廣義的語言(含口語與非口語溝通管道)是窗口也是工具,多以言談分析法(discourse analysis)編碼並交叉比對大量的影音與逐字稿資料,掌握不同時空、多重觀點所一再凸顯的行為模式與文化面向。研究課題包括:道德與情緒社會化、日常敘事與身份認同之建構、教養信念與學習信念之跨文化比較等。研究對象除了多為單一文化與單一語境的台灣、香港與美國之中產家庭,近期也踏入越南婚姻移民在北台灣的夫家與南越湄公河畔的娘家,以跨國多點之長時程田野,探究移動對(多)文化傳承與(多)語言社會化所帶來之種種衝擊。

工作之餘,除了享受山居生活、與二貓子嬉戲,也樂於充當超齡背包客,風塵僕僕於世界各角落貪心體驗不同文化與生活方式所帶來的感官饗宴。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