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1972年李亦園、楊國樞主編的《中國人的性格:科際綜合性的討論》出版後,本書是四十年來第一本從跨學科視角,集結人類學與心理學家,兼及精神分析與哲學領域的學者,共同探討文化與心理現象之間,如何相互涵化、相互表述的論文集。透過理論思辨與世界民族誌材料,本論文集的作者分從不同的學術關懷,探討在理解他者,進入他人文化、知識傳承,與內心世界的過程中,所涉及諸如「同理心」、「情感」,與「互為主體」等概念,從中並揭櫫「理解」作為一種對話過程所面臨挑戰,包括知行合一的實踐共做或習藝,觀看的偏誤,聆聽的藝術,敘說的脈絡化,非知自省的觀照能力,情感的展演、擬入與超越,異己之別的差辨框架,權力結構的運作模式,乃至在同理、感知他者之餘,如何不至因之消融自我的主體性,甚至達到相互理解。本書的出版也是對李亦園與楊國樞等人類學、心理學先輩,嘗試探索科際合作視域的禮敬。
目 次
導論 1
劉斐玟、朱瑞玲
1 共做的「同理心」:重反/返所羅門群島Langalanga 19
礁湖區的田野工作
郭佩宜
2 臨床田野:遇見異己者、把「人」找回來 69
彭仁郁
3 觀看抑是窺視?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同理 111
朱瑞玲
4 「多元自我」與「互為主體」:一位緬甸古典音樂家 157
的音樂自我建構
呂心純
5 尼帕蛻:如蟲化蝶――流動在病者與醫者之間 207
郭昱沂
6 由親子對談窺探學習信念的文化詮釋框架: 261
臺灣與美國學童之比較
李瑾、馮涵棣
7 女書和女歌的文化心理情結:從「訴可憐」到 299
「歌功頌德」
劉斐玟
8 想像的他者.他者的想像:心理學所謂的「文化轉向」349
彭榮邦
9 相互理解:心理分析作為高達美詮釋學論爭之問題 391
蔡偉鼎
編者與作者簡介 427
索引 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