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原住民族研究專區

:::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2019-05-03

項次

出版時間

編著者

書名(篇名)

出版項

1

2021

林文玲

From Paths to Traditional Territory: Wayfinding and the Materialization of an Ancestral Homeland.

In Austronesian Paths and Journeys (Comparative Austranesian volume). Ed. James Fox. May 2021. Canberr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p. 29-51.

2

2021

楊淑媛

The Indigenous Land Rights Movement and Embodied Knowledge in Taiwan.

In Indigenous Knowledge in Taiwan and Beyond. Shu-mei Shih and Lin-chin Tsai, eds.Pp.203-221. Berlin: Springer.

3

2020

胡台麗

〈排灣族女巫師的重要性:傳承與復振〉

刊於《宗教與性別:傳統組織中女性的形象、組織與禁忌》。林正珍、李建緯主編,頁39-52。臺中:財團法人台中樂成宮。

4

2020

劉璧榛

Shamanism and gender construction among the Kavalan of Taiwan: Men and women’s illness caused by different spirits.

In the Shamaness at the threshold: gender, religions and the state in Asia. Sophie Roche and Davide Torri ed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5

2020

劉璧榛

From Superstition to Cultural Heritage: The Politicsof Taiwan’s Indigenous Shamanism.

In Producing sciences from beliefs: Practice and theory. Salomé Deboos ed. Pp.147-156. University of Strasbourg : Éditions de l’Ill.

6

2020

劉璧榛

〈巴黎外方傳教會簡史與其在台灣的原住民族傳教〉

刊於《台灣東海岸的法國牧者》,廖紫均與劉一峰主編,頁35-66。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7

2020

劉璧榛

Bréve histoire des Missions Etrangères de Paris et de l’évangélisation des aborigènes à Taiwan.

In les ecclésiatiques français de la côte est de Taïwan. Liao, Zu-chun et Yves Moal éd. Pp. 67-105. Taichung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8

2019

余光弘

〈古代傳說中顯示的蘭嶼及其周邊族群互動〉

刊於《民族與文化》。曽少聰編,頁54-79。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9

2019

胡台麗

〈巫珠因緣:排灣族女巫師的成巫之道〉

刊於《當代巫文化的多元面貌》。胡台麗、劉璧榛主編,頁3-32。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0

2019

胡台麗、劉璧榛合著

〈當代巫文化的多元面貌導論〉

刊於《當代巫文化的多元面貌》。胡台麗、劉璧榛主編,頁i-xxix。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1

2019

陳文德、王勁之

〈社會文化變遷中的媒介者:當代一個卑南族成巫的例子〉

刊於《當代巫文化的多元面貌》。胡台麗、劉璧榛編,頁33-69,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2

2019

劉璧榛

〈台灣都蘭阿美族的竹占展演:母系社會變遷動態及男/女隱喻、權力、認同與價值〉

刊於《當代巫文化的多元面貌》,胡台麗與劉璧榛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3

2019

鄭瑋寧

〈「權力」、情緒與分歧的未來:當代魯凱人的政治社群性〉

刊於《政治的消融與萌生:新自由主義國家的治理效應》。黃應貴、林開世編,頁299-372,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14

2018

陳文德

〈〈從卡大地布(卑南族)部落到「斯卡羅(族)」?當代臺灣原住民族群認同的省思〉〉

刊於《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新自由主義化下的族群性》。黃應貴編,頁143-192,新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15

2018

黃宣衛

〈「原住民為什麼要信基督教?」─從童年困惑到學術之路〉

刊於《人類學家的我們、你們與他們》。余舜德等編,頁195-219,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6

2018

劉紹華、黃樹民合著

〈水景與社會轉型:以牡丹水庫為例〉

刊於《東亞環境、現代化與 發展:環境史的視野》。劉翠溶、畢以迪主編,頁171-200。臺北:允晨文化。

  17

2018

劉璧榛

〈人類(學)的烏托邦:謎樣母系社會〉

刊於《人類學家的我們、你們、他們》,余舜德、張珣、劉斐玟主編,頁169-194。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8

2017

林文玲

〈台灣偏鄉原住民族女性長者的數位生活〉

刊於《文資、觀光、博物館與影像媒體:當代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展演》。劉璧榛編,頁345-374。臺北:南天書局。

19

2017

胡台麗

〈阿美族太巴塱Kakita’an祖屋重建:「文物」歸還與「傳統」復振的反思〉

刊於《跨․文化:人類學與心理學的視野》。胡台麗、余舜德、周玉慧主編,頁1-40。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

2017

胡台麗

〈21世紀初期台灣原住民族紀錄片的開展: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之映照〉

刊於《當代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展演與主體建構:觀光、博物館、文化資產與影像媒體》。劉璧榛編,頁259-296。臺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21

2017

胡台麗

"The Decline and Revitalization of Shamanic Traditions in a Paiwan Village in Taiwan"

In Religion in Taiwan and China: Locality and Transmission. Edited by Hsun Chang and Benjemin Penny. p.333-364. Taipei: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2

2017

陳文德

〈家、部落與族群──「卑南族」Pinuyumayan身分的構成與認定。〉

刊於《跨‧ 文化:人類學與心理學的視野》。胡台麗、余舜德、周玉慧主編,頁41-86,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3

2017

黃智慧

〈台灣瀕危族群文化困境及其守護方案探討〉

刊於《跨.文化:人類學與心理學的視野》。胡台麗、余舜德、周玉慧編,頁169-198,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4

2017

黃樹民

〈牡丹水庫與社會變遷:水資源開發與土地爭議〉(Mudan Reservoir and Social Change: Explor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Controversies over Land.)

刊於《民族、地理與發展:人地關係研究的跨學科交會》(Ethnos, Geography and Development: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Human-Environmental Relations.) 官大偉編,頁195-227。臺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

25

2017

劉紹華、黃樹民合著

〈牡丹水庫與社會變遷:水資源開發與土地爭議〉

刊於《民族、地理與發展:人地關係研究的跨學科交會》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主編,頁195-227。臺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26

2017

劉紹華

Leprosy Welfare: Entrenched Stigma and Policy Formation.

In Handbook of Welfare in China. Beatriz Carrillo Garcia, Johanna Hood, and Paul Kadetz, eds. Pp.45-63. UK: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7

2017

劉紹華

〈從國際衛生到全球衛生:醫療援助的文化政治〉

〈刊於《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劉士永與王文基主編,頁163-185,台北: 聯經。〉

28

2017

劉璧榛

〈從迷信到民俗展演與文化資產:里漏阿美巫信仰與殖民現代性及台灣國族政治的互動〉

刊於《當代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展演與主體建構:觀光、博物館、文化資產與影像媒體》。劉璧榛編,3-44頁。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29

2017

劉璧榛

〈導論〉

刊於《當代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展演與主體建構:觀光、博物館、文化資產與影像媒體》。劉璧榛編,xxv-xl頁。臺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30

2017

劉璧榛

〈主體建構、病痛與認同:從加禮宛事件失憶到噶瑪蘭人的身體歷史〉

刊於《跨‧文化:人類學與心理學的視野》。胡台麗、余舜德與周玉慧主編,89-130頁。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31

2017

劉璧榛

Illness, Other and Subjectivity in the Shamanic Healing of the Kavalan (Taiwan). In Shamanhood and Mythology Archaic Techniques of Ecstasy and Current Techniques of Research.

Attila Mátéffy and György Szabados ed. Pp. 295-304. Budapest: Hungarian Society for Religious Studies.

32

2017

鄭瑋寧

〈勞動、身體和「親密的家」:以Taromak魯凱人為例〉

刊於《跨・文化:人類學與心理學的視野》。胡台麗、余舜德、周玉慧編,頁131-167,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33

2017

鄭瑋寧

〈資本的幽靈、分裂的主體:魯凱人的日常金融實踐與經濟生活〉

刊於《金融經濟、主體性、與新秩序的浮現》。黃應貴、鄭瑋寧編,頁247-326。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34

2017

鄭瑋寧

〈Styling Ethnicity: The Fabrication of 'Authenicity' among the Rukai of Taiwan〉

刊於《宗教、法律與國家:新時代的文化復振》。張珣、蔡志偉編,頁279-300。臺北:南天書局。

35

2017

鄭瑋寧、黃應貴

〈導論:金融經濟、主體性、與新秩序的浮現〉

刊於《金融經濟、主體性、與新秩序的浮現》。黃應貴、鄭瑋寧編,頁1-74。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36

2016

陳文德

〈當代地方社會的面貌:以一個卑南族聚落空間的發展為例〉

刊於《21世紀的 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黃應貴、陳文德主編,頁131-175。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37

2016

黃宣衛、夏黎明、林玉茹

〈差距與差異:國家內部次區域發展議題〉

刊於《發展研究與臺灣社會》,王振寰、簡旭伸主編。臺北:巨流出版社。

38

2016

劉紹華、黃樹民合著

Waterscap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The Damming of Mudan Creek. In Environment, Moder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Perspectives from Environmental History.

Ts'ui-jung Liu and James Beattie, eds. Pp. 111-135. UK: Palgrave Macmillan.

39

2015

林文玲

〈跨文化接觸:天主教耶穌會士的新竹經驗〉

重刊於《台灣海洋文化的吸取、轉承與發展》。蔡石山編,頁339-386。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40

2015

黃智慧

“Ethnic Diversity, Two-Layered Colonization, and Complex Modern Taiwanese Attitudes toward Japan””

editor(s): Andrew D. Morris, Japanese Taiwan: Colonial Rule and its Contested Legacy, pp. 133–153,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41

2015

黃宣衛、黃學堂

〈池上阿美與客家的互動:以大坡林氏家族婚姻方式為中心的探討〉

刊於《族群、社會與歷史. 莊英章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張維安、連瑞枝主編,頁267-307。新竹: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42

2015

黃宣衛

〈弱者的抵抗、現世的幸福與來世的救贖─兩個阿美族聚落早期接受基督宗教的初步比較〉

刊於《層巒疊翠一甲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同仁自選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60周年所慶籌備委員會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43

2015

楊淑媛

The Indigenous Land Rights Movement and Embodied Knowledge in Taiwan

In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Body, Practice and Society in East Asia. Kyonosuke Hirai, ed. Osaka: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44

2015

劉璧榛、謝博剛、蔡維庭合著

〈噶瑪蘭人的qataban(獵首祭/豐年節):斷裂、復振與創新〉

刊於《台灣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及相關文化資料研究成果》。林曜同編,頁55-101。屏東: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45

2015

鄭瑋寧

〈再現死亡、悲懷難遣:當代魯慨人的喪葬實踐〉

刊於《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黃應貴主編,頁309-367。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46

2015

鄭瑋寧

〈新自由主義化下的新形宗教〉

刊於《個人救贖與新興宗教》。黃應貴編,頁42-52。臺北:聯經。

  47

2014

朱瑞玲、蔣斌、周玉慧

〈風災過後:屏東大社與來義的排灣部落韌性〉

刊於《氣候變遷下台灣原住民調適及因應政策研討會論文集》,林冠慧主編,頁92-110。台北:中央研究院。

48

2014

陳文德

〈名制與社會生活──卑南人的例子〉

刊於《卑南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第一輯:回凝與前瞻》。林志興、巴代主編,頁27-62。臺北:山海文化雜誌社。

49

2014

陳文德

〈什麼是「家」──卑南人的例子〉

刊於《21世紀的家:台灣的家何去何從?》。黃應貴編,頁347-396。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50

2014

劉璧榛

From Shamanic Rituals to Theatre and Cultural Industry: The State, Shamanism and Gender among the Kavalan (Taiwan).

In Shamanhood and its Art. Elvira Eevr Djaltchinova-Malec ed. Pp.109-122. Budapest – Warsaw – Torun: Polish Institute of World Art Studies & Tako Publishing House.

51

2014

鄭瑋寧

〈情感、存有與寓居於「家」:當代魯凱人的家之樣態〉

刊於《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黃應貴主編,頁399-477。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52

2013

黄智慧

“이동과 표류사료에 나타난 민족간의 접촉과 문화의 유연관게”

editor(s): 윤용택,이장익,쓰하 다카시 編, 제주와 오키나와, pp. 490-523, 首爾: 보고사.

53

2013

黃智慧

〈解讀高砂義勇隊的「大和魂」:兼論台灣後殖民情境的複雜性〉

刊於《第一屆台灣近代戰爭研討會論文輯》。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編,頁128-168。高雄:春暉出版社。

54

2013

劉璧榛

Chasse aux têtes, chasse aux cerfs: échange de vie et fertilité de l’homme chez les Kavalan de Taiwan.(獵頭與獵鹿:噶瑪蘭人生命交換與男性的繁殖力)

In D’une anthropologie du chamanisme vers une anthropologie du croire. Katia Buffetrille et Jean-Luc Lambert ed. Pp. 359-378. Paris: 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

55

2013

劉璧榛

〈身體、社會主體與口語文本:北部阿美mipohpoh儀式治病展演〉

刊於《身體、主體性與文化療癒——跨域的搓揉與交纏》。余安邦主編,頁105-165。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56

2013

鄭瑋寧

〈導言〉

刊於《文明凝視下的地方社會》鄭瑋寧編,頁v-xiv。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所。

57

2012

丘延亮

〈八八水災災後的政策誤區與平埔族/原住民社會能量的介入〉

刊於《展望南臺平埔族群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潘英海主編,頁117-121。台北市:國立台灣博物館。

58

2012

胡台麗

〈笛聲傳情:排灣吹笛人的情愛世界〉

刊於《談情說異:情、婚姻暨異文化的跨界論述》。喬健、邱天助、羅曉南主編,,頁131-146。台北:世新大學異文化中心。

59

2012

黃智慧

〈「多元文化」理念的脆弱性:莫拉克災後重建政策思惟、法令與組織型態〉

刊於《再現南台平埔族群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潘英海編,頁49-72。臺北:國立台灣博物館。

60

2012

黃智慧

〈八八災後台灣原住民族抗爭運動事件簿〉

刊於《展望南台平埔族群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潘英海編,頁13-51,臺北:國立台灣博物館。

61

2012

黃智慧

〈八八災後原住民族文化守護:理念與實務之落差〉

刊於《行腳西拉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編, 2011年11月初版,頁131-152。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出版。

62

2012

黃宣衛

〈撒奇萊雅的歲時祭儀〉

〈刊於《台灣原住民族歲時祭儀論文集(上)》,潘英海主編,頁:155-183。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63

2012

劉璧榛

〈噶瑪蘭族的歲時祭儀〉

刊於《台灣原住民族歲時祭儀論文集(上)》。潘英海編,頁65-96,屏東:原民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64

2012

劉璧榛

〈神話、夢、生命史與儀式—噶瑪蘭人的治病展演〉

刊於《探溯淇武蘭——宜蘭研究論文集》。許美智與邱水金編,頁213-236。宜蘭:蘭陽博物館。

65

2011

陳文德

〈南島民族研究:臺灣及其他地區〉

刊於《人文百年、化成天下:中華民國百年人文傳承大展文集》。楊儒賓等主編,頁373-378。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66

2011

陳文德

〈人群互動與族群的構成:卑南族karuma(H)an研究的意義〉

刊於《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詹素娟編,頁305-352。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67

2011

黃智慧

〈八八水災原住民族文化守護:理念與實務之落差〉

刊於《行腳西拉雅》。謝仕淵、陳淨寬編,頁131-152。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68

2011

楊淑媛

〈一樣的道理,一樣的神:台灣布農人的基督宗教、認同與道德社群的建構〉

刊於《宗教與儀式變遷:多重的宇宙觀與歷史》,Pemela J Steward、Andrew Strathern、葉春榮編,頁295-331。台北:聯經。

69

2011

葉春榮

〈初探福爾摩沙導言〉

刊於《初探福爾摩沙:荷蘭筆記》,葉春榮編譯,頁8-27。臺南市:臺南市政府。

70

2011

劉紹華、黃樹民合著

“Ethnic Culture Studies: Continuity and Change among Taiwanese Austronesian Peoples.”

In Physical (Biological) Anthropology, in Encyclopedia of Life Support Systems(EOLSS), Develop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UNESCO. Oxford, UK: EOLSS Publishers.

71

2011

劉璧榛

Du stigmate à la revendication :mémoire et oubli dans la reconstruction des identités aborigènes de Taiwan(從污名到正名:台灣原住民認同重建中的記憶與遺忘)

In Taiwan, île de mémoires. Samia Ferhat & Sandrine Marchand éds., Pp247-262. Lyon : Tigre de papier.

72

2011

劉璧榛

〈編序〉

刊於《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四冊: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劉璧榛編,頁iii-viii。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73

2010

余光弘

〈雅美族或是達悟族〉

刊於《雅美·達悟·海特展專輯》。卿敏良編,,頁14-15。臺北: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

74

2010

胡台麗

〈排灣古樓女巫師唱經的當代展演〉

刊於《台灣原住民巫師與儀式展演》。胡台麗、劉璧榛主編,頁23-6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75

2010

胡台麗

"Only the Female Paiwan Shamans Chant,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Scientific Symposium"

《Psychophysiology and Social Adaptation of (Neo)Shamans in the Past and at Present》, Ethnological Studies of Shamanism and Other Indigenous Spiritual Beliefs and Practices Vol. 14, part 1: 203-210. Moscow: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76

2010

胡台麗、劉璧榛合著

〈導論〉

刊於《台灣原住民巫師與儀式展演》胡台麗、劉璧榛主編,頁1-2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77

2010

陳文德

〈巫與力:南王卑南人的例子〉

刊於《台灣原住民巫師與儀式展演》。胡台麗、劉璧榛合編,頁135-187。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78

2010

黃智慧

〈ポストコロニアル台湾における重層構造――日本と中華――〉

刊於《東アジア新時代の日本と台湾》。西川潤、蕭新煌編編,頁159-193。東京:明石書店。

79

2010

黃宣衛

〈國家與異族觀:論1930年代宜灣阿美族巫師的錢幣與治病儀式〉

刊於《臺灣原住民巫師與儀式展演》,胡台麗、劉璧榛主編,頁299-331。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80

2010

劉璧榛

〈從kisaiz成巫治病儀式到當代劇場展演:噶瑪蘭人的女性巫師權力與族群性協商〉

刊於《台灣原住民巫師與儀式展演》。胡台麗、劉璧榛主編,頁505-555。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81

2010

劉璧榛

〈文化產業、文化振興與文化公民權:原住民族文化政策的變遷與論辯〉

刊於《台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黃樹民、章英華編,頁405-459。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82

2010

劉璧榛

〈噶瑪蘭人Saliman(獸靈)的社會想像:流動的男性氣概與男性權力〉

刊於《宗教與儀式變遷:多重的宇宙觀與歷史》,Pamela J. Stewart, Andrew Strathern 及葉春榮主編,頁263-294。台北:聯經。

83

2010

劉璧榛

Transformations of Body/Soul and Shamans’ Power: kisaiz Shamanic Initiation among the Kavalan of Taiwan.

 In Ethnological Studies of Shamanism and Other Indigenous Spiritual Beliefs and Practices Series 14,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Scientific Symposium “Psychophysiology and Social Adaptation of (Neo)Shamans in the Past and at Present”. V.I Kharitonova ed., Pp37-48. Moscow: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84

2009

林文玲

〈螢幕中的台灣原住民〉

刊於《異文化與多元媒體》。喬健主編,頁209-227。台北:世新大學。

85

2009

陳文德

〈原住民族與當代臺灣社會〉

刊於《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二)》。蔡美蒨編,頁165-198。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86

2009

陳文德

〈主編序〉

刊於《知本卑南族的出草儀式:一個文獻》Dominik Schröder and Anton Quack 原著,陳文德編註,頁iii-xxiv。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87

2009

陳文德

〈卑南人的家〉

刊於《卑南族的家與植物‧人文篇》。李麗雲等編著,頁6-21。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88

2009

陳文德

〈卑南人的年祭〉

刊於《台灣傳統民俗節慶講座文集》。俞美霞主編,頁124-143。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89

2009

黃應貴

〈導論: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

刊於《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黃應貴主編,頁1-9。 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90

2009

黃應貴

〈總論〉

刊於《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黃應貴主編,頁iii-x。 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91

2009

黃宣衛

〈對族群DNA研究的一些看法──以撒奇萊雅族為例〉

刊於《第二屆花蓮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徐秀菊、黃熾霖編,第1-38頁。花蓮市:花蓮縣文化局。

92

2009

葉春榮

〈平埔族的宗教文化變遷〉

刊於《灣傳統民俗節慶講座論文集》,巴東主編,頁78-103。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93

2009

楊淑媛

Maszan Halinga, Maszan Kamisama (Same Teaching, Same God): Bunun of Christianity, Ident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Community among the Taiwan.

In Religious and Ritual Change: Cosmologies and Histories. Pamela J. Stewart and Andrew Strathern, eds. Pp.219-247. Ritual Studies Monograph Series, Durham, N.C.: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94

2009

葉春榮

Ritu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Han and the Siraya Pingpu: Bottle Worship in Taiwan.

In Religious and Ritual Change: Cosmologies and Histories. Pamela J. Stewart and Andrew Strathern, eds. Pp. 279-310. Durham, NC: Carolina Acdemic Press.

95

2009

劉璧榛

 Animal Head Collecting among the Kavalan of Taiwan: Gender, Masculinity, Male-Female Power and Christian Conversion.

In Religious and Ritual Change: Cosmologies and Histories. Pamela J. Stewart and Andrew Strathern eds. Pp.191-213. Durham, N.C.: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96

2008

丘延亮

〈邵族圖存考驗民主存亡〉

刊於《實質民主:人民性的覺知與踐行之對話》。丘延亮等著,頁263-272。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雜誌。

97

2008

余光弘

〈Water Taro and Yami on Botel Tobago〉

刊於《黑潮ルートのイモ栽培文化—琉球弧の岛々と台湾》桥本征治编,頁53-67。大阪: 关西大学文学部。

98

2008

周惠民

〈我國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政策的發展與現況〉

刊於《2008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文集》,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編,pp.1-8-1~1-8-15, 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99

2008

周惠民

〈原住民升學優待的發展—兼論2003美國密西根大學最高法院判例的特徵與啟示〉

刊於《Affirmative Action與大學教師聘任》,施正鋒、謝若蘭主編,頁241-267。花蓮縣: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

100

2008

胡台麗

〈排灣族的影像展演與在地美感〉

刊於《寬容的人類學精神─劉斌雄先生紀念論文集》。林美容、郭佩宜、黃智慧主編,頁307-342。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01

2008

許木柱、何縕琪、賀儀慶合著

〈根與翅膀:一個太魯閣班級的文化回應教學研究〉

刊於《課程與教學改革:理論與實務》。白亦方編,頁74-94。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102

2008

郭佩宜

〈系譜空間、親屬數學與親屬地圖: 劉斌雄先生的親屬稱謂研究〉

刊於《寬容的人類學精神:劉斌雄先生紀念論文集》。林美容、郭佩宜、黃智慧主編,頁 21-92。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03

2008

郭佩宜

〈「寬容的人類學精神:劉斌雄先生紀念論文集」導論〉

刊於《寬容的人類學精神:劉斌雄先生紀念論文集》。林美容、郭佩宜、黃智慧主編,頁1-17。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04

2008

黃智慧

〈導論〉

刊於《寬容的人類學精神:劉斌雄教授紀念論文集》。林美容、郭佩宜、黃智慧合編,頁1-17,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05

2008

黃宣衛、蔡政良合著

〈阿美族的都市生活與社會文化的持續與變遷──文獻資料的初步整理與展望〉

刊於寬容的人類學精神──劉斌雄先生紀念論文集,林美容、郭佩宜、黃智慧主編,頁273-306。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06

2008

楊淑媛

〈編序〉

刊於《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六冊(布農族前篇)》。楊淑媛編,頁iii~v。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07

2008

楊淑媛

Christian Moderns: Freedom and Fetish in a Mission Encounter.

《台灣人類學刊》6 (2):186 -188。

108

2008

楊淑媛、余錦虎、達崙.卡拉邦安合著

〈布農語復原說明〉

刊於《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六冊(布農族前篇)》。楊淑媛編,頁vii - xi。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09

2008

葉春榮

〈歷史與神話:頭社研究〉

刊於《再現西拉雅:研討會論文集》。葉春榮主編。臺南:臺南縣政府。

110

2008

劉璧榛

Body, Goddess and Ancestral Spirits: The mtiu of the Kavalan People. In Shamanism and Christianity — Religious Encounters among Indigenous Peoples of East Asia.

Oliver Lardinois and Benoit Vermander eds., p51-64. Taipei: Taipei Ricci Institute.

111

2008

劉璧榛

Pivot social et miroir du passé au futur : La grand-mère chez les Kavalan de Taiwan.(社會軸心及過去對應未來的鏡像:噶瑪蘭人的阿嬤)

 In Grand-mère, grand-père : la grandparentalité en Asie et dans le Pacifique. F. Douaire-Marsaudon éd, p35-50. Aix-en-Provence : Université de Provence

112

2008

劉璧榛

〈生命、情感與當代認同—噶瑪蘭人的歌謠文化〉

刊於《2007南島樂舞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陳伶燕編,頁47-66。臺東:臺東縣政府。

113

2008

劉璧榛

〈身體、女神與祖靈:噶瑪蘭女巫師研究〉

刊於《原住民巫術與基督宗教》。胡國楨、丁立偉、詹嫦慧合編,頁64-82。台北:光啟文化事業。

114

2008

劉璧榛

〈噶瑪蘭人親屬稱謂變遷中的性別政治:運用劉斌雄先生的稱謂形式分析〉

刊於《寬容的人類學精神——劉斌雄先生紀念論文集》,林美容、郭佩宜、黃智慧主編,頁93-13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15

2007

陳文德

〈編者序〉

刊於《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一冊 (阿美族南勢蕃/阿美族馬蘭社/卑南族卑南社)》,陳文德、黃宣衛編,頁iii~vii。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16

2007

劉璧榛

Cerf-amant, coq-mari et femmes chamanes ─ disjonction des sexes chez les Kavalan (Taiwan).(野鹿-情人、公雞-丈夫與女人巫師 — 噶瑪蘭人的性別分立)

In Une maison sans fille est une maison morte ─ La personne et le genre en sociétés matrilinéaires et/ou uxorilocales. Nicole-Claude MATHIEU ed., chap. 13 (pp.385-414) Paris : Edition de la Mais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

117

2006

胡台麗

〈百步蛇與熊鷹:排灣族的文化表徵與詮釋〉

刊於〈歷史‧文化與族群:臺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葉春榮主編,頁171-196。 臺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118

2006

胡台麗、錢善華、趙山河合著

〈賽夏族的播種祭歌與除草歌:兼論與矮人祭歌和日常歌謠的比較〉

刊於《論文選集:賽夏學概論》。林修澈主編,頁199-224。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119

2006

郭佩宜

〈導論: 非關田野,非關技藝〉

刊於《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 》。郭佩宜、王宏仁 主編,頁i-xix。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

120

2006

黃智慧

〈「戰後」台灣各族群對戰歿者的追悼方式與課題:兼論其與日本關係〉

刊於《近現代日本社會的蛻變》。黃自進編,頁607-633,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121

2006

黃智慧

〈『戦後』台湾における慰霊と追悼の課題――日本との関連について――〉

刊於《現代宗教2006特集慰霊と追悼》。 国際宗教研究所編,頁51-75。東京:東京堂。

122

2006

黃應貴

〈農村社會的崩解?當代臺灣農村新發展的啟示〉

刊於《人類學的視野》。黃應貴著,頁175-191。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123

2006

葉春榮

〈西拉雅平埔族的宗教變遷〉

刊於《歷史、文化與族群:臺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葉春榮編,頁231-257。臺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124

2006

葉春榮

〈宗教改信與融合:太祖與神明的交換〉

刊於《建構西拉雅 :研討會論文集》。葉春榮編,頁199-225。臺南:臺南縣政府。

125

2006

劉璧榛

Cerf à chasser; coqs/cochons à sacrifier — politique de sexe chez trois groupes austronésiens matrilinéaires de Taiwan.(獵鹿;殺祭公雞/豬 — 台灣三個南島母系族群的性別政治)

 In Dynamiques identitaires en Asie et dans le Pacifique. Françoise Marsaudon, Chantal Zheng et Bernard Sellato éd., p191-205. Aix-en-Provence : Université de Provence.

126

2005

林文玲

〈轉化中的文化身份:以台灣原住民影片為例〉

刊於《文化、族群與社會的反思》。喬健、李沛良、李友梅與馬戎合編,頁151-173。高雄:麗文文化。

127

2005

胡台麗

The Camera is Working: Paiwan Aesthetics and Performances in Taiwan.

In Expressive Genres and Historical Change. Pamela J. Stewart and Andrew Strathern, eds. P. 153-172. London: Ashgate Publishing.

128

2005

陳茂泰

〈卷三住民志,第三篇,宗教(上):原住民宗教〉

刊於《續修台北縣志稿》。張勝彥總編纂,頁數不明。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129

2005

黃智慧

〈『絆』というもの〉

刊於《台湾原住民族との交流会十周年記念誌》。台湾原住民族との交流会編,頁25-27。東京:台湾原住民族との交流会。

130

2005

黃應貴

〈記憶、認同與文化〉

刊於《人類學的視野》。黃應貴著,頁71-98。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131

2005

黃應貴

〈社會過程中的中心化與邊陲化〉

刊於《邊陲社會及其主體性論文集》。夏黎明主編,頁17-29。 臺東:東臺灣研究會。

132

2005

黃應貴

〈進出東臺灣:區域研究的省思〉

刊於《戰後東臺灣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工作實錄》,夏黎明主編,頁120-134。臺東:東臺灣研究會。

133

2005

黃應貴

〈東臺灣人類學的研究〉

刊於《戰後東臺灣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工作實錄》,夏黎明主編,頁51-54, 臺東:東臺灣研究會。

134

2004

胡台麗

〈臺灣原住民民族誌ドキュメンタリーの今昔〉

刊於《臺灣原住民族の現在》。山本春樹、黃智慧、パスヤ‧ポイツォヌ、下村作次郎合編,頁229-247。日本東京:草風館。

135

2004

胡台麗

〈原住民藝術與博物館展示的新意〉

刊於《原住民藝術與博物館展示》。許功明著,頁?-?臺北:南天書局。

136

2004

胡台麗

〈排灣族虛構傳說的真實〉

刊於《屏東傳統藝術:屏東縣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主編,頁157-190。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137

2004

陳文德

〈衣飾與族群認同──以南王卑南人的織與繡為例〉

刊於《物與物質文化》。黃應貴編,頁63-110。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38

2004

陳茂泰

〈卷三住民志,第三篇,禮俗(上):原住民禮俗〉

刊於《續修台北縣志稿》。張勝彥總編纂,頁數不明。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139

2004

黃智慧

〈台湾原住民の歩み:2003 年を振り返る〉

刊於《台湾原住民の現在》。山本春樹、黄智慧、 パスヤ、下村作次郎編,頁19-29。東京:草風館。

140

2004

黃應貴

〈物的認識與創新:以東埔社布農人的新作物為例〉

刊於《物與物質文化》,黃應貴主編,頁379-448。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41

2004

黃應貴

〈導論:物與物質文化〉

刊於《物與物質文化》,黃應貴主編,頁1-26。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42

2004

黃應貴

〈賽夏族文化下的儀式、社會結構、與族群〉

刊於《儀式、社會與族群:向天湖賽夏族的兩個研究》,鄭依憶編著,頁5-10。 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43

2003

林文玲

〈記憶與辨識:影像再現中的平埔族群〉

刊於《台灣平埔族》。潘朝成、劉益昌與施正鋒合編,頁105-135。臺北:前衛出版社。

144

2003

胡台麗

〈人類學者的熱情與社會實踐(代序)〉

刊於《文化展演與臺灣原住民》。胡台麗著,頁iii-x。臺北:聯經出版社。

145

2003

陳茂泰

〈烏來泰雅族生命禮俗〉

刊於《續修臺北縣志稿》。張勝彥總編纂,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146

2003

黃智慧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ese Attitudes toward Japan in the Post-colonial Period”

In Imperial Japan and National Identities in Asia, Narangoa Li, Robert Cribb, pp. 296-314, London: Routledge-Curzon.

147

2003

黃智慧

〈日本對臺灣原住民族宗教的研究取向:殖民地時期官學並行傳統的形成與糾葛〉

刊於《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張珣、江燦騰編,頁1-62。臺北:南天書局。

148

2003

葉春榮

〈族群與通婚:一個台南山區村落的歷史人口學研究〉

刊於《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平埔族群與台灣社會大型研討會論文集》,葉春榮主編。頁:287-324。臺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49

2003

劉璧榛

〈身體與權力——噶瑪蘭社會中群體認同與性別認同的關係〉

刊於《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 : 平埔族群與台灣社會大型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編,頁217-24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50

2003

蔣斌、何翠萍著

〈導論〉

刊於《國家、市場與脈絡化的族群》,蔣斌、何翠萍主編,頁1-29。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51

2002

胡台麗

〈《情感、情緒與文化》導論〉

刊於《情感、情緒與文化:臺灣社會的文化心理研究》。胡台麗、許木柱、葉光輝主編,頁1─15。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52

2002

胡台麗

〈笛的哀思:排灣族情感與美感初探〉

刊於《情感、情緒與文化:臺灣社會的文化心理研究》。胡台麗、許木柱、葉光輝主編,頁49-85。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53

2002

許木柱、許敏桃 、張淑美合著

〈文化與失落經驗:阿美族喪偶婦女的主觀感受與適應──兼論與泰雅族之差異〉

刊於《情感、情緒與文化》,胡台麗、許木柱、葉光輝主編,頁87-128。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54

2002

陳文德

〈試論「社群」(Community)研究的意義:一個卑南族聚落的例子〉

刊於《「社群」研究的省思》。陳文德、黃應貴主編,頁43-92。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55

2002

黃應貴

〈跋:社群研究的文化思考〉

刊於《「社群」研究的省思》。陳文德、黃應貴合編,頁359-369。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56

2002

蔣斌

Customary Laws, Kinship and Beyond: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ultural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the Austronesian People in Taiwan.

In Austronesian Taiwan: Studies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Known Historically as the Formosan Aborigines. David Blundell, ed. Berkeley: The Phoebe Museum of Anthropology.

157

2001

陳茂泰

〈泰雅族〉

刊於《1999台東南島文化節學術演講合輯》。顏志光總編輯,頁123~142。臺東:臺東縣政府。

158

2001

黃智慧

“The Yamatodamashi of the Takasago Volunteers of Taiwan: A Reading of the Postcolonial Situation.”

in Harumi Befu and Sylvie Guichard-Anguis eds., Globalizing Japan: Ethnography of the Japanese Presence in Asia, Europe, and America, pp.222–250. London: Routledge.

159

2001

黃智慧

〈台灣先住民が經営する現代の桃源鄉,ブヌン・ビレッジ〉

刊於《ホテルからアジアが見える》。青木保編,頁47–68,東京:海竜社。

160

2001

黃應貴

〈戰後臺灣人類學の 臺灣南島民族研究の回顧と展望〉

刊於《臺灣原住民研究概覽:日本視點》。順益臺灣原住民研究會編,頁321-340。東京:風響社。

161

2001

黃應貴

〈布農族〉

刊於《1999臺東南島文化節學術演講合輯》。顏志光總編,頁177-196。 臺東:臺東縣政府文化局。

162

2001

劉璧榛

〈當臺灣原住民遇見馬偕—當代認同與祖靈信仰 ;男性傳教士VS女性巫醫。〉

刊於《馬偕博士收藏台灣原住民文物 沈寂百年海外遺珍圖錄》 。許功明主編,頁42-54。臺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163

2000

李亦園

〈進出於歷史與人類學之間〉

刊於《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頁425-432。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64

2000

陳茂泰

〈診斷宜蘭縣泰雅族的社會文化發展:從澳花人的工作經驗敘述談起〉

刊於《「宜蘭研究」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廖英杰編,頁391-418。宜蘭:宜蘭縣文化局。

165

2000

劉璧榛

〈文化的展演 — 新社噶瑪蘭人的Spaw do Lazin(拜海)〉

刊於《「宜蘭研究」第四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黃于玲編,頁151-176。宜蘭:宜蘭縣文化局。

166

2000

劉璧榛

〈Mtiu(女巫師)的產生:Kavalan(噶瑪蘭人)社會中性別支配的結構研究〉

刊於《「宜蘭研究」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廖英杰編,頁453-499。宜蘭:宜蘭縣文化局。

167

2000

劉璧榛

Lepaw(家屋)與 Spaw(祭祀):以本土觀點看噶瑪蘭人的親屬關係與親屬稱謂變遷。

刊於《平埔族群與臺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與臺灣史研究所所籌備處編,頁1-51。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與臺灣史研究所所籌備處。

168

2000

鄭瑋寧

〈族群、歷史與空間:一個人類學角度的思考〉

刊於《族群、歷史與空間:東台灣社會與文化的區域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夏黎明、呂理政主編頁255-262。臺東,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169

1999

胡台麗

〈排灣古樓五年祭的「文本」與詮釋〉

刊於《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經驗研究篇》。徐正光、林美容主編,頁183-222。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70

1999

許木柱、陳叔倬、吳紹基、蕭育民等合著

〈臺灣南島族群的生物類緣關係:體質及遺傳基因觀點〉

刊於《臺灣族群變遷研討會論文集》。鄧憲卿主編,頁 187-209。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71

1999

陳文德

〈起源、老人和歷史:以一個卑南族聚落對對發祥地的爭議為例〉

刊於《時間、歷史與記憶》。黃應貴編,頁343-379。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72

1999

陳茂泰

〈阿美族女婿的敘述性意象〉

刊於《21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黃鈴華總編輯,頁222-241。台北:財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

173

1999

黃智慧

〈日本對台灣原住民族宗教的研究取向:殖民地時期官學並行傳統的形成與糾葛〉

刊於《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回顧與展望篇》。徐正光、黃應貴編,頁143–195,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74

1999

黃應貴

〈導論:幾個有關人類學在臺灣之發展的議題〉

刊於《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回顧與展望篇》。徐正光、黃應貴合編,頁25-57。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75

1999

黃應貴

〈戰後臺灣人類學對於臺灣南島民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刊於《人類學在 臺灣的發展:回顧與展望篇》。徐正光、黃應貴合編,頁59-90。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76

1999

黃應貴

〈時間、歷史與實踐: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

刊於《時間、歷史與記憶》。黃應貴主編,頁423-483。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77

1999

黃應貴

〈導論:時間、歷史與記憶〉

刊於《時間、歷史與記憶》。黃應貴主編,頁1-29。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78

1999

葉春榮

〈從文化的發展看臺灣族群的融合〉

刊於《臺灣族群變遷研討會論文集》,鄧憲卿主編,頁 239-257。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179

1999

劉璧榛

〈新社噶瑪蘭人的歌謠與Qataban(豐年祭)歌謠變遷的社會意涵〉

刊於《「後山音樂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原住民音樂研究與展望》。傅鳳琴編著,頁115-159。臺東:臺東縣立文化中心。

180

1999

蔣斌

〈墓葬與襲名:排灣族的兩個記憶機制〉

刊於《時間、歷史與記憶》。黃應貴編,頁157-228。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81

1998

石磊

〈社會接觸與文化接觸:試論台灣原住民社會變遷的兩種類型〉

刊於《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5-78。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82

1998

石磊

〈排灣族〉

刊於《臺灣原住民基本文化教材(下冊)》。李壬癸主編,頁25-54。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

183

1998

余光弘

〈雅美族〉

刊於《臺灣原住民文化基本教材(下冊)》。國立編譯館編,頁125-155。臺北:國立編譯館。

184

1998

李亦園

〈宗教、儀式與象徵〉

刊於《田野工作與文化自覺》上冊。馬戎、周星等編,頁 277-294。北京:群言出版社。

185

1998

許木柱

〈阿美族的起源與擴散〉

刊於《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頁255-266。南投: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86

1998

陳茂泰

〈泰雅族的句法〉

刊於《泰雅族語文化教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成人敎育硏究中心主編,頁7-23。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中心。

187

1998

黃智慧

〈台湾先住民の環境観──ダム建設反対運動の分析から〉

刊於《アジアの環境、文明、人間》。山折哲雄編著,頁149–163。東京:法藏館。

188

1998

黃應貴

〈臺灣原住民的經濟變遷:人類學的觀點〉

刊於《臺灣原住民文化與教育之發展》。陳憲明編,頁135-144。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189

1998

黃應貴

〈人類學的空間研究〉

刊於《聚落與社會》。郭肇立編,頁67-105。 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0

1997

石磊

〈排灣族〉

刊於《1999台東南島文化節學術演講合輯》。顏志光總編,頁257~284。臺東:臺東縣政府。

191

1997

李亦園

〈我的人類學觀:說文化〉

刊於《京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講演集(上)》 。周星、王銘銘編,頁51-72。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2

1997

李亦園

The Studies of Anthropology in Taiwan: A Personal View

刊於《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徐正光、黃應貴主編,頁1-22。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3

1997

李亦園

〈漢化、土著化或社會演化:從婚姻、居住與婦女看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關係〉

刊於《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黃應貴、葉春榮編,頁35-62。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4

1997

陳茂泰

〈原住民田野工作概論〉

刊於《第一期原住民成人教育工作者培訓成果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成人敎育硏究中心主編,頁226-26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中心。

195

1997

黃智慧

Taiwanes Indigenous Peoples’View of the Environment-An Analysis of the Anti-dam Construction Movement-

刊於《Views of the Environment in Asian Countries-Their Relationship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sian-Pacific Center編,頁83-93,Tokyo: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196

1996

石磊

〈序:台灣原住民史料彙編〉

刊於《台灣原住民史料彙編》第二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頁1-2。

197

1996

陳茂泰

〈泰雅族與阿美族口語體現中的神話思維〉

刊於《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李亦園、王秋桂主編,頁605-636。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198

1996

黃智慧

〈泰雅族與其拼音書寫系統〉

刊於《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黃智慧編,頁9–19,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

1995

石磊

〈說文明 〉

刊於《台灣原住民史料彙編》第一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頁5-11。

200

1995

許木柱

〈阿美族〉

刊於《重修 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冑篇》第二冊。許木柱等編著,頁703-838。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1

1995

許木柱

〈泰雅族〉

刊於《重修 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冑篇》第一冊。許木柱等編著,頁259-384。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2

1995

許木柱

〈導論〉

刊於《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冑篇》第一冊。許木柱等編著,頁1-258。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3

1995

陳茂泰

〈把有聲語言「消音」為文字語言:原住民族語言文字化的理論評估〉

刊於《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李壬癸、林英津合編,頁 57-76。臺北:教育部。

204

1995

黃應貴

The 'Great Men' Model among the Bunun of Taiwan

In Astronesian Studies Relating to Taiwan. P.J. Li et al. eds. Pp.59-107.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5

1995

黃應貴

〈人類學與臺灣社會〉

 刊於《分析社會的方法論文集》,國立空中大 學、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聯合出版,頁H1- H32。重刊於《社會學、人類學在中國的發展》。喬健主編,頁287-342。新亞學術期刊第16期,1998。

206

1995

黃應貴

〈空間、力與社會〉

刊於《空間、力與社會》。黃應貴主編,頁1-37。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7

1995

黃應貴

〈土地、家與聚落:東埔社布農人的空間現象〉

刊於《空間、力與社會》。黃應貴主編,頁73-131。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8

1995

蔣斌、李靜宜

〈北部排灣族家屋的空間結構與意義〉

刊於《空間、力與社會》。黃應貴編,頁 167-212。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9

1994

胡台麗

〈從田野到舞臺:「原舞者」的學習與演出歷程〉

刊於《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頁19-34。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10

1994

許木柱

〈文化的力量──臺灣人類學研究的例證與再思索〉

刊於《吳大猷院長榮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謝雲生、吳美惠主編,頁193-208。 臺北:中央研究院。

211

1994

黃智慧譯、宋文薰原著

〈鳥居龍藏博士與台灣〉

刊於《跨越世紀的影像》。遠流出版社台灣館編,頁17–20,臺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編集。

212

1993

李亦園

〈臺灣地區文化調查報告檢討──信仰性與倫理性部份之探討〉

刊於《八十一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廿一世紀基金會編,頁131-152。 臺北:文建會。

213

1993

陳文德

〈南王卑南族「人的觀念」──從生命過程的觀點分析〉

刊於《人觀、意義與社會》。黃應貴編,頁447-502。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14

1993

陳茂泰

〈台灣原住民的族群標幟與政治參與〉

刊於《省籍、族群與國家認同》。張茂桂等著,頁61-186。台北:業強出版社。

215

1993

黃應貴

"Bunun"

 In Encyclopedia of World Cultures, vol. V. Paul Hockings, ed. HRAF.

216

1993

黃應貴

〈人觀、意義與社會〉

刊於《人觀、意義與社會》。黃應貴主編,頁 1-26。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17

1992

胡台麗

〈「藝術與人類學」,「文學與人類學」,「影像與人類學」〉

刊於《文化人類學(下冊)》。莊英章等編著,頁91-163。國立空中大學。

218

1992

陳茂泰

〈「族群關係」與「應用人類學」〉

刊於《文化人類學教本》。國立空中大學編,頁319-362。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19

1992

黃應貴

〈結構與實踐:現階段有關東埔社布農人社會結構的瞭解〉

刊於《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黃應貴著,頁1-25。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20

1992

黃應貴

〈關於交換與社會的象徵起源:牟斯〉

刊於《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黃應貴主編,頁52-83。 臺北:正中書局。

221

1992

黃應貴

〈關於臺灣原住民社會文化變遷之研究的一些芻議〉

刊於《陳奇祿院士七秩榮慶論文集》。陳捷先主編,頁393-408。臺北:聯經。

222

1991

石磊

〈對發展台灣山地的社會教育及福利的一些期許〉

刊於《台灣山地農村發展規劃研討會論文集》鄭詩華編,頁 189-204。臺中:中國農村發展規劃學會。

223

1991

石磊

〈從排灣族傳統的社會關係中觀察他們對人的看法〉

刊於《人觀、意義與社會》。黃應貴主編,頁461-476。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24

1991

胡台麗

〈臺灣原住民族的祭典儀式〉

刊於《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民國七十九年度)》。徐佳士主持,頁 339-394。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25

1991

許木柱

〈弱勢族群問題:社會與文化層面的探討〉

刊於《臺灣的社會問題》 。楊國樞、葉啟政主編,頁399-428。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226

1990

李亦園

〈高山族與少數族群教育政策定向〉

刊於《教育部山胞教育委員會研究論文》。山胞教育委員會編,頁1-36。 臺北:教育部教研會。

227

1989

李亦園

Four Hundred Years of Ethnic Relations in Taiwan.

In Ethnicity and Ethnic Groups in China. New Asia Academic Bulletin, Vol.8. Chiao and Tapp, eds. Pp. 103-115. Hong Kon

228

1989

李亦園、王俊秀、余光弘、鄭先祐、關華山等合著

〈科技文明對蘭嶼雅美文化衝擊之文化生態學研究〉

刊於《原子能委員會放射性物料管理處研究報告彙編》。頁數不明。臺北:原子能委員會放射性物料管理處。

229

1989

李亦園、許木柱

Paradise in Change: The Dilemma of Taiwanese Aborigines in Modernization

In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the Taiwan Area: Accomplishments and Prospects. Chang, Li, Wolf & Yin, eds. Pp. 193-206. Taipei: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30

1989

許木柱

〈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心理文化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

刊於《臺灣新興社會運動》。徐正光、宋文里主編,頁127-156。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231

1989

許木柱等著

Paradise in Change: The Dilemma of Taiwanese Aborigines in Modernization

In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the Taiwan Area: Accomplishments and Prospects. K. C. Li et al., eds. Pp. 193-206. Taipei: Dept. of Anthrop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32

1987

石磊

〈花蓮縣輔導山胞行政之檢討與改進〉

刊於《花蓮縣綜合發展研討會大會實錄》。花蓮縣政府編,頁260-273。花蓮:花蓮縣政府

233

1987

許木柱

〈泰雅族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

刊於《臺灣土著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頁20-49。 臺北:大佳出版社。

234

1987

陳文德

〈卑南族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

刊於《臺灣土著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中國人權協會編,頁125-166。 臺北:大佳出版社。

235

1987

陳文德

〈卑南族祭儀之研究〉

刊於《臺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劉斌雄、胡台麗編,頁194-230。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36

1986

石磊

〈在漢文化影響下阿美族的家庭結構〉

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16號,頁 379–400。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

237

1986

黃智慧譯、王崧興原著

〈非單系社會之研究──以台灣泰雅族與雅美族為例〉

刊於《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黃應貴編,頁565–597。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38

1985

石磊

〈台東縣山地行政之檢討與改進〉

刊於《台東縣綜合發展研討會實錄》。臺東縣政府編,頁數不明。台東:台東縣政府。

239

1985

許木柱

Minority Status and Coping Strategies: An Illustration from Korean Japanese and Taiwanese Aborigin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a Border Area Studies. Pp. 1619-1640. Taipei: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240

1985

劉斌雄

〈ヤミ族の子どもの生活上と遊ぴ〉

刊於《子ども文化の原像——文化人類學的視野から》,岩田慶治編,頁291-312。東京都:日本放送出版協會。

241

1984

石磊

〈卑南族的親屬制度〉

刊於《國際中國邊疆會議論文集》。林恩顯主編,頁1403-142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242

1984

李亦園

〈文化變遷與現代生活〉

刊於《人類學與現代社會》。李亦園著,頁241-252。臺北:水牛出版社。

243

1984

李亦園

〈山地社會問題〉

刊於《臺灣的社會問題》修訂再版。 楊國樞、葉啟政編,頁249-297。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244

1984

李亦園

〈宗教問題的再剖析〉

刊於《臺灣的社會問題》修訂再版。 楊國樞、葉啟政編,頁385-412。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245

1984

李亦園

〈以‘人’為中心的文化發展〉

刊於《人類學與現代社會》。李亦園著,頁79-86。臺北:水牛出版社。

246

1983

李亦園

〈科學發展的文化因素探討〉

刊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社會文化與科技發展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編 ,頁66-79。又刊於《人類學與現代社會》。李亦園著,頁105-135。臺北:水牛出版社,1984。

247

1982

許木柱

Ethnic Identity and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in Taiwan.

In Ethnicity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 Cross Cultural Study. David Wu, ed. Pp.199-211. Singapore: Maruzen Asia.

248

1982

黃應貴

〈布農族社會階層之演變:一個聚落的個案研究〉

刊於《社會科學整合論文集》。陳昭南等編,頁331-349。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249

1982

劉斌雄

〈系譜空間的數理分析〉

刊於《社會科學整合論文集》,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 9,頁107-124。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250

1981

石磊

〈牡丹村排灣族的家庭制度〉

刊於《慶祝芮逸夫先生八十歲生日論文集》,編者不明,頁223–244。 台北:食貨出版社。

251

1981

李亦園

〈從民族文化史看臺灣與大陸的關係〉

刊於《師徒、神話及其他》。李亦園著,頁263-274。臺北:正中書局。

252

1980

李亦園

〈析論當前宗教問題〉

刊於《挑戰的時代-對當前問題的一些看法》。中國論壇社編輯委員會編,頁65-87。臺北:中國論壇社。

253

1979

李亦園

〈人類學〉

刊於《社會科學概論》。沈君山主編,頁295-358。臺北:東華書局。

254

1978

李亦園

〈都市中高山族的現代化適應〉

刊於《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頁717-739。臺北:中央研究院。

255

1978

李亦園、許木柱

〈社會文化變遷與高山族青少年問題:以環山泰雅族為例的初步研究〉

刊於《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研討會論文專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甲種之24。文崇一、李亦園、楊國樞等編,頁281-297。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56

1978

許木柱、李亦園

〈社會文化變遷與高山族青少年問題〉

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甲種之二十四,頁281-297。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57

1976

李亦園

Shamanism in Taiwan - An Anthropological Inquiry.

In Culture Bound Syndromas, Ethnopsychiatry, and Alternate Therapies. W. Lebra, ed. Honolulu: University Hawaii Press

258

1974

劉斌雄

〈數學と人類學〉

刊於《人類學のすすめ》。梅棹忠夫編,頁157-186。東京:筑摩書房。

259

1968

劉斌雄

 "Formal Analysis of Prescriptive Marriage System: The Murngin Case".

 In Proceedings of the Ⅷ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 Sciences, Tokyo and Kyoto, Vol.2 Ethnology, Pp. 90-92.

260

1967

李亦園

〈臺灣的民族學田野工作〉

刊於《臺灣研究研討會記錄》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專刊第4種。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考古人類學系編,頁48-5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261

1966

李亦園

Ghost Marriage, Shamanism and Kinship Behavior in a Rural Village in Taiwan.

Proceeding, 11th Pacific Science Congress. Tokyo.

262

1962

李亦園

〈馬太安的阿美族:試論阿美文化的結構與適應〉

刊於《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2,李亦園等著,頁5-14。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63

1962

李亦園

〈臺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宗教結構系統〉

刊於《亞洲史學會議第二屆會議論文集》。姚從吾等編,頁241-252。臺北:中國歷史學會

回上一頁