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台麗特聘研究員,1950年出生,台北市人,美國紐約市立大學人類學博士,1979年進入民族所任職,2015年至2019年之間擔任民族所所長。2020年3月退休,2022年5月7日辭世,享年72歲。胡台麗教授不僅是極具影響力的人類學家,也是文采豐富的小說與散文作家,更身兼紀錄片導演、攝影與策展人等多重角色,開拓了台灣民族誌影片的新紀元。她突破慣用文字書寫的學術界傳統,改以影像記錄田野人事物,以期更貼近人的生命情感。人類學家的運鏡,加上讓當地人發聲,構成多重的詮釋觀點。
她早期研究變遷中的台灣農村,如何快速轉向工商業的經濟與文化因素,特別是傳統家庭觀念與婦女地位的轉變。此外,1990年代時值台灣解除戒嚴,研究敏感的外省籍退伍軍人(榮民)之族群關係與認同,提出榮民將領袖、國家與黨視為一體的延伸,而有愛怨交織的「圖騰」情感之詮釋。
胡教授後續發展「文化展演」的研究,踏入臺灣原住民族祭儀樂舞的調查與演出。過程中,她深刻體會到原住民族文化傳承的危機,進而嘗試將研究與現代舞台結合的新形式。她帶領「原舞者」團體,上山下海進行田野學習,以籌劃舞台演出,同時反過來將演出的實際接觸經驗,用來作學術上文化意義的反思,提出了深具創意的「疊影」概念。
後期胡教授在民族所成立「巫師」研究群,聚焦在當代情境中的巫師與儀式展演。她記錄與分析排灣族巫師的唱經與入神、神奇的巫珠與傳統的衰微與傳續,並作巫文化的跨地域比較。唯留下未完成的紀錄片「巫珠」之憾。已經完成的九部作品中,《穿過婆家村》,《愛戀排灣笛》,《石頭夢》三部片曾在院線售票上映。三部片分別反映台灣閩南農村,台灣原住民族,以及台灣外省老兵,三個族群的社會議題與反思。
《媳婦入門:田野心影錄》(時報)、My Mother-in law's Villag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Change in Taiwan、《性與死》(時報)、《燃燒憂鬱》(張老師)、《排灣族的鼻笛與口笛》(胡台麗、錢善華、賴朝財合著)、《文化展演與臺灣原住民》(聯經)、《排灣文化的詮釋》(聯經)。參與主編的專書有:《情感、情緒與文化:臺灣社會的文化心理研究》、《台灣原住民巫師與儀式展演》、《跨․文化:人類學與心理學的視野》、《當代巫文化的多元面貌等共11本。
• 2014 獲教育部學術獎 (人文及藝術類科)
• 2012 讓靈魂回家(Returning Souls)獲得2012法國巴黎Jean Rouch國際民族誌紀錄片影展「非物質文化傳承推薦獎」(2012 Jean Rouch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 [Paris] "Special Men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ward" );獲2013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影視製作族群與文化類」金牌獎 (2013 World Fest-Houston Ethnic/Cultural category Gold Remi Award)。
• 2004石頭夢 (Stone Dream)。入選2004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片;入圍2004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並獲年度最佳電影工作者獎;獲2004金穗獎優等影片獎。
• 2001排灣族的鼻笛與口笛(胡台麗、錢善華、賴朝財合著)獲2002年「金鼎獎」優良圖書推薦獎。
• 2000愛戀排灣笛(Sounds of Love and Sorrow) 獲2000年臺北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影片類評審特別推薦獎;入選2001年法國馬賽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片。
• 1993蘭嶼觀點(Voices of Orchid Island)。獲得1993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獲美國芝加哥國際影展紀錄片藝術與人文類「銀牌獎」(Silver Plaque Award ,documentary film, arts/humanities category, 1994 Chicag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1989矮人祭之歌(Songs of Pasta'ay)獲1990年美國休斯頓國際影展族群文化紀錄片「金牌特別評審獎」( 1990 Housto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Gold Special Jury Award)。
相關連結:胡台麗教授個人網頁(開新視窗)
相關連結:胡台麗教授臉書紀念專頁(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