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次 |
出版時間 |
編著者 |
書名(篇名) |
出版項 |
1 |
2020 |
陳文德、呂宏文 |
〈事業?產業?一個東部友善耕作的例子〉 |
《東台灣研究》 27:93-133。 |
2 |
2020 |
劉璧榛 |
〈葛瑪蘭人的巫醫治病:族群認同、 改宗糾結與性別意識〉 |
《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1(4) :81-88。 |
3 |
2018 |
黃約伯、劉秋玲、丁進添 |
“Teaching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Primary Years – Taiwanese Teachers' Attitudes” |
Sport in Society – Cultures, Commerce, Media, Politics 22(8): 1481-1496. |
4 |
2017 |
林文玲 |
〈從田野到視野:跨性別/肉身的體現、重置與挑戰〉 |
《台灣人類學刊》15(1):53-102。 |
5 |
2017 |
胡台麗、鄧啟耀著 |
〈民族誌考察及影像拍攝中的「疊影」現象〉 |
《民族藝術》137:19-24。 |
6 |
2017 |
陳文德 |
〈隱藏的神恩:神恩復興運動(聖神同禱會)在卑南族天主教發展之研究〉 |
《考古人類學刊》 86:139-182。 |
7 |
2017 |
黃宣衛 |
Deprivation, Compensation and Religion: The Rise and Fall of Jehovah’s Witnesses in Han Chinese Dominant Chishang Township, Eastern Taiwan. |
Studies in World Christianity, 23(2):141-161. |
8 |
2017 |
黃宣衛 |
〈親屬、區域與客家研究:從Myron Cohen《家的合與分》(1976)一書談起〉 |
《民族學界》39:213-236。 |
9 |
2017 |
黃約伯、劉秋玲、丁進添 |
〈在地取向、課程與原住民: 教育人類學的觀點〉 |
《課程研究》12(1):89-110 。 |
10 |
2016 |
胡台麗 |
〈傳承的挑戰:排灣古樓巫師傳統的衰微與復振〉 |
《民俗曲藝》192:11-46。 |
11 |
2016 |
陳文德 |
Naming and Social Life: The Case of the Pinuyumayan (Puyuma) People in Eastern Taiwan. |
Pacific Studies 39(1/2): 80-107. |
12 |
2016 |
劉紹華、黃樹民合著 |
“Discrimination and Incorporation of Taiwanese Indigenous Austronesian Peoples.” |
Asian Ethnicity17(2): 294-312. |
13 |
2015 |
黃宣衛 |
Ethnic Movement, Villag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s of Religion: A Not Entirely Successful Re-Structuring of Sakizaya Ritual. |
Journal of Ritual Studies, 29 (1) :35-47. |
14 |
2015 |
黃宣衛 |
〈者的抵抗、現世的幸福與來世的救贖──兩個阿美族聚落早期接受基督宗教的初步比較〉 |
《宗教人類學》第六輯。陳進國主編,頁259-284。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15 |
2015 |
劉璧榛 |
〈祖(paspaw do baqi bai): 噶瑪蘭族創新的儀式傳統〉 |
《原住民族文獻》19:10-13。 |
16 |
2015 |
鄭瑋寧 |
〈情感、田野技法、存在與人類學知識〉 |
《思與言》53:211-252。 |
17 |
2014 |
胡台麗 |
〈民族誌紀錄片「讓靈魂回家」:攝製動機、字幕文本與影片擷圖選輯〉 |
《影視人類學論壇》 6:72-93。 |
18 |
2014 |
陳文德 |
〈文化產業與部落發展:以卑南族普悠瑪(南王)與卡地布(知本)為例〉 |
《考古人類學刊》80:103-140。 |
19 |
2014 |
黃宣衛 |
〈「變遷視野下的當代臺灣原住民專號」導言〉 |
《台大考古人類學刊》80:1-5。 |
20 |
2014 |
劉璧榛 |
〈從祭儀到劇場、文創與文化資產:國家轉變中的噶瑪蘭族與北部阿美之性別與巫信仰〉 |
《考古人類學刊》80:141-178 。 |
21 |
2014 |
鄭瑋寧 |
〈現代性下愛的實踐與情感主體:以魯凱人為例〉 |
《考古人類學刊》 80:179-220。 |
22 |
2013 |
林文玲 |
〈製作「原住民」:轉換中的技術載體,轉化中的文化身分〉 |
《台灣人類學刊》11(1):155-187。 |
23 |
2013 |
林文玲 |
〈疆域走出來:原住民傳統領域之身體行動論述〉 |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91:33-92。 |
24 |
2013 |
胡台麗 |
"The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People Documentaries" |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Taiwan and the Concern with "Tradition", Concentric: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39 (1) :149-160. |
25 |
2013 |
胡台麗著;堀江晉訳;山田仁史解題 |
〈サイシャット矮人祭歌舞祭儀の「イメージの層畳化」現象〉 |
《台灣原住民研究》17,51-101。 |
26 |
2013 |
黃宣衛 |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a New Ethnic Group Movement--- The Case of Sakizaya in Eastern Taiwan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0(1):47-71. |
27 |
2013 |
鄭瑋寧 |
〈衣飾、仿效與外貌的政治:以Taromak魯凱人為例〉 |
《考古人類學刊》78:37-78 |
28 |
2012 |
林文玲 |
〈跨文化接觸:天主教耶穌會士的新竹經驗〉 |
《考古人類學刊》77:99-140。 |
29 |
2012 |
林文玲 |
〈部落「姊妹」做性別:交織在血親、姻親、地緣與生產勞動之間〉 |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6:51-98。 |
30 |
2012 |
孫生義原著,劉容貴、黃宣衛整理 |
〈撒奇萊雅族達固部灣撒固兒部落初步調查報告〉 |
《東台灣研究》19:47-72。 |
31 |
2012 |
黄智慧、小川正恭、石村明子、松岡格 |
〈台湾原住民族と八八水害(続)〉 |
《台灣原住民研究》 16:69-122。 |
32 |
2012 |
黃宣衛 |
〈東臺灣西拉雅祀壺的隱沒與再興──臺東縣池上鄉的初步觀察〉 |
《臺東文獻》復刊18:3-21。 |
33 |
2012 |
黃宣衛、呂理哲合著 |
〈近十年臺灣南島民族宗教研究的人類學回顧1999-2010〉 |
《漢學研究通訊》31(3):15-24。 |
34 |
2012 |
黃宣衛、張振岳、黃學堂合著 |
〈從宗教層面看池上地區的族群互動〉 |
《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22:19-78。 |
35 |
2012 |
黃智慧 |
〈「多元文化」的脆弱性:八八災後重建政策底下的原住民族〉 |
刊於《再現南臺平埔族群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潘英海主編,頁1-27。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
36 |
2012 |
黃智慧著。鈴木洋平・森田健嗣訳 |
〈台湾における日本観の交錯――族群と歴史の複雑性の視角から〉 |
《地域発展のための日本研究——中 国、東アジアにおける人文交流を中心に》。法政大学国際日本学研究所編,頁43-70。東京:法政大学国際日本学研究センター。 |
37 |
2011 |
胡台麗 |
"Paiwan Shamanic Chants in Taiwan: Texts and Symbols" |
SHAMA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hamanistic Research ) 19(1&2) :5-30, Budapest: Molnar & Kelemen Oriental Publishers. |
38 |
2011 |
陳文德 |
〈文化復振?文化創造?以卡地布(知本)卑南人為例〉 |
《臺東文獻》復刊17:3-39。 |
39 |
2011 |
黃智慧 |
〈解讀高砂義勇隊的「大和魂」--兼論台灣後殖民情境的複雜性〉 |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1(4):139-174。 |
40 |
2011 |
黃智慧 |
〈南北文化の邂逅地:与那国島における人類起源神話伝説の比較研究〉 |
《台湾原住民研究》15:48-78。 |
41 |
2011 |
黃智慧 |
“Ethno-cultural connection among the islands around Yonaguni-jima-The network of the “East Taiwan Sea”” |
OGASAWARA RESEARCH(小笠原研究)7:7-24。 |
42 |
2011 |
黃智慧 |
〈解讀高砂義勇隊的「大和魂」--兼論台灣後殖民情境的複雜性〉 |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1(4):頁139-174。 |
43 |
2011 |
楊淑媛 |
〈文化自我意識與傳統的再創造:以布農人為例的研究〉 |
臺灣人類學刊 9(2):55-93。 |
44 |
2011 |
楊淑媛 |
Cultural Performanc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 among the Bunun of Taiwan. |
Oceania 81(3):316-330. |
45 |
2011 |
楊淑媛 |
Death, Emotions and Social Change among the Austronesian-Speaking Bunun of Taiwan |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49(2):214-239. |
46 |
2011 |
鄭瑋寧 |
Michael Jackson: Palm at the End of the Mind: Relatedness, Religiosity and the Real. |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9.台大考古人類學刊 72: 137-140. |
47 |
2011 |
劉璧榛 |
Encounters with Deities for Exchange: The Performance of Kavalan and Amis Shamanic Chants. |
Shaman 19(1-2):107-128. |
48 |
2010 |
胡台麗 |
"Chants and Healing Rituals of the Paiwan Shamans in Taiwan" |
SHAMA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hamanistic Research) 18(1&2) :43-54, Budapest: Molnar & Kelemen Oriental Publisher. |
49 |
2010 |
黃宣衛 |
〈從認知角度探討族群:評介五位學者的相關研究〉 |
《臺灣人類學刊》8(2):113-136。 |
50 |
2010 |
劉璧榛 |
〈從部落社會到國家化的族群:噶瑪蘭人qataban(獵首祭/豐年節)的認同想像與展演〉 |
《台灣人類學刊》8(2):37-83。 |
51 |
2010 |
蔣斌 |
〈災難、文化與「主體性」:莫拉克風災後的省思〉 |
《思想》14:19-32。 |
52 |
2010 |
鄭瑋寧 |
〈文化形式的商品化、「心」的工作和經濟治理:以魯凱人的香椿產銷為例〉 |
《臺灣社會學》 19:107-146。 |
53 |
2009 |
黃智慧 |
〈看見希望–八八災後原住民自主重建組織概況〉 |
《TAHR 報》2009 冬季號 :14-17。 |
54 |
2009 |
鄭瑋寧 |
〈親屬、他者意象與「族群性」:以Taromak魯凱人為例〉 |
《東台灣研究》 12:27-68。 |
55 |
2008 |
許木柱、何縕琪、江瑞珍合著 |
〈原住民文學閱讀教學對學生族群意象發展之效應:以花蓮縣一個國三班級為例〉 |
《當代教育研究》16(2)::1-44。 |
56 |
2008 |
許木柱、李崇仁、李茹萍、邱艷芬、李家琦、蔡爵任、怡懋‧蘇米合著 |
〈台灣東部不同族群間疼痛經驗與文化意涵之研究〉 |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2(2):181-202。 |
57 |
2008 |
黃宣衛 |
Coin and Healing Ritual among the Amis in Taiwan: State, Images of Others, and Socio-Cosmic Order in the Early 1930s Iwan |
Journal of Ritual Studies 28(2):23-35. |
58 |
2008 |
黃宣衛 |
〈南來說?北來說?關於撒奇萊雅源流的一些文獻考察〉 |
《臺灣文獻》 59(3):99-220。 |
59 |
2008 |
黃宣衛、黃淑芬 |
〈粟作から稲作への転換 -日本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海岸アミ族の社会文化変遷をめぐって-〉 |
《南方文化》35:165-193。 |
60 |
2008 |
黃宣衛、蘇羿如合著 |
〈文化建構視角下的Sakizaya正名運動〉 |
《考古人類學刊》68:79-108。 |
61 |
2008 |
黃應貴 |
〈新自由主義經濟下的地方社會〉 |
《中國人類學評論》8:108-125。 |
62 |
2008 |
黃應貴 |
〈經濟、社會與文化〉 |
《中國人類學評論》 8:69-107。 |
63 |
2008 |
黃應貴 |
〈世變中人類學研究的反思:個人的經驗〉 |
《中國人類學評論》 8:58-68。 |
64 |
2008 |
黃應貴 |
〈世變中人類學研究的反思:個人的經驗〉 |
《古今論衡》 18:211-226。 |
65 |
2008 |
楊淑媛 |
hristianity, Ident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Community among the Bunun of Taiwan. |
Social Analysis 52(3):51-74. |
66 |
2007 |
余光弘 |
〈 蘭嶼的地名: 蘭嶼地誌資料庫介紹〉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 20:185-244。 |
67 |
2007 |
胡台麗 |
〈排灣古樓祭儀的元老經語與傳說〉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 20:39-64。 |
68 |
2007 |
許木柱、陳堯峰、陳叔倬、朱家琳、陳嘉祥、王豊裕、葉日弌、鄭萱怡合著 |
〈台灣原住民Y染色體微衛星基因座之遺傳人類學研究〉 |
《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刊》6:1-17。 |
69 |
2007 |
許木柱等著 |
Mitochondrial DNA analysis of an ancient population in southwestern Taiwan. |
J. of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18(1): 18-22. |
70 |
2007 |
黃宣衛 |
〈心靈、學習與文化傳承──認知人類學最近發展的一些觀察〉 |
《思與言》 45(4):179-200。 |
71 |
2007 |
黃應貴 |
〈族群、文化與區域體系〉 |
《客家文化通訊》9:100-113。 |
72 |
2007 |
黃應貴 |
〈人類學門熱門及前瞻學術研究議題調查計畫成果報告〉 |
《人文及社會科學簡訊》 8(4):56-64. |
73 |
2007 |
黃應貴 |
〈人類學與物質文化〉 |
《中國人類學評論》 3:175-184。 |
74 |
2007 |
楊淑媛 |
〈死亡、情緒與社會變遷:霧鹿與古古安布農人的例子〉 |
《臺灣人類學刊》5(2):31-61。 |
75 |
2007 |
劉璧榛 |
〈稻米、野鹿與公雞—噶瑪蘭人的食物、權力與性別象徵〉 |
《考古人類學刊》67:43-70。 |
76 |
2006 |
胡台麗 |
〈臺灣原住民民族誌影片的新貌〉 |
博物館學季刊 20(4):59-73。 |
77 |
2006 |
黃智慧著,木村自訳 |
〈植民地期における台湾原住民族宗教研究のながれ――『官』『学』両伝統の形成と軋轢――〉 |
《台湾原住民研究》10:137-188。東京:風響社。 |
78 |
2006 |
楊淑媛 |
〈人觀、治療儀式與社會變遷:以布農人為例的研究〉 |
《臺灣人類學刊》4(2):75-111。 |
79 |
2006 |
劉璧榛 |
〈生態復甦與社會再生產的性別政治:噶瑪蘭女人血的象徵實踐分析〉 |
《台灣人類學刊》 4(1):45-77。 |
80 |
2005 |
林文玲 |
〈翻轉漢人姓名意像:「請問『蕃』名」系列影片與原住民影像運動〉 |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8:85-134。 |
81 |
2005 |
陳文德 |
〈東臺灣「族群」的研究〉 |
刊於《戰後東臺灣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工作實錄》東臺灣叢刊之六。夏黎明主編,頁55-57。 臺東:東臺灣研究會。 |
82 |
2005 |
黃宣衛 |
〈語言、社會生活與田野工作──Maurice Bloch從認知人類學角度所做的一些觀察〉 |
《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62:122-135。 |
83 |
2005 |
黃應貴 |
〈導論:宗教教義、實踐與文化〉 |
《臺灣宗教研究》 4(2):1-10。 |
84 |
2005 |
黃應貴 |
〈區域再結構與文化再創造〉 |
刊於《人類學的視野》。黃應貴著,頁193-238。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
85 |
2005 |
黃應貴 |
〈臺灣人類學社群之研究主題的探討〉 |
《中國民族學會通訊》 38:63-65。 |
86 |
2005 |
黃應貴 |
〈再談歷史與文化〉 |
《東吳歷史學報》 14:1-19。 |
87 |
2005 |
楊淑媛 |
〈臺灣高地的政治體系初探:以布農人為例的研究〉 |
《臺灣人類學刊》3(1):185-219。 |
88 |
2005 |
楊淑媛 |
〈想像國家:一個民族誌的研究〉 |
《臺大考古人類學刊》63:92-118。 |
89 |
2005 |
楊淑媛 |
“Imagining the State: An Ethnographic Study”. |
Ethnography 6(4): 487-516. |
90 |
2004 |
余光弘、徐瀛洲 |
〈蘭嶼紅頭部落的漁船組〉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 18:43-70。 |
91 |
2004 |
胡台麗、柯惠譯 [tjinuai Kaleradan]合著 |
〈「愛戀排灣笛」紀錄片的排灣語與中文字幕紀錄〉 |
《屏東文獻》 8:81-110。 |
92 |
2004 |
黃宣衛 |
"Times" and Images of Others in an Amis Village, Taiwan. |
Time and Society 13(2&3):321-337. |
93 |
2004 |
黃應貴 |
〈歷史與文化:對於「歷史人類學」之我見〉 |
《歷史人類學》 2(2):111-129。 |
94 |
2004 |
蔣斌 |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of the Austronesian Peoples in Taiwan: 1980-1995 |
in Hiroko Yokoyama ed. The Dynamics of Cultures and Society among Ethnic Minorities in East Asia, Senri Ethnological Reports No. 50, Osaka: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
95 |
2003 |
余光弘 |
〈YAMI研究の經驗談〉 |
《CAS ニコーズレター 》119:35-37。 |
96 |
2003 |
李亦園 |
〈環境、族群與文化──依山依水族群文化與社會發展研討會主題演講〉 |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 25(2):2-6 |
97 |
2003 |
林文玲 |
〈台灣原住民影片:轉化中的文化刻寫技術〉 |
《考古人類學刊》61:145-176。 |
98 |
2003 |
陳文德 |
〈民族誌與歷史研究的對話為例:以「卑南族」形成與發展的探討為例〉 |
《臺大文史哲學報》59:143-176。 |
99 |
2003 |
黃智慧 |
〈蘭嶼とバタン諸島の民族的関連性――研究史をふりかえって〉 |
《CASニューズレター》119:37-40。(東京:慶応義塾大学地域研究センター) |
100 |
2003 |
黃應貴 |
〈專題導論:人類學研究的歷史化〉 |
《臺大文史哲學報》59(「人類學與歷史研究的結合:以 臺灣南島民族研究為例」專題):1-10。 |
101 |
2003 |
楊淑媛 |
〈歷史與記憶之間:從大關山事件談起〉 |
《臺大文史哲學報》59:31-64。 |
102 |
2003 |
楊淑媛 |
〈過去如何被記憶與經驗:以霧鹿布農人為例的研究〉 |
《臺灣人類學刊》1(2):83-114。 |
103 |
2003 |
劉璧榛 |
Missionnaires hommes VS Mtiu (femmes chamanes): Transformation de l'identité et du pouvoir des femmes chez les Kavalan, Austronésiens de Taiwan. |
Histoire et Anthropologie ASIES 2:49-62. |
104 |
2002 |
林文玲 |
〈視覺性與人類學知識的條件〉 |
《考古人類學刊》59:4-41。 |
105 |
2002 |
黃宣衛 |
〈關於阿美族研究的若干省思—從康培德《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一書談起〉 |
《東台灣研究》 7:165-174。 |
106 |
2001 |
余光弘 |
〈巴丹傳統文化與雅美文化〉 |
《東臺灣研究》6:15-46。 |
107 |
2001 |
林文玲 |
〈米酒加鹽巴:「原住民影片」的再現政治〉 |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3:197-234。 |
108 |
2001 |
許木柱、陳叔倬合著 |
〈臺灣原鄉論的震撼──族群遺傳基因資料的評析〉 |
《語言暨語言學》 2(1):231-235。 |
109 |
2001 |
黃應貴 |
Land, House and Settlement: Spatial Categories among the Bunun of Taketonpu. |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ustronesian Cultures: Issues Relating to Taiwan, Dec. 8-11,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The Executive Yuan and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Preparatory Office), Academia Sinica, Nankang, Taipei. |
110 |
2001 |
黃應貴 |
〈失落的內本鹿:一個邊疆社會中跨越族群界線的區域中心〉 |
《東臺灣研究》 6:139-159。 |
111 |
2001 |
黃應貴 |
〈「人的意義」專題的貢獻與侷限〉 |
《應用心理學》 10:1-4。 |
112 |
2000 |
李亦園 |
〈廿一世紀中國人類學的關懷與祝願〉 |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 2000年(4):4-8。 |
113 |
2000 |
陳文德 |
〈胆【月曼】阿美族的宗教變遷:以接受天主教為例〉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8:35-61。 |
114 |
2000 |
黃應貴 |
〈專題訪問:世紀之交,人文社會科學的樣態──人類學〉 |
《淡江人文社會學刊》(五十週年校慶特刊):121-129。 |
115 |
1999 |
石磊 |
〈阿美族與畲族親屬制度的比較:兼論血族型親屬繼嗣制度的特性〉 |
《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56:1-14。 |
116 |
1999 |
胡台麗 |
〈儀式與影像研究的新面向:排灣古樓祭儀活化文本的啟示〉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6:1-28。 |
117 |
1999 |
陳文德 |
〈「族群」與歷史:以一個卑南族「部落」的形成為例(1929- )〉 |
《東臺灣研究》 4:123-158。 |
118 |
1999 |
陳文德 |
〈「親屬」到底是什麼?──一個卑南族聚落的例子〉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7:1-39 |
119 |
1999 |
黃宣衛 |
〈阿美族的人名制度與異族觀—一個海岸村落的例子〉 |
《東台灣研究》 4:73-122。 |
120 |
1999 |
黃智慧著,安場淳、胎中千鶴訳 |
〈危機にさらされた民族境界線――九二一大震災後の台湾原住民〉 |
《台灣原住民研究》4:248–255,東京:台灣原住民研究會。 |
121 |
1999 |
黃應貴、胡金男 |
〈臺東縣延平鄉桃源村小誌〉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 13:1-18。 |
122 |
1999 |
鄭瑋寧 |
〈族群、歷史與空間:從「東台灣社會與文化的區域研究研討會」談起〉 |
《台灣博物館民族誌通訊社論壇》 2(1):66-72。 |
123 |
1998 |
李亦園 |
〈傳統價值觀與健康行為再探〉 |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 》20(1)。頁? |
124 |
1998 |
胡台麗 |
〈文化真實與展演:賽夏、排灣經驗〉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4:61-86。 |
125 |
1998 |
陳茂泰 |
〈博物館與慶典:人類學文化再現的類型與政治〉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4:139-184。 |
126 |
1998 |
黃應貴 |
〈「政治」與文化: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 |
《臺灣政治學刊》 3:115-193。 |
127 |
1997 |
余光弘 |
〈獵頭與泰雅文化〉 |
《北縣文化》 54:16-21。 |
128 |
1997 |
李亦園 |
〈新興宗教與傳統儀式──一個人類學的考察〉 |
《雲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 135:41-47。 |
129 |
1997 |
李亦園 |
〈臺大考古人類學系與中國人類學的發展〉 |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刊》 51:1-5。 |
130 |
1997 |
許木柱 |
Culture and Mental Health: An Illustration from Three Malayo-Polynesian Groups in Taiwan. |
Contribution to Southeast Asian Ethnography 11:101, 117. |
131 |
1997 |
黃宣衛整理、林復原著 |
〈寧埔地區回憶錄〉 |
《東台灣研究》2:229-254。 |
132 |
1997 |
黃應貴 |
〈對臺灣考古「學」研究之我見:一個人類學者的觀點〉 |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52:129-193。 |
133 |
1997 |
劉璧榛 |
噶瑪蘭人Patohokan儀式的記錄整理與初步分析 |
《宜蘭文獻》 27:29-50。 |
134 |
1996 |
石磊 |
〈家屋與墓地:論排灣族傳統的家庭與家族〉 |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通訊》 18、19:頁數不明。 |
135 |
1996 |
余光弘 |
〈泰雅族鯨面的社會文化意義〉 |
《歷史月刊》 107:4-8。 |
136 |
1996 |
余光弘 |
〈參與觀察與參加觀察:以蘭嶼經驗為例略論參與觀察的階段與深度〉 |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集刊》 51:59-72。 |
137 |
1996 |
余光弘 |
〈蘭嶼雅美族以同易同式交換的經濟實用性〉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0:37-60。 |
138 |
1996 |
李亦園 |
〈人類學的理念與方法〉 |
《通識教育季刊》 3(1):15-30。 |
139 |
1996 |
胡台麗 |
〈從ulung tjavari到iaqu:排灣古樓的古調與傳說〉 |
《山海文化雙月刊》 13:13-19。 |
140 |
1996 |
胡台麗 |
〈排灣族鼻笛、口笛現況調查〉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 》11:1-71。 |
141 |
1996 |
黃宣衛 |
The Politics of Conversion: The Case of an Aboriginal Formosa Village |
Anthropos 91:425-439. |
142 |
1996 |
劉斌雄 |
〈總序〉 |
刊於《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註,頁33-38。台北:遠流。 |
143 |
1995 |
胡台麗 |
〈賽夏矮人祭歌舞祭儀的「疊影」現象〉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79:1-61。 |
144 |
1995 |
許木柱等著 |
Development of a New Scale of Measuring Acculturation: The Taiwan Aboriginal Acculturation Scale (TAAS). |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5:1281-1287. |
145 |
1995 |
許木柱等著 |
Molecular Basis of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 Deficiency in Three Taiwan Aboriginal Tribes |
Human Genetics 95:630-632. |
146 |
1994 |
余光弘 |
〈雅美人食物的分類及其社會文化意義〉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76:21-42。 |
147 |
1994 |
李亦園 |
On the Taiwan Aborigines. |
Lecture for the Institute of Oriental Studies, Oxford University. |
148 |
1994 |
李亦園 |
〈臺灣四十年民族學研究現狀及走向〉 |
《苗嶺風謠》 14:1-8。 |
149 |
1994 |
許木柱、簡美玲合著 |
〈現代適應中的阿美族醫療行為初探〉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 21:175-190。 |
150 |
1994 |
黃智慧 |
〈長了翅膀的傳說:「莎韻之鐘」的文字書寫〉 |
《歷史月刊》79:113–114。 |
151 |
1994 |
黃應貴 |
〈從田野工作談人類學家與被研究者的關係〉 |
《山海文化雙月刊》 6:18-26。 |
152 |
1993 |
石磊 |
〈親屬體系分類芻議〉 |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49:36-49。 |
153 |
1993 |
李亦園 |
〈民族誌學與社會人類學:臺灣人類學研究與發展的若干趨勢〉 |
《清華學報》23(4):341-360。 |
154 |
1993 |
李亦園 |
〈從民間文化看文化中國〉 |
《臺大考古人類學刊》 49:7-17。 |
155 |
1993 |
胡台麗 |
〈蘭嶼觀點的原點:民族誌電影的實踐〉 |
《電影欣賞雜誌》66:21-26。 |
156 |
1993 |
胡台麗、謝俊逢合著 |
〈五峰賽夏族矮人祭歌的詞與譜〉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 8:1-77。 |
157 |
1993 |
許木柱 |
〈臺灣民族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 20:143-150。 |
158 |
1993 |
許木柱等著 |
Sex Differences in Minor Psychiatric Morbidity among Three Aboriginal Groups in Taiwan: The Effect of Lineality |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3:949-956. |
159 |
1993 |
黃應貴 |
〈作物、經濟與社會: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75:133-169。 |
160 |
1993 |
劉紹華 |
〈原住民運動的歷史位置〉 |
《山海雜誌》1:34-38。 |
161 |
1993 |
劉斌雄 |
〈台灣的田野是無盡的寶藏〉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0:19-26。 |
162 |
1992 |
丘延亮 |
〈台灣原住民的政治經濟學涵義〉 |
《島嶼邊緣》 2(1)(總號第五期):44-50。 |
163 |
1992 |
余光弘 |
〈田野資料的運用與解釋──再論雅美族之父系世系群〉 |
《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 》24:48-75。 |
164 |
1992 |
余光弘 |
〈雅美社會文化研究成果參考書目〉 |
《漢學研究通訊》 11(1):6-10。 |
165 |
1992 |
許木柱等著 |
A Community Study of Mental Disorders among Four Aboriginal Groups in Taiwan |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2:255-263. |
166 |
1992 |
黃應貴 |
〈儀式,習俗與社會文化:人類學的觀點〉 |
《新史學》 3(4):117- 137。 |
167 |
1992 |
蔣斌 |
〈排灣族的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上):1895-1971〉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 24:27-47。 |
168 |
1991 |
胡台麗 |
〈民族誌電影之投影:兼述臺灣人類學影像實驗〉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71:183-208。 |
169 |
1991 |
許木柱 |
〈社會文化因素與輕型精神症狀:泰雅與阿美兩族的比較〉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71:133-160。 |
170 |
1991 |
黃應貴 |
〈Dehanin 與社會危機:東埔社布農人宗教變遷的再探討〉 |
《臺大考古人類學刊》 47:105-126。 |
171 |
1991 |
黃應貴 |
〈東埔社布農人的新宗教運動:兼論當前臺灣社會運動的研究〉 |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3(2/3):1-31。 |
172 |
1991 |
楊淑媛 |
〈巫術、魔鬼、資本主義與宗教的自主性〉 |
《人類與文化》27:36-49。 |
173 |
1990 |
石磊 |
〈臺灣土著民族〉 |
《國文天地》 5(11):65-70。 |
174 |
1990 |
陳文德 |
〈阿美族年齡組織制度的研究與意義〉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8:105-143。 |
175 |
1990 |
陳茂泰 |
〈透視人類學文化實體的認識論〉 |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 17:12-18。 |
176 |
1990 |
陳茂泰 |
〈高山族的文化保存〉 |
《中國民族學通訊》 27:53-54。 |
177 |
1990 |
楊淑媛 |
〈泰雅族Sumato與賽夏族Pit-aza 的比較〉 |
《人類與文化》26:21-29。 |
178 |
1990 |
楊淑媛 |
〈族群意識的基本理論-根本賦與論與環境決定論的比較〉 |
《人類與文化》26:94-99。 |
179 |
1990 |
劉斌雄、方忠秀合著 |
〈單連婚圈世代交替的結構分析〉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8:145-187。 |
180 |
1989 |
丘延亮 |
Taiwan's Aborigines and their Struggle Towards Radical Democracy. |
In Ethnicity: Identity, Conflict and Crisis. Kumar David & Santasilan Kadirgamar. eds. Pp. 143-154. Hong Kong: ARENA Press. |
181 |
1989 |
石磊 |
Social Contact and the Ethn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Han Chinese and the Formosan Aborigines. |
Special Issues on Ethnicity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 New Asia Academic Bulletin 8:117-124. |
182 |
1989 |
余光弘 |
〈原住民與國家公園〉 |
《國家政策季刊》 3:110-114。 |
183 |
1989 |
余光弘 |
〈雅美社會文化簡介及其維護與發展〉 |
《臺灣文獻》 40(4):7-23。 |
184 |
1989 |
李亦園 |
〈傳說與課本──吳鳳傳說及其相關問題的人類學探討〉 |
《國立編譯館館刊》 18(1):1-22。 |
185 |
1989 |
陳文德 |
〈「年」的跨越:試論南王卑南族大獵祭的社會文化意義〉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7:53-74。 |
186 |
1989 |
黃宣衛 |
從歲時祭儀看宜灣阿美族傳統社會組織的互補性與階序性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7:75-108。 |
187 |
1989 |
黃應貴 |
〈布農人的傳統經濟及其變遷:東埔社與梅山的例子〉 |
《臺大考古人類學刊》 46:67-100。 |
188 |
1989 |
黃應貴 |
〈人的觀念與儀式: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7:177-213。 |
189 |
1988 |
黃宣衛 |
〈五個消災祈福的阿美族祭儀〉 |
《台灣風物》 38(1):99-112。 |
190 |
1988 |
黃宣衛 |
〈宜灣阿美族祭儀資料補遺〉 |
《臺灣風物 》38(3):113-128。 |
191 |
1987 |
陳文德 |
〈阿美族親屬制度的再探討:以胆【月曼】部落為例。〉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1:41-80。 |
192 |
1987 |
劉斌雄 |
〈台灣南部地區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 |
《台灣風物》 37(3):1-62。 |
193 |
1986 |
石磊 |
Social Contact and Religious Change among Formosan Aborigines. |
Special Issues on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China, New Asia Academic Bulletin 6:219-228. |
194 |
1986 |
劉斌雄、黃美英合著 |
〈談雅美文化的維護、發展與研究〉 |
《民俗曲藝》 44:114-133。 |
195 |
1986 |
蔣斌 |
Paiwan Qeluz: A Carved Slate Pillar from Taiwan. |
Expedition 28(3): 46-53。 |
196 |
1985 |
丘延亮 |
〈台灣「少數民族」是甚麼問題?——從「原始累積」到「內部殖民」的政治經濟學〉 |
刊於《台灣與世界》卷期不明:47-54。 |
197 |
1985 |
許木柱 |
〈從琉璃珠到違章建築: 臺灣土著族群的傳統文化與現化適應〉 |
《思與言》 23:1-8。 |
198 |
1985 |
許木柱、李亦園 |
〈臺灣高山族的現化適應問題:一些初步發現及其理論意含〉 |
《科學發展月刊》 13(1):1413-1425。 |
199 |
1985 |
陳文德 |
〈光復後日本學者對阿美族的研究〉 |
《思與言》 23(2):41-64。 |
200 |
1985 |
黃應貴 |
〈臺灣土著的兩種社會類型及其意義〉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7:1-30。 |
201 |
1985 |
蔣斌 |
〈雅美族家屋、宅地的成長、遷移與繼承〉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8:83-118。 |
202 |
1984 |
余光弘 |
〈臺灣高山族農業技術的變遷與調適〉 |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 18、19、20 (合刊):181-197。 |
203 |
1984 |
李亦園 |
〈社會變遷與宗教皈依──一個象徵人類學理論模型的建立〉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6:1-28。 |
204 |
1984 |
黃應貴 |
〈光復後臺灣地區人類學研究的發展〉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5:105-146。 |
205 |
1984 |
黃應貴 |
〈東埔社布農人的家庭〉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4:85-114。 |
206 |
1984 |
劉斌雄 |
〈蘭嶼漁人社大船落成禮歌〉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4:147-196。 |
207 |
1983 |
黃應貴 |
〈近五年來臺灣地區出版人類學論著選介〉 |
《漢學研究通訊》 2(2):77-87。 |
208 |
1983 |
黃應貴 |
〈東埔社的宗教變遷:一個布農族聚落的個案研究〉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3:105-132。 |
209 |
1982 |
石磊 |
〈排灣族的家庭結構:原始及其演變〉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4:71-83。 |
210 |
1982 |
李亦園 |
〈宗教人類學的實用性〉 |
《中國民族學通訊》 17:3-6。又刊於《人類學與現代社會》。李亦園著,頁57-65。臺北:水牛出版社,1984。 |
211 |
1982 |
黃應貴 |
〈東埔社土地制度之演變:一個臺灣中部布農族聚落的研究〉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2:115-149。 |
212 |
1981 |
余光弘 |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組織〉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0:91-110。 |
213 |
1981 |
劉斌雄 |
〈雅美族漁人社的始祖傳說〉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0:111-169。 |
214 |
1980 |
李亦園 |
〈社會文化變遷中的臺灣高山族青少年問題:五個村落的初步比較研究〉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8:1-29。 |
215 |
1979 |
余光弘 |
〈東賽德克泰雅人的兩性關係〉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8:31-53。 |
216 |
1979 |
劉斌雄 |
〈家族系譜空間的數理分析〉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7:171-192。 |
217 |
1978 |
石磊 |
〈個人 、儀式與社會:卑南族消除儀式的個案研究〉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社會學報》 16:129-145。 |
218 |
1978 |
石磊 |
〈檢討祖先定向與自我定向兩個社會人類學概念〉 |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11(6):29-31。 |
219 |
1978 |
李亦園 |
〈說占卜──一個民族學的考察〉 |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11(6):40-48。 |
220 |
1978 |
李亦園 |
〈文化與信仰〉 |
《思與言》 15(6):23-31。 |
221 |
1978 |
劉斌雄 |
〈數學與人類學的結合〉 |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11(6):1-8。 |
222 |
1978 |
劉斌雄 |
〈同胞稱謂:系譜空間的分割理論〉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5:1-26。 |
223 |
1977 |
石磊 |
〈試論人類學者對婚姻分類的問題〉 |
《思與言》 14(5):16-19。 |
224 |
1977 |
石磊 |
〈排灣族傳統社會結構與現代社會生活〉 |
《中國民族學通訊》15:22-23。 |
225 |
1977 |
李亦園 |
〈現代人類學發展的趨勢〉 |
《新時代》 17(4):8-11。 |
226 |
1977 |
許木柱 |
〈母系社會何去何從〉 |
《中國民族學通訊》 15:23-25。 |
227 |
1977 |
許木柱 |
〈岩村的宗教活動:一個農村的工業化與社區生活之三〉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2:73-95。 |
228 |
1977 |
黃應貴 |
〈媒介性與創新性企業家:一個臺灣中部高山族聚落研究〉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1:129-163。 |
229 |
1977 |
黃應貴 |
〈臺灣高山族的經濟現代化〉 |
《中國民族學通訊》 15:20-21。 |
230 |
1977 |
劉斌雄 |
〈雙方交表婚制的數理結構〉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1:1-23。 |
231 |
1976 |
石磊 |
〈馬蘭阿美族宗教信仰的變遷〉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1:97-127。 |
232 |
1976 |
李亦園 |
〈高山族研究回顧與前瞻座談會:綜合討論紀錄〉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0:107-117。 |
233 |
1976 |
李亦園 |
〈高山族研究回顧與前瞻座談會:導言〉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0:1-3。 |
234 |
1976 |
黃應貴 |
〈光復後高山族的經濟變遷〉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0:85-96。 |
235 |
1976 |
劉斌雄 |
〈日本學人之高山族研究〉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0:5-17。 |
236 |
1976 |
劉斌雄(Pin-Hsiung Liu)and S.H. Gould |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Genealogical Spaces |
Reprinted from The Visiting Scholars Association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Harvard University, China Branch, Bulletin Vol. 13. |
237 |
1975 |
石磊 |
〈建和村卑南族的社會變遷〉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0:119-142。 |
238 |
1975 |
石磊 |
〈從隔離到開放:試論山地行政問題的趨向〉 |
《中國論壇》1(4):26-27。 |
239 |
1975 |
許木柱 |
An Impunitive Culture: Reactions of the Amis to Rosenzweigs Picture-Frustration Test. |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38:99-114. |
240 |
1975 |
陳茂泰 |
〈從旱田到果園:道澤與卡母界農業經濟變遷的調適〉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36:11-33。 |
241 |
1975 |
黃應貴 |
〈山地燒墾與水田耕作經濟〉 |
《人類與文化》 6:37-42。 |
242 |
1975 |
黃應貴 |
〈從現行山地行政談社會科學的應用問題〉 |
《人類與文化》 5:26- 28。 |
243 |
1975 |
黃應貴 |
〈經濟變遷中的親屬因素〉 |
《思與言》 12(5):23-28。 |
244 |
1975 |
黃應貴 |
〈經濟適應與發展:一個臺灣中部高山族聚落的研究〉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36:35-55。 |
245 |
1974 |
石磊 |
〈淺說社會人類學〉 |
《中央月刊》 6(3):169-176。 |
246 |
1974 |
黃應貴 |
〈Tiv 與 Siane 經濟:經濟人類學的實質論派與形式論派之比較〉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35:145-162。 |
247 |
1973 |
劉斌雄 |
〈埔里巴則海族親屬結構的研究〉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36:79-112。 |
248 |
1972 |
石磊 |
〈新社卑南族的親屬制度〉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34:23-83。 |
249 |
1972 |
石磊 |
〈最近幾年來親屬研究的一般趨勢〉 |
《思與言》 10(3):9-19。 |
250 |
1972 |
石磊 |
〈魯凱族的親屬制度〉 |
《思與言》 9(6):18-19。 |
251 |
1972 |
劉斌雄 |
〈親屬類型的數字符號系統〉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33:255-286。 |
252 |
1971 |
石磊 |
〈影響親屬制度的幾個基本因素〉 |
《思與言》 9(2):21-24。 |
253 |
1971 |
石磊 |
〈排灣族的家庭糾紛〉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2:311-324。 |
254 |
1971 |
石磊 |
〈筏灣村排灣族的農業經營〉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31:135-174。 |
255 |
1971 |
劉斌雄 |
〈親屬類型的數字符號系統〉 |
《中國民族學通訊》 12:13-14。 |
256 |
1970 |
石磊 |
〈從卑南族巫醫治病談起〉 |
《台灣風物》 20(1):71-73。 |
257 |
1970 |
劉斌雄 |
Mathematics and Circulating Connubium |
《思與言》 7(5):48-55。 |
258 |
1969 |
石磊 |
〈筏灣村排灣族的部落組織〉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28:199-231。 |
259 |
1969 |
劉斌雄 |
〈沙阿魯阿族的社會組織〉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28:67-158。 |
260 |
1969 |
劉斌雄 |
〈Murngin親屬結構的數學研究〉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27:25-99。 |
261 |
1968 |
劉斌雄 |
"Theory of Groups of Permutations, Matrices and Kinship: A Critique of Mathematical Approaches to Prescriptive Marriage System"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26:29-40。 |
262 |
1967 |
劉斌雄 |
"A Note on the Murngin System" |
《中國民族學通訊》 7:1-8。 |
263 |
1967 |
劉斌雄等著 |
" Numerical Kinship Notation System: Mathematical Model of Genealogical Space"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23:1-22。 |
264 |
1966 |
石磊 |
〈衛惠林:論繼嗣群結構原則與血親關係範疇(書評)〉 |
《中國民族學通訊》 3:15-17。 |
265 |
1966 |
石磊 |
〈筏灣村排灣族的豐收祭〉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21:131-156。 |
266 |
1966 |
劉斌雄 |
〈親屬稱謂研究的發展〉 |
《中國民族學通訊》 4:1-7。 |
267 |
1965 |
石磊 |
〈衛惠林 、劉斌雄:蘭嶼雅美族的社會組織(書評)〉 |
《中國民族學通訊》 2:6-7。 |
268 |
1964 |
石磊 |
〈屏東縣瑪家鄉筏灣村的家庭制度〉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8:89-112。 |
269 |
1964 |
石磊 |
〈泰雅族南澳群的紡織工業〉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7:95-122。 |
270 |
1963 |
李亦園 |
〈南澳泰雅人的神話傳說〉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5:97-135。 |
271 |
1963 |
劉斌雄 |
Excavations and Discoveries at Tap'enk'eng and Other Prehistoric Sites of Pali District. |
Asian Perspectives 7(1-2):214-223. |
272 |
1962 |
李亦園 |
〈祖靈的庇蔭──南澳泰雅族人超自然信仰研究〉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4:1-46。 |
273 |
1962 |
劉斌雄 |
〈台北八里坌史前遺址之發掘〉 |
《台北文獻》3:52-64。 |
274 |
1961 |
劉斌雄 |
〈秀姑巒阿美族的親屬稱謂制〉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1:125-156。 |
275 |
1960 |
石磊 |
〈太巴塱的製陶工業〉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0:85-126。 |
276 |
1960 |
李亦園 |
〈Anito的社會功能-雅美族靈魂信仰的社會心理學研究〉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0:41-55。 |
277 |
1960 |
劉斌雄 |
〈馬太安阿美族的婚姻制度〉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9:361-386。 |
278 |
1959 |
劉斌雄 |
〈蘭嶼雅美族喪葬的一例〉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143-183。 |
279 |
1957 |
李亦園 |
〈邵族的經濟生活〉 |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9/10:52-94。 |
280 |
1957 |
李亦園 |
〈南勢阿美族的部落組織〉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135-169。 |
281 |
1957 |
李亦園 |
〈臺灣南部平埔族平臺屋的比較研究〉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3:117-144。 |
282 |
1956 |
李亦園 |
〈來義鄉白鷺等村排灣族的家族構成〉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2:109-128。 |
283 |
1956 |
李亦園 |
〈來義鄉排灣族中箕模人的探究〉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55-83。 |
284 |
1955 |
李亦園 |
Preliminary Report of Ethnological Investigation in the Thao of Jih Yueh T'an Taiwan. |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6:120-128。 |
285 |
1955 |
李亦園 |
〈周憲文:臺灣之先住民,臺灣之原始經濟(書評)〉 |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5:70-71。 |
286 |
1955 |
李亦園 |
〈從文獻資料看臺灣平埔族〉 |
《大陸雜誌》 10(9):19-29。 |
287 |
1955 |
李亦園 |
〈臺灣平埔各族所具之東南亞古文化特質〉 |
《主義與國策》 44(民族學專號):23-28。 |
288 |
1955 |
李亦園 |
〈臺灣平埔族的祖靈祭〉 |
《中國民族學報》1:125-137。 |
289 |
1955 |
李亦園、陳奇祿 |
〈日月潭邵族民族學調查初步報告〉 |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6:26-33。 |
290 |
1955 |
劉斌雄 |
〈台中縣清水鎮牛罵頭遺址調查報告〉 |
《台灣文獻》 6(4):69-83。 |
291 |
1954 |
李亦園 |
〈本系所藏平埔族衣飾標本〉 |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4:41-46。 |
292 |
1954 |
李亦園 |
〈記本系所藏平埔各族器用標本〉 |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3:51-57。 |
293 |
1954 |
劉斌雄 |
〈洞角遺址發掘簡報〉 |
《台灣風物》 4(6-7):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